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金庸的老家在浙江海寧,離蘇州很近。我年輕的時候在東吳大學讀書。他奶奶是蘇州人,金庸當然知道蘇州。吳儂軟語和姑蘇美食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見。金庸小說中,蘇州和蘇彩直接從0755寫到79000。段譽初到江南,在姑蘇燕子塢聽到了動聽的蘇州話,吃到了美味的蘇州菜。雖然對於蘇州人來說,朱和阿碧做的不過是幾樣家常小吃。
在金庸的作品中,有很多“吃貨”。第壹個“吃貨”是洪七公。洪七公的“吃貨”變成了好吃的貨。晚年,他成功成為壹流的美食家和廚師之壹。黃蓉賄賂洪七公用的菜譜主要是江浙菜,清淡可口。食材是各種海鮮和香菇,筍,肉,菜,豆制品。《誰聽玉帝的梅花香》、《好湯》、《月夜二十四橋》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壹方面,他們精湛的工藝和出人意料的選材令人咋舌;另壹方面,菜名很有藝術性。想想看,金大俠總是飯量很大,嘗遍天下,綜合各派之長,創造新花樣,讓人垂涎紙。
按照金庸的說法,最先會做飯的女主角是黃蓉。第六次,黃小姐第壹次試手:在峨眉,她用鋼刺割開了壹只公雞的肚子,把內臟洗凈去皮,但沒有拔毛。她把雞包在水和泥裏,然後生火烤它。烤壹會兒,泥巴就會散發出甜甜的香味。濕泥幹了,剝下來晾幹。雞毛會隨著泥壹起掉下來,雞肉又白又嫩,香氣濃郁。熟悉蘇州美食的“吃貨”壹看就知道:蘇州的名菜叫花雞。
說到吃飯的地方,金庸在任何場合吃什麽、怎麽吃都不馬虎。從塞北荒原到江南煙雨,江湖世界裏五顏六色的美食滋養著每壹個勇士的身心,千百年來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嘆為觀止。
圖片來自網絡。
江湖中,經常有人出入客棧酒樓,入住酒店。除了江湖菜,金庸小說裏也經常涉及到餐館、酒樓。宋樓就是其中之壹。
松樓有200多年的歷史,非常古老和著名。提起宋鶴樓,蘇州人馬上會想到四個字:甘龍造城。也就是說,早在乾隆時期,宋鶴樓就在那裏了。確切地說,宋鶴樓的開光年是乾隆二十二年。宋鶴樓作為壹個故事場景,出現在金庸武俠小說中:
段譽踱著步,忽然聞到壹股香味,卻是焦糖和醬油混合著熟肉的味道。他壹整天沒吃東西了。他劃了幾個小時,他很餓。現在他循著氣味拐了個彎。只見街邊站著壹家飯店的老板,金字招牌上寫著“松鶴樓”。招牌已經被煙熏黑很久了,但是三個金色的大字還在閃著光,酒從餐廳裏湧出,廚師的刀和勺子還有服務員大聲的喊著。
據說喬峰和段譽是在壹家餐館裏認識的。這家餐館的名字叫“松鶴樓”。
可能是金庸之前聽過的松鶴樓的名聲吧。《八龍》那壹年,松鶴樓被多次提及。但那時候金庸還沒去過松鶴樓。直到2007年,84歲的金庸才第壹次踏入蘇州的宋鶴樓。在品嘗蘇邦美食的同時,他意識到自己在寫《射雕英雄傳》時犯了壹個“常識性錯誤”:蘇州的宋鶴樓被錯裝在了無錫。
圖片來自網絡。
宋鶴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天龍八部的背景是北宋,那個故事裏的宋鶴樓就在無錫。小說中,“花木嫁接”的手法也很常見。把後世出現的事物名稱放在前朝也不為過。比如“龍八枝”那年,段譽在蘇州燕子塢喝了“碧螺春”,600年後才出現。燕子塢是虛構的地名,不言而喻。碧螺春,原名“震香”,自古以來就是茶中珍品。據說已經收割了1300多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巡撫獻此茶。康熙皇帝覺得名字太俗,就把“駭人香”改成了“碧螺春”。段譽應該喝的是“驚蟄香”。那時候絕對不會有“碧螺春”這個稱號。朱、阿碧為段譽作《碧螺春》,書中接著解釋茶名。公元2000年,在《陸冠英太湖捕賊記》中,提到金頭驁是莫礪鋒公爵。太湖洞庭山主峰墨峰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這說明金庸博學嚴謹,在小說創作上壹絲不茍。電視劇《龍族》中,王婆把自己的茶葉叫做“碧螺春”,這是導演的壹大失誤。
金庸參觀宋鶴樓給在場的蘇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稱贊素包子味道鮮美,迫不及待地又點了壹個,就把旁邊的吃了。真的是第壹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