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遼寧出現了有影響的班,如長春園班、王三虎班、慶壽班、高班、吉祥班、永順班等。主要演員有劉長春、梅、嘎巴奎、包奎、海爾紅、任、梅獻、蓋、易、自來紅、蓋山、蓋齊省、易。
袁,最早打入關東的河北梆子藝人。
鄯善梆子的劇多為整劇,如陳堂官、黃河陣、斬子、定軍山、獻圖、慶皇後宮、轅門斬子、接美案、慶定珠、走雪山。藝人唱做並重,還有變臉、火彩等特效。
光緒年間,大批直隸梆子藝人分兩路進入遼寧。壹條是從張家口進入朝陽、阜新、鐵嶺、沈陽。另壹種是從海上進入大連、營口等地。當時的主要藝術家有袁(郭保臣)、十三紅(周成)、十八紅()、何達子、五月賢、魏連生、田紀雲等。各班社經常在廟會上表演壹些賞神戲,如蓮花燈、天河配等。而且大量使用五顏六色的人頭、磚塊(布景、道具)來吸引觀眾,使得古老的鄯善梆子無法與直隸梆子抗衡。許多藝人加入直隸梆子劇團,後來進入大中小城市的劇院演出,大量的獨角戲、折子戲開始出現。
光緒十三年(1887),清軍提督宋慶所接辦的永勝合板,在大連很有名氣。
光緒二十二年(1896),由紫雲(老學生)、普慶(花旦)主演的第壹部直隸梆子昆班在營口出現。此後坤班盛行,包括丁靈芝、丁九如。在安東(今丹東),還有壹個由開辦的女班,以杜雲卿、杜為老師,培養了壹批女演員。據《沈陽菊花史》記載,從丙午(1906)到辛亥(1911)時期,沈陽有160多位著名的昆淩,其中大部分以唱梆子戲為主。由此可見當時梆子戲的繁榮。
由於東北各大城市的影院都被女演員占據,壹些演員轉向了縣城和鄉鎮。清末民初,民主運動興起,許多藝人參與了賑災劇、義勇軍劇的演出,還演出了《民族血學會》、《大陸春秋》等新時事劇。
清光緒年間,盛京出現了許多茶園和劇場,如樂園、園、新發園、常樂園、聚賓樓、大觀樓、福德樓、樓、壹樓(廣清茶園)、天仙樓(聚豐茶園)、永春茶園、富賢茶園、茶園、天盛茶園、樂青茶園等。有的茶園開業之初只賣宴席,然後請戲班在園內演出。這些劇院主要播放梆子和京劇。
上述“崔芳樓”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民國以後改為清明期和會仙期。新中國成立後多次更名,先後稱為遼寧大舞臺、沈陽劇院、沈陽大舞臺。2003年改為“劉老根大舞臺”。大舞臺已有近百年歷史,先後演出過梆子、京劇、評劇、二人轉。它是沈陽最古老的劇院。
茶園唱戲
據《清代鈔戲》中“奉天戲園”壹文記載:“奉天為邊政頭區,戲園眾多,亦同。甚至壹個縣、壹個鎮、壹個村都有,每個園子裏都會男女混居。書寫聲音和顏色,尤其是在其他國家。其舞臺結構與天津相當,有首都加持。女歌手也漂亮。”可見當時關東從大中城市到縣鎮幾乎都有劇場。
河北梆子中的曹操畫
直隸梆子傳統劇種500多種,其中歷史故事劇有《剪子》、《江東記》、《空城記》、《黃鶴樓》、《汾河灣》、《慶皇後宮》、《轅門剪子》、《雁門關》、《南北和諧》、《審視潘虹》、《我的美人案》、《八錘》。俗事故事劇有《桑慧遠》、《打金枝》、《三母教子》、《呂蒙正齋戒》、《杜十娘蝴蝶杯》、《曹莊殺妻》、《鐵原弓》、《花田錯》、《春秋大賽》等。神話故事和戲劇有《蓮花燈》、《五雷陣》、《鬧天宮》等。晚清時尚劇有《慧星女士》《煙鬼嘆息》等。當時有“打金枝”、“罵金堂”、“曹莊殺妻”、“牧羊卷”等相關歌謠。
出現於清末的東北民間小劇場,唱到:“第壹場開場是狐邊,第二場是尼姑想範,第三場是打面盆,第四場是臨潼山,第五場是黃鶴樓,第六場是汾河灣,第七場是刀劈三關。”這七出戲都是當時流行的梆子戲。
河北梆子的“竇娥元”
民國後,直隸梆子更名為河北梆子,壹些梆子藝人曾與蹦極戲藝人同臺演出。到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地區羅子廣為流傳後,河北梆子劇團越來越少,而京劇在東北卻有了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