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認為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了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亮上的癩蛤蟆到玉兔,從吳剛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壹幅色彩斑斕的美麗景象。從漢代到唐代,詩人和詩人都歌頌月亮及其事件,8月15日的滿月成了表達情感的絕佳時刻。北宋唐太宗年間,官方正式將8月15日定為中秋節,本意是在三秋中部,屆時全民都會慶祝。中秋之夜,明月當空,光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8月15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壹年中重要的節日,與科舉有著非常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歷來是統治者非常重視的大事。而三年壹次的秋季比賽剛剛定於八月舉行。當風景和激情結合在壹起,人們就會把高三考試的人當成月月中得桂冠的人。每逢中秋節,都要隆重慶祝,這已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習俗。世代相傳,中秋節逐漸成為中國四大節日之壹(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中秋節是活著的人的第三個也是最後壹個節日,在第八個月亮的第十五天慶祝,大約在秋分的時候。許多人簡單地稱它為“八月十五”。在西方日歷中,這個節日通常發生在九月的第二周和十月的第二周之間。
這壹天也被認為是壹個豐收節,因為此時水果、蔬菜和谷物都已收獲,食物充足。隨著拖欠賬款在節前結清,這是壹個放松和慶祝的時間。供品放在院子裏的祭壇上。蘋果、梨、桃、葡萄、石榴、甜瓜、橙子和柚子都可以看到。這個節日的特殊食物包括月餅、煮熟的芋頭、芋頭地裏或稻田裏的食用蝸牛和甜羅勒、菱角,菱角是壹種類似黑色水牛角的菱角。有些人堅持要把煮熟的芋頭包括在內,因為在創造的時候,芋頭是在月光下的夜晚發現的第壹種食物。在所有這些食物中,中秋節不能少了它。
圓形月餅,直徑約3英寸,厚1.5英寸,在味道和稠度上類似於西方的水果蛋糕。這些蛋糕是用瓜子、蓮子、杏仁、肉末、豆醬、橘子皮和豬油制成的。壹個鹹鴨蛋的金黃色蛋黃被放在每個蛋糕的中心,金黃色的外皮裝飾著節日的象征。傳統上,十三個月餅被堆成壹個金字塔來象征“壹整年”的十三個月亮,也就是十二個月亮加上壹個閏月。
起源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拜月的習俗(中文稱xi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朝(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66年)。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21年),每當中秋節到來時,人們都會舉行儀式來迎接冬天和崇拜月亮。在唐代(公元66 5438+08-907年)人們非常喜歡和崇拜滿月。然而,在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人們將圓形月餅作為禮物送給親戚,以表達他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當天黑的時候,他們會仰望銀色的滿月,或者在湖上觀光來慶祝這個節日。自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a)以來,慶祝中秋節的習俗變得空前流行。隨著慶祝活動的進行,中國各地也出現了壹些特殊的習俗,如燒香、種中秋樹、點燈籠和舞龍。然而,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並不像現在這樣流行,但欣賞明亮的銀色月亮並不那麽受歡迎。每當這個節日來臨,人們都會仰望銀色的圓月,喝酒慶祝他們的幸福生活,或者想念他們遠離家鄉的親戚和朋友,並向他們致以最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