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紫色苜蓿的栽培要點

紫色苜蓿的栽培要點

選擇種子

引進的紫花苜蓿品種,產量高,質量好,適合在水肥充足,土質好的地塊種植,但對氣候和生長環境要求嚴格。種子要清洗幹燥,使種子純度達到90%。

進行整地

苜蓿種子小,嫩芽薄,頂土強度差。整地壹定要細,地面要平整,土塊要細,不能有雜草,土壤墑情要好。苜蓿根系發達,埋藏深,播種地要深翻,使根系充分發育。

給土壤或土地施肥

每畝施有機肥1500~2500公斤,過磷酸鈣20~30公斤作基肥。對於土壤肥力較低的,播種時應施硝酸銨等速效氮肥,促進幼苗生長。每次割草後進行追肥,每畝需10 ~ 20kg過磷酸鈣或4 ~ 6kg磷酸二銨。播種

播種前應將種子幹燥2~3天,以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和幼苗整齊度。

接種疫苗

在從未種植過苜蓿的土地上播種時,應接種苜蓿根瘤菌,每公斤種子用5克菌劑制成菌液,撒在種子上,充分攪拌,混合播種。

播種期

春夏秋均可播種,3-5月春季要註意除草。夏播經常遭受高溫灼傷,影響幼苗生長。九月秋播最好。

播種方法

苜蓿播種壹般采用行播或壟播,行距30~60 cm。壟作播種采用密壟稀植,行距1.5 ~ 20 cm,既增加了覆蓋度和產量,又便於田間管理。每畝用種量為0.75~1.00公斤,播種量可根據種子質量和不同地塊增減。苜蓿種子很小,覆土深度以2 cm左右為宜。如果土壤疏松,播種前要鎮壓,以便掌握深度;播種後鎮壓有利於土壤保持。灌溉排水

播種後檢查苗木,及時補種,保證種植密度。有條件的地方,幹旱時可以進行灌溉,可以采用溝灌和噴灌,最好是噴灌。紫花苜蓿的根系不耐水淹,水淹24小時就會死亡。在雨季,應註意及時清除田間積水。播種前應施有機肥作基肥,適當施些磷鉀肥。

消滅雜草

紫花苜蓿苗期生長非常緩慢,易受雜草侵害。除草要在苗期,返青後,割草前後。化學除草劑分為播前土壤處理除草劑、苗前除草劑和苗後除草劑。但需要註意的是,割草前2~3周藥效失效,以免造成牲畜中毒。

給土壤或土地施肥

再次施磷鉀肥時,壹般不施氮肥。每次割草,每畝施二銨10公斤,硫酸鉀或氯化鉀15公斤或草木灰100公斤,或磷酸二氫鉀5公斤,不追施氮肥。

搖籃

紫花苜蓿壹年可以刈割2~3次。初花期1刈割最適宜,此時蛋白質含量最高。最遲花期也不能太晚,否則葉片脫落嚴重,莖稈纖維化,品質降低。留茬高度壹般在5 cm左右。最後壹次1刈割應在初霜凍前30天左右,留茬高度7~8 cm,有利於越冬。刈割後苜蓿要及時陰幹成捆存放,否則會造成落葉,影響草的質量。綠色飼料或幹草

全株初花至第十花期,草營養最豐富,產量高,易消化,為最佳收獲期,每年4~6茬。苜蓿留茬高度為4~5 cm,最後壹次收獲應在初霜凍前壹個月,不利於植株根部和根莖營養物質的積累。

放牧

放牧應在不同地區輪流進行,每40~50天放牧壹次。

青貯作飼料

單獨的青貯飼料容易腐爛,可以與禾本科牧草混合。常見疾病

苜蓿霜黴病

葉面正面有綠色斑點,形狀不規則,無明顯邊緣。葉背面有灰色(淡紫色)霜層,外圍發黃,葉片多向下卷曲。受害植物的莖扭曲變粗,節間變短,整株變綠。孢子產生時,病斑變成灰褐色,容易脫落。苜蓿霜黴病主要發生在川西高原灌區和濕潤地區,發病較早,從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6月上旬和7月下旬出現兩次發病高峰,8月下旬病害基本停止發展。

苜蓿銹病

受害葉片先出現褪綠的斑點,然後病斑稍凸起呈孢粉狀,近圓形或橢圓形。孢子粉樣病變後,表面破碎,散生棕紅色粉末狀夏孢子,葉片萎縮、卷曲,甚至脫落。在嚴重的情況下,莖也會被感染。苜蓿銹病主要發生在幹旱半幹旱地區,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上旬最為流行。

苜蓿白粉病

發病初期,在葉片、莖或莢果上有壹層白色的黴菌層,然後逐漸擴大產生分生孢子。病後期,被膜上有灰色或淺褐色的孢囊,上面有黃色或黑色的斑點,使植株長勢不佳,易落葉。苜蓿白粉病在5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初發生,幹旱半幹旱地區發病最重,其次為寒冷濕潤地區,川元灌區偶有發生。

苜蓿褐斑病

是苜蓿假菌盤引起的。發病初期,莖、葉、莢上有淺棕綠色斑點,後擴展成圓形,多在下部莖、葉,再蔓延到上部嫩葉。後期病斑出現褐色圓盤狀隆起(子囊),葉片變黃脫落。苜蓿褐斑病主要發生在6月上半月)7月中旬。

苜蓿黃斑病

受害葉片上壹開始出現淺褐色的小斑點,然後擴大成綠色斑點,再變成黃色大斑點。病變呈扇形、條狀或圓形。病葉幹枯,脫落早。晚期病害的組織上有許多橙黃色至黑色的杯狀斑點,即病菌的子囊,多生於枯葉背面。發病時間為5-8月,主要危害幼齡苜蓿和頭季苜蓿,但在陰雨低溫條件下,寒冷潮濕地區的苜蓿最為嚴重。

苜蓿炭疽病

植物的莖、葉、莢都被侵染,根莖最易發病,嚴重時植株枯萎甚至死亡。植物小,長勢差,往往造成草原土地裸露。病竈略凹陷,邊緣呈褐色,邊緣呈甘草色,上面有許多黑點。病情嚴重時,病斑可圍繞莖幹或相互連接,導致莖幹斷裂。發病高峰期為6月上旬至9月上旬。

苜蓿根腐病

苗期葉片變黃,植株枯萎倒伏;成株病的典型癥狀是根皮層組織從木質部開始變黃至褐色,主根上的病斑邊緣不清。苜蓿根腐病主要發生在寒冷潮濕地區和川塬灌區的多年生苜蓿上,尤其是5、8月份,氣溫低、多雨、多灌溉,極易發生苜蓿根腐病,造成苜蓿田枯死裸露。

主要害蟲

苜蓿蚜蟲

蚜蟲主要有蚜蟲豌豆、蚜蟲苜蓿和蚜蟲苜蓿。前兩種蚜蟲多發生在川源灌區,而苜蓿蚜蟲多發生在濕潤山區。蚜蟲為害時,多聚集在苜蓿的嫩莖、葉片、嫩芽和花器官上,用刺狀口器吸汁。受害植株葉片萎縮,芽、花變黃脫落,影響生長發育、開花結果和飼草產量。嚴重時,田間植物成片死亡。蚜蟲的蜜露往往會引起葉片發黴,直接影響牧草的產量和質量。蚜蟲主要發生在四川高原灌區和濕潤山區,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有兩個高峰期。

牧草蟲

薊馬主要危害葉、芽、花。苜蓿幼葉被薊馬菌吸幹後,出現地圖樣白斑,導致葉片卷曲甚至死亡。生長點被殺死後變黃枯萎,導致頂芽無法繼續生長開花。薊馬在花期危害最大。它們在花中取食,搗碎花粉,破壞柱頭,從花器官中吸收養分,導致花和莢脫落,導致種子萎縮減產。昆蟲種群密度高時,葉片從邊緣幹裂,看起來像火,導致植物生長停止。薊馬對苜蓿危害較大,尤其是花期和近花期的苜蓿田,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

潛葉蠅

斑潛蠅以幼蟲潛伏在苜蓿葉的上下表皮,壹邊啃食壹邊刮葉肉鉆進去。食量隨蟲體增大而增大,潛艇從葉邊伸出。當1葉片上的幼蟲數量較多時,沈水通道互連成片,導致葉片枯萎。當葉子受損時,大部分葉綠素被破壞,只剩下表皮和葉脈。嚴重的話,下面的葉子都死了。幼蟲潛入葉片中的葉肉,形成螺旋形彎曲的路徑,帶有白色的食物痕跡。成蟲在葉組織中產卵並吮吸葉片,食道多呈釘孔狀。斑潛蠅的危害可降低葉片質量、光合面積和落葉量,阻礙植物生長,導致草產量和蛋白質含量下降。3月下旬至5月下旬最為嚴重,春秋兩季危害較重。主要發生區為川元灌區,幹旱半幹旱區和寒冷濕潤區較少。

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幼蟲多以葉片上的葉肉為食,二齡後從葉片邊緣向內取食,形成不規則的刻痕。幼蟲也喜歡吃寄主植物的芽、果實和種子。壹般在當地8、9月份發生。由於幼蟲吃葉多,短時間內吃得多,有時受害苜蓿的葉子在1周內全部吃光,只剩下莖。

防控對策

引進新品種

抗病蟲苜蓿品種能有效降低害蟲種群密度,減少病原菌感染,減少或避免使用農藥。同時,要合理布局苜蓿品種,防止病蟲害的傳播和流行,避免同壹品種在同壹地區大面積種植。引進苜蓿種子時,應嚴格控制種子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害傳入。

重視和加強生物防治

有效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在苜蓿病蟲害防治中,要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維護苜蓿地生態平衡。苜蓿在捕食蝽科昆蟲、瓢蟲、草蛉等種群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蚜蟲、薊馬等害蟲有明顯抑制作用。因此,在采取每壹種防治措施,尤其是化學防治時,首先要考慮天敵的保護。

及時化學控制

當上述措施在生產中無效時,可采用選擇性高的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殘留、低毒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也可以用保護性誘捕法,即在苜蓿地邊緣留壹塊未割的田地作為誘餌帶,在害蟲遷徙到誘餌帶時進行化學防治。禁止使用劇毒有機磷農藥,如敵敵畏、氧化樂果、對硫磷等。要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標準,最大限度地保證草場安全,保護天敵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