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幹的加工焙制技術比較傳統,至今已形成壹套較為成熟的技術。焙制方式有日曬和烘焙兩種。日曬較為簡單,適於家庭少量制作;烘焙是利用焙竈進行人工烘制,為目前生產上大量焙制龍眼幹所用。現代烘焙方法有流動式烘幹生產線、固定式烘幹生產線。
(壹) 烘焙法
工藝流程:原料選擇→剪粒→浸水→搖沙擦皮→烘焙→剪蒂→掛黃→復焙→分級→包裝。
1.原料選擇及處理
(1) 選果 用於烘焙制幹的龍眼品種要求果大、肉厚、果殼稍厚或厚薄適中、果肉含糖量高。烏龍嶺、油潭本、赤殼、雙子木、儲良、烏圓等為制的龍眼果實要求充分成熟並采摘及時。
(2) 剪梗 果實送到加工場後,用平口小剪刀逐粒剪去果梗,要從果梗基部剪齊。
(3) 浸水 剪梗後的果實裝入竹簍內浸入水中5-10分鐘,洗去果面汙物並使果殼松軟,然後提起瀝幹水分,以備搖沙。
2.搖沙擦皮
將浸過水的龍眼果實倒入特制的搖籠中加細沙搖揉,以磨去果殼外面的粗糙表層。經過搖沙的龍眼易焙幹,也較均勻,成品表面光滑,色澤美觀。
具體做法:搖籠懸掛,兩邊各站1人,來回對搖。每個籠子裝果35-40千克,加入河沙0.5千克,來回急速搖蕩,使果實在籠中不斷滾動,相互麻擦,將果殼表面麻光,壹般要搖300-400個來回,待果皮轉棕色幹燥時即可。
搖沙後,倒出龍眼果粒,用清水洗凈黏附在果殼表面的沙粒及磨下來的粉屑。
3.烘焙
烘焙是加工桂圓幹工藝流程中壹個重要環節。焙竈多用磚頭或土坯砌成,前後長2.1米,左右寬2.2米,前面高度約1米,後面高度約1.2米,整個竈面呈向前傾斜狀態,便於烘果時操作及火力均勻。前面竈墻上開壹個高、寬各50厘米的竈門,燒柴的竈門呈等腰三角形,燃煤的竈門呈四方形。距竈墻頂25厘米處架焙梁5-6根,上鋪竹簾,棚面呈向前傾斜狀態。擦皮後的龍眼果粒攤在棚面上,厚約20厘米。壹個焙竈每次可以烘果300-400千克;如果將2-4個竈並排連在壹起,做成連體焙竈,壹次可以烘果800-1200千克。
烘焙分2次進行,即初焙和復焙,技術關鍵在於掌握火力的大小與均勻,翻焙也要及時、均勻。初焙約經24小時,溫度控制在65-700C,使底層龍眼果殼迅速受熱變硬,以免受壓凹陷。烘6小時後進行第壹次翻焙,將果實按上、中、下三層分別取出,放在竹簍內,然後上下層對調,中層不動,再攤上棚面,繼續烘幹。烘6小時後進行第二次翻焙,這時中層作底層,上層作中層,下層作上層。以後每隔4小時進行第三、四次翻焙。第三次是上下兩層對調,第四次是前後分兩段對調。如只翻焙3次的,則約每6小時翻焙1次,把第三、四次的翻焙作業合並,即壹面上下層對調,壹面前後段對調。這時,初焙完成的優良成品是外殼堅硬,果肉呈黃褐色或赤褐色並帶油光,有細小皺紋,果核外皮易脫落,核仁淡白色。
經過初焙的龍眼幹放在竹簍內,揀出破殼果幹,每天翻簍1次,經4-5天後可進行復焙。烘焙的溫度控制在600C左右,時間為6小時,每2小時翻焙1次。烘至果蒂用手指輕推即脫落為好,此時果肉呈現細密皺紋,深褐色,表面幹燥;用牙咬果核,極易裂開,而且很脆,斷面呈草木灰色。龍眼烘幹率因品種而異,壹般為33%-37%。
4.剪蒂 烘焙後用小剪刀將龍眼幹果梗剪平。
5.掛黃
掛黃這道工序依需要而定。對於外銷及壹、二及龍眼幹,為了改善果實外觀還需掛黃,即在龍眼幹的果面染上黃色的姜黃粉,既能提高商品外觀,又有壹定的防蟲蛀作用。掛黃的藥料由70%的妝黃粉和30%的白土配成。掛黃時將12-14千克的龍眼幹裝入搖籠,用少許清水淋濕,邊搖邊淋水,待果面均勻濕潤後,加300-400克姜黃粉配成的藥料,來回搖動300-400次,使果面均勻著色。然後再將果幹攤放在焙竈上進行烘幹,溫度40-500C,時間1-2小時,以烘幹為度。
(二) 日曬法
在晴朗的天氣,將成穗的果實放在曬盤上暴曬1天,期間翻動1次,然後單果剪下,曬至次日下午1點,將曬盤疊起,用麻袋或草包蓋住,進行回潮,存放壹至數日,再攤天暴曬,中午疊起再回潮,連續1-2次,逐漸幹到果皮壹擊即破為度。
日曬也可與烘制法結合起來,即日果兼烘制法。將成穗果實攤在曬盤上曬1-2天,每天翻1次,待果皮變軟後放在烘床上,在60-650C下烘12小時,翻動後移出靜放1-2天,進行回潮,再烘2-4小時,到果皮壹擊即裂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