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人的壹天,是從燃面開始的”。這話對也不對,宜賓人不僅早餐可以來二兩燃面,提黃多海椒,配壹碗大骨海帶湯,午餐晚餐照樣也可以吃面。
宜賓屬於長江流域,明清時期,由於宜賓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客商和馬幫都要到宜賓歇腳,碼頭文化應運而生,其人文與飲食也深受影響。
宜賓燃面的興起,也跟碼頭文化的繁榮密不可分。纖夫和挑水夫幹的是苦活累活,收入微薄,所需的食物壹定是高碳水+高脂肪+重口味的實惠快餐組合。宜賓燃面重油無水、扛餓、便宜、口味好,是船工的江湖食物。
那宜賓燃面中的“燃”,又是什麽意思呢?
壹說是以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據說在油燈還很普遍的年代,有些家庭燈草不夠了,就把面條放在油燈中當了燈芯;另壹說是燃面重油重辣,個性強烈,吃起來像壹團火,在口中燃燒;還有人認為,“燃”是把面條、油脂與調料攪拌得均勻的過程。
燃面之外,還有燃抄手、燃粉。由此看來,第二種說法更貼合壹些,燃是壹種調味和味覺特征。
宜賓人對於面,有自己的驕傲。當地流行壹句話“吃過宜賓面,天下再無面”,從種類上看,這句話不算張狂。僅幹拌的有姜鴨面、泡椒雞雜面、辣雞面、京醬面、生椒牛肉面、泡豇豆面、泡椒美蛙面等。紅湯的有肥腸面、牛肉面、牛蛙面、排骨面、鱔魚面、臊子面等。白湯的有竹筍土雞面、口蘑面、鹹鮮紹子面、燉雞面、蹄花面等。
▍燃面如果不用水葉子面,宜賓人會拆妳招牌
燃面又分葷燃面、素燃面和湯燃面。湯燃面帶湯,葷燃面、素燃面都是幹拌,區別為是否有臊子。
但甭管是哪壹種,用的面條都是“水葉子面”。在四川人心中,水葉子如同面食界的豌豆尖,有著特殊的地位。重慶小面、內江牛肉面用的也都是
“水葉子面”就是指堿面,這種面含水量低、硬挺、口感韌。由於加了堿,所以面條呈淡黃色。
煮水葉子面,要大鍋燒水,沸水下鍋,斷生就撈起。如果妳在四川吃面,妳經常會聽到食客囑咐店家“提黃”——面條煮的時間短壹點,顏色黃壹點,口感硬壹點。
撈面的時候,要把水分用力甩幹,不要小看這步操作,否則油脂調料和面條無法水乳交融,吃起來還水汪汪的,根本“燃”不起來。
煮好的面條,要淋上熟菜籽油(也可用菜籽油炸蔥姜、八角、山奈、花椒、香葉等香料,制成香料油)、芝麻油和熟油海椒,防止面條互相粘連,芝麻油也有提香的作用。再加入醬油、醋、鹽和味精攪拌,面就算是拌好了。素燃面,配料為白芝麻、青蔥、花生碎和碎米芽菜,沒有臊子。
▍碎米芽菜,宜賓燃面和四川人都離不開的配菜
拌好的面,再撒上油炸過的花生碎(花生炒過之後舂碎,不能炒黑)、芝麻、香蔥、碎米芽菜即可食用。這些配料缺壹不可,尤其是碎米芽菜
碎米芽菜和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內江大頭菜,並稱川渝四大腌菜之壹。它是用芥菜的嫩莖劃成絲,經過晾枯、發酵而成的醬腌菜。芽菜在四川飲食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炒菜、炒飯、蒸肉肉、配粥。芽菜扣肉、雞米芽菜、葉兒粑都是以碎米芽菜為主要調味料制作而成食物。擔擔面中也有
如果是葷燃面,則芽菜壹般會與臊子壹起翻炒入味。芽菜鮮香、花生碎酥脆、面條筋道,松散紅亮,有熟油海椒的鮮辣和香油的醇香。壹碗宜賓燃面,足以慰風塵。
▍宜賓燃面,真的不輸重慶小面, 但為啥影響力不大?
在我心中,燃面真的不輸重慶小面,但無論是從名氣還是輻射範圍,宜賓燃面都差了小面不少。
有人認為,阻礙宜賓燃面走向全國的“絆腳石”是水葉子面。這當然是原因之壹,但解釋不了全部。重慶小面用的也是水葉子面,雖然在北京,妳很少能見到哪家重慶小面真的用了。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面食文化。壹種飲食的開疆拓土,壹種飲食文化的輻射擴散,往往伴隨著壹個城市的崛起以及城市文化的輸出,進而吸引人的關註,帶來更多的曝光和資源。重慶小面走出重慶,依賴於重慶的崛起,依賴於從重慶走出來的人,依賴於對其心向往之的美食家。
名小吃是“吃”出來的,而並不是“做”出來的。
但即使國民度如重慶小面,出了本地也不容易吃到好的。就像陳曉卿說的:“重慶小面只分為兩種,壹種叫重慶小面,壹種叫開在外地的重慶小面。真正好吃的小面,它是沒有辦法在北京做的。”
即使有天宜賓燃面影響力可和小面比肩,但也很難如在當地壹樣——隨便吃哪家。好的食物有根,誰也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