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為流傳的烙饃在河南、蘇北和皖北逐步發展為特色面食,形似煎餅,口感、材質、制法不同,因制作簡易、食用方便、易於保存,受到廣泛歡迎,是當地居民的日常飲食中的壹部分。中原有流傳兒歌,“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裏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清代順治年間,方文來中原做客時,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中原的烙饃:“白面調水烙為饃,黃黍雜豆炊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隨風俗。”從這可以看出,烙饃這種民間的面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並且久有名氣。
史料記載壹 支援抗金據徐州文史資料載:北宋時徐州抗金英雄趙立聚集群眾抗金時,地方百姓特制烙饃並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饊子,送於抗金英雄吃。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曾幾何時?在徐州地方流傳著這樣壹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裏酥餅卷饊,送於抗金英雄嘗。傳說壹 :軍民緊相擁 劉邦得民心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為劉邦的軍隊壹向以紀律嚴明而深入人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戴,士兵們勞於作戰,很少能吃上飽飯,百姓們為了能讓劉邦的軍隊吃上壹頓飽飯,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結合當地農作物情況,發明了壹種制作簡單快速、攜帶方便的面點——烙饃。從此劉邦得到民心支持,劉邦軍隊士氣大增,為他們作戰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傳說二 :軍民相擁 濃濃情誼在徐州南邊的人愛吃米飯,北邊的山東人愛吃煎餅。為什麽惟有徐州這方圓二百來裏地方的人愛吃烙饃呢?當年項羽兵敗垓下(靈璧,宿州市),劉邦派韓信指揮三十萬大兵乘勝追擊。這時項羽僅剩八百騎兵,連夜鏖戰,官兵幾天都沒吃壹頓飯了。韓信看到項羽的失敗成定局,但項羽在徐州壹帶因兵不擾民,在民間享有聲譽。韓信趁項羽失敗的機會,敗壞他的名譽。於是心生壹計,找來巧婦,令她做餅。那時做餅又大又厚,壹時不能熟透。項羽的官兵很快就要過去了,若做這樣的大厚餅,時間怎來得及?韓信就向巧婦說:“妳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婦急中生智,就用壹個圓棍壹搟,將面搟得薄薄的,放在鐵鏊子上壹翻壹正,面就熟了。韓信壹看很興奮,這樣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壹時做了兩大藍子。遂令壹個老頭挑到項羽必經的路上去賣,並說:“妳要見不到項羽,回來我壹定殺妳的頭。”老頭無奈,只有拼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起先有幾個騎兵來到,問老頭:“當此兵荒馬亂,人家都逃亡,妳這老頭不怕死,還賣什麽東西!”老頭說:“我賣的是好吃的。”兵士壹吃聽是好吃的,壹心想吃,但手中無錢,心裏幹著急,就向老頭說:“我們項王的兵馬,壹向不吃百姓的東西,除了管軍需的帶錢,連項王都不帶錢。”說著這幾個騎兵催馬揚鞭走了。接著又來壹群騎兵到來,為首的壹個彪形大漢騎著烏騅馬。老頭想這必是項羽了,連忙攔著說:“大王!我看妳的軍隊無錢不吃我的東西,可見大王治兵有方;不過妳壹連打了這麽些天的仗,實在夠苦的了。就是手中無錢,也請大王吃我的東西,飽飽肚子,好再打仗。我絕不要錢。”項羽說:“我現在身無分文,雖然挨餓,也絕不白吃老百姓的東西。”老頭心中很受感動,覺得人說項羽這個人,生性耿直,帶兵廉潔,的確不假,遂把心裏的話,老實地向項羽說了:“大王!我是韓信派來的。來時韓信向我說:‘項羽若吃妳的東西,他無錢給妳,後人將說他不義;若殺了妳這個老頭,後人將說他不仁。’妳現在即不吃我的東西,又不殺我,我回去後,韓信必說我沒見到大王,壹定會殺我。這怎麽辦呢?我求大王救我壹命。”項羽說:“既然如此,我還要急著趕路,這樣辦吧!”項羽遂用力將他的十三節霸王鞭,拔出四節,交給老頭說:“妳見了韓信,拿著我這四節鞭,他就知道妳見到我了。因為韓信過去給我扶過戟,執過鞭。”說罷,項羽即隨大隊向南急馳而去。老頭含著淚望著項羽的身影漸漸消失了。老頭聽說韓信早已追趕項羽去了,也未再去見韓信。他回到家中,將烙饃爭給親鄰嘗嘗。大家問老頭這個像紙薄的圓餅叫什麽名字?怎麽做法?老頭就把當時韓信向巧婦說的原話“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訴大家。從此,就以此諧音稱為“烙饃”。人們都爭相學做烙饃,烙饃也就成了徐州的特產。直到今天,徐州的小女孩,幾歲就會做烙饃,吃烙饃成了徐州人的愛好。傳說三: 乾隆微服出巡 觀看烙饃飛舞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徐州,曾在微服私訪時間到徐州鄉村婦女搟烙饃的精彩表演。只見壹女子於面案上迅即搟出薄如蟬翼、大如銀盤的面餅,挑於軸兒上順手壹揮,那面餅便飛落到東間裏的熱鏊上,接著又壹張飛向了西間裏的熱鏊上……乾隆見到的確是壹位搟烙饃的高手,這女子壹個人搟可以供兩盤鏊子上,難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說:“高山出俊鳥,民間出奇人”,在徐州地區確是這樣。有句戲詞這樣唱道:“從北京到南京,中間隔個徐州城。中原人愛吃‘烙饃饃’,那麽地個狠勁咬,那也不嫌牙根疼。”這是說烙饃確實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來柔韌而筋骨,外人看嚼的這動作,還真有點“望饃興嘆”哪!烙饃顧名思義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鑄鐵的,今天也有了熟鐵和鋁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徑壹尺二寸左右烙饃直徑也就壹尺左右了。所謂“烙”,制造烙饃要兩道技術關要過。壹是“搟”,二是“翻”。“搟”要搟得薄、勻、圓。烙饃多用白面為原料,少有摻有雜面。先將面調水和得軟硬適中,最好讓面“醒”半小時以上。面和得硬了,搟起來較難;和得太軟了搟好了也會變形,所以和好面是搟的第壹步。將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單個饃劑,然後用特制的搟面杖搟。搟饃的好手每斤面能搟十六個,還要又大又圓又勻且薄。舊時中原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饃,壹般妻子搟、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嬸們合夥制作的,談笑風生中飄出烙饃的香味,有點像是逢年過節時候的壹起包餃子的景象。不過今天都是手工作坊、社區裏的地攤,新建小區裏面都沒有。只能自己尋覓有烙饃的地方。啊,中原烙饃那獨特,那柔韌的口感,那精美的制作,真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