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炭疽
這是壹種由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疾病。該病為散發性或地方性,壹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多見於夏秋溫暖多雨季節及地勢較低、易積水的沼澤地區。
多年來,牦牛產區有計劃、有目的地防止炭疽孢子的註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過去的局部流行到部分地區零星分布。發生疫情時,要嚴格封鎖、控制和隔離病牛,專人管理,嚴格做好排泄物的處理和消毒工作。病牛可以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黴素、四環素等藥物治療。
(2)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牦牛布魯氏菌病的免疫預防方面,采用布魯氏菌M5疫苗、布魯氏菌19疫苗和布魯氏菌S2疫苗進行氣溶膠或飲水免疫。皮下接種MB32弱毒疫苗,進行室內外氣溶膠免疫。免疫期超過65438±0年。
(3)巴氏桿菌病
出血性敗血癥又稱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多種動物的膿毒性傳染病。該病的特點是急性病程中出現膿毒性改變,慢性病程中出現皮下組織、關節和器官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癥。多為散發或地方性,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於秋冬季節。
該病除隔離、消毒、深埋外,可用抗巴氏桿菌血清或抗生素、磺胺類藥物治療。
(4)小牛大腸桿菌病
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犢牛急性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嚴重腹瀉、脫水、虛脫和急性敗血癥。大腸桿菌病常見於牧區牦牛犢牛,多發生在犢牛出生後1 ~ 4天。
我國治療犢牛大腸桿菌病的方法很多。顏等人用抗生素、呋喃和分離出的致病菌株制成高免疫血清。四川甘孜州牦牛犢牛腹瀉的三針防治:在西藏昌都地區用復方黃連治療犢牛“腹瀉”,療效較高。
(5)傳染性胸膜肺炎
牦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牛支原體引起的壹種慢性或亞急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
我國於1958年研制出兔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實驗證明安全有效,免疫期為65438±0.5年。為適應我國牧區不產兔的特點,研制了羊反應疫苗,並在牧區推廣應用,控制了牦牛傳染性牛胸膜肺炎的發生。
(6)肺結核
它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影響人和牲畜。
結核菌素皮內過敏反應是診斷牦牛結核病的主要方法。但由於牦牛個體不同,結核菌類型不同,目前無法檢測出所有患病牦牛,有時可能會出現非特異性反應。因此,應結合不同情況下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病因診斷進行綜合判斷。
要加強定期檢疫,對查出的病牛要嚴格隔離或消滅。如果發現是開放性肺結核牛,就要撲殺。除了檢疫,為了防止感染,還要做好消毒工作。犢牛出生後進行消毒,與病牛分開飼養或人工飼餵健康母牦牛的乳汁,斷奶時和斷奶後3-6個月檢疫陰性者並入健康牛。
(7)小牛彎曲桿菌病
彎曲桿菌腸炎又稱空腸彎曲桿菌,是由空腸彎曲桿菌引起的壹種新型急性腹瀉病,主要危害兒童和幼小動物。臨床上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
實驗表明,四環素、呋喃唑酮等藥物療效明顯,酸奶、乳清對牦牛犢牛彎曲桿菌病有防治作用。
(8)皮膚真菌病
是壹種淺表組織(皮膚、毛發、指甲、爪、蹄等)的傳染病。)的各種皮膚真菌引起的疾病,且不侵犯皮下深層組織。
及時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用5%灰黃黴素液體石蠟油混合物塗抹,每天1次,壹般7天。
(9)肉毒桿菌中毒
肉毒中毒簡稱肉毒中毒,是壹種因肉毒梭菌毒素被吸收而引起的人畜中毒疾病。據觀察,牦牛梭菌中毒多發生在成年母牦牛,尤其是哺乳期。
(10)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類動物,傳染性強。牦牛容易感染口蹄疫,人也可以感染。臨床上表現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膚出現水皰和潰瘍。
口蹄疫病毒(FMDV)具有多態性,牦牛中流行的FMDV型有O型和A型(A型死亡率低,O型死亡率高)。口蹄疫病毒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尤其是對低溫的抵抗力。夏季草原只能存活7天,冬季195天。
(11)傳染性角膜結膜炎
它是壹種地方性流行性眼病,通常具有急性病程。臨床表現為結膜和角膜眼瞼炎癥,大量淚液,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或乳白色。
國內用3% ~ 5%硼酸水溶液洗眼,再用青黴素溶液滴眼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