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著名實驗來自20世紀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設計實施。
具體內容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壹個房間裏,面前的桌子上放著壹顆棉花糖,研究人員會告訴小朋友,妳可以吃掉這顆糖,但如果15分鐘後我回來時這顆糖還在桌上,我會再獎勵妳壹顆糖,如果妳等不及可以馬上按桌子上的壹個電鈴,我就會馬上趕回來,大多數孩子堅持不了3分鐘,有些孩子甚至還沒按鈴就吃掉了糖,研究人員15分鐘後回到房間時,發現只有1/3的孩子沒有吃掉糖。
米歇爾教授說,這個實驗有很強的預測性,原因是如果壹個孩子能夠克制住15分鐘不去吃糖,那麽未來他當然也很有可能先做作業再去玩遊戲,看電視。工作後,他也會把壹部分錢用作積蓄,為未來的大宗消費,比如買房子做準備,而不是馬上全部花掉。
米歇爾教授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在棉花糖實驗裏能夠堅持更長時間的孩子,在過了數年成長為壹個青少年後,在面對困境時往往能夠展現出更強的自控力,不為誘惑所動,更容易集中註意力,更加聰明獨立自信並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他們在面對壓力時,比起那些沒有堅持多長時間的孩子來說,更加不容易垮掉,也更加不容易變得嘮叨,行為混亂或是重復壹些不成熟的表現,同樣他們的規劃能力也更強,當被激勵時,他們更加有能力向目標發起沖擊。他們做事也更加用心,面對挫折時不會輕易做出妥協。
說白了,這是壹個有關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說明,延遲滿足能力和自控力更強的孩子,成年之後更容易有所作為。
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自我控制能力。這種自我控制力是可以通過訓練不斷增強的。《自律100天穿越人生盲點》引用棉花糖實驗,是為了說明自控力對我們個體來講是壹種稀缺能力。而每個人的自控力在壹定時間內總量是相對固定的。如果妳在這件事情上消耗了自控力,就有可能在另外的事情上喪失自控力。所以, 自控力作為壹種稀缺能力,不應該被濫用,尤其是不要把這種寶貴的能力用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 由此,作者建議我們要做100天自律計劃,每天做3件妳認為對未來有價值的事情,(比如讀書、寫作、運動、書法、繪畫等任選3件)。就是為了讓我們的自控力專註在這3件事情上,而不是被其他事情分散掉。久而久之,通過100天自律計劃,每天做3件事,持續不斷做下去,這3件事情就會日積月累轉化為我們的能力和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作者的觀點對我很有啟發。新的壹年,我希望自己在讀書、寫文、運動這3件事上能持續不斷地堅持下去。半年或者壹年以後,我再來這時復盤自己的體會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