幼體較小,所以為了管理方便,水族箱的幼體數量可以相應多壹些,感覺不擁擠就好。當仔魚能夠吞食小魚蠕蟲時,身體發育速度明顯加快。因為個體生長,有限的空間感覺擁擠,放養密度略高。如果能吞下個體較大的魚蟲,幼蟲會生長得更快,然後就進入幼魚管理。
鑒於幼魚生長發育迅速,應根據幼魚生長不同階段的個體生長速度,及時調整單缸放養密度。
壹般50cm× 30cm× 30cm的水族箱,以神仙魚為例,壹開始可以放養500 ~ 1000尾幼體。如果選擇100 cm× 50 cm× 45 cm的魚缸,可以養500 ~ 800尾幼魚。如果放養1000條以上的魚,往往是由於個體間的擁擠,魚類的攝食不均勻,會導致個體發育不均勻,或者幼魚的每根鰭都有損傷和畸形。
放養密度過高時,幼魚常因缺氧而浮頭,幼魚的攝食不均勻導致魚群中個體大小和水平參差不齊,使攝食水體極度渾濁,水質透明度下降,魚類發育速度減慢。水族館幼魚放養密度過低時,幼魚生長迅速,對魚類發育無不良影響,但單罐產值略低,經濟效益差。
增肥:
在幼魚階段,魚的骨骼生長發育迅速,活動量和食量都很大,對餌料的日需求量也明顯增加。幼魚的投餵量標準應該是每次投餵的魚和蟲能在10 ~ 20分鐘內吃完。投餌次數應控制在每天2 ~ 3次左右,每次投餌量要保持魚群吃飽。幼魚以魚蠕蟲為食,如果吃飽後幼魚的糞便呈黑色或淺灰色,則表明消化正常。如果糞便呈乳白色,說明魚消化不良,此時應減少投餵量。幼魚的食欲也會部分受到水環境的影響,比如水溫、水質、溶解氧等等。所以每天的餵食量也要略有變化。此外,幼魚的投餵量也與水族箱中的放養密度有關。放養密度越高,餵食量就越多。
不同種類的熱帶魚,親魚個體大小不同,說明幼魚生長速度存在差異。壹個月齡的幼魚個體大小差異明顯。有些小種的幼魚壹個月大的時候才能吃小魚蟲,而大種的幼魚已經可以吃大魚蟲了。因此,幼魚的餌料也可以根據大小用不同目數分類,然後分別投餵不同大小的幼魚,以滿足幼魚餌料的適口性,投餵量要充足,不能停餵。
水的使用:
由於熱帶魚在幼魚階段食欲旺盛,代謝產物也隨之增多。過了幾天,水族箱底部出現的殘留餌料、糞便等很多有機物消耗了水中的氧氣,容易把水質搞壞。如果餌料殘留過多,水族箱底部會看到壹層死魚蟲,水呈乳白色。因此,定期更換水族箱中的飼養水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添加水來替換新的水。將壹根短玻璃或金屬管輕輕插入直徑3-4厘米的橡膠管或塑料管的壹端,伸入水族箱底部,沿缸底緩慢移動。利用缸吸原理,可將缸底汙垢全部吸出,然後選擇相同溫度、性質的新水,沿缸壁慢慢註入。
壹般情況下,幼魚的投餵水應每2 ~ 3天定期更換壹部分。在幼魚生長後期或幼魚吃多的時候,可以每天換壹部分飼料水。換水的目的是保持水質穩定,水色清澈透明,同時刺激幼魚的代謝活動,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當水質變差時,我們也可以考慮更換所有的給水。此時可在淡水中放入1 ~ 2片土黴素,預防幼魚因換水不適宜而引起的疾病。所有幼魚的換水方法與幼魚相同。
溫度調節:
鬥魚幼魚,尤其是幼魚生長後期的個體,其日水溫與成魚基本壹致。熱帶魚的恒溫是相對的。大多數熱帶魚的日攝食水溫可控制在25℃左右,單日溫差變化最大不應超過2℃。這種改變應該慢慢進行。比如1 ~ 2℃短時間內變化,幼魚就容易生病。因此,幼魚的水溫變化要防止忽冷忽熱。幼魚的生長除了要註意水溫的調節,還需要定期更換飼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