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舌尖上的野菜,春天可以吃的野菜有哪些?

舌尖上的野菜,春天可以吃的野菜有哪些?

面對琳瑯滿目的野菜,如果要拍舌尖系列的話,相信可以拍壹部舌尖上的野菜出來哈!

以六朝古都南京為例,“南京壹大怪,不愛葷菜愛野菜。”在南京,菊花腦、枸杞頭、蘆蒿等八種野菜統稱“旱八鮮”,加上地皮菜、茭白等湊成十三種野菜,又變成了“金陵十三菜”。此外,還有“七頭壹腦”的說法,分別是馬蘭頭、苜蓿頭、薺菜頭、香椿頭、豌豆頭、枸杞頭、小蒜頭和菊花腦。

窮荒之年,人們有代野菜之食的習俗。等到生活富足了大魚大肉之余,人們又會憶苦思甜,各種各樣的野菜紛紛登上餐桌,成為壹道閃亮的景致。

眾多野菜,首推個人最愛的香椿。這道樹上的野菜,含有維生素E和性激素物質,可健脾開胃,增加食欲,是保健美容的食品。難忘兒時媽媽會從自家屋後種植的香椿樹上,揀取最嫩的芽兒,掰下來,可做香椿煎蛋、香椿拌豆腐、香椿魚兒、鍋塌香椿豆腐。還可以加上粗鹽,腌制香椿鹹菜。在山東地區,可以卷煎餅吃呢!不過我最愛的還是香椿炒蛋,將椿芽切碎,與蛋液拌勻,入油鍋,滋啦壹聲,煎成餅狀,口水都流出來啦!

馬齒菜,又叫馬齒莧、長壽菜。壹般為紅褐色,葉片肥厚,因樣子像馬齒而得名。都說“路邊的野花不要采”,但像馬齒莧這種,就屬於不采白不采的啦!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能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恒定。可以做大蒜拌馬齒菜、馬齒菜炒雞蛋、馬齒菜餡包子、馬齒菜粥等。雖然好多人喜歡,可是我卻愛不起來!總覺得有股酸澀味。

榆錢兒,壹提起榆錢,就想起小學時候學的劉紹棠的寫榆錢的文章。榆錢,脆甜綿軟,清香爽口,又因它與“余錢”諧音,寓意著吉祥富足。可以做榆錢飯。

槐花,春日裏,暖風壹吹,槐花就開啦!白花花的,壹串壹串的,超美的。可以做槐花餅子、蒸槐花、炒槐花。

婆婆丁,又叫蒲公英,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消腫和利尿。焯過後,可以生吃、炒食或做湯都可以,比如海蜇皮拌婆婆丁、婆婆丁炒肉絲;還能配著綠茶、甘草、蜂蜜等,調成壹杯婆婆丁綠茶,可以清熱解毒、消腫。

薺菜,也叫報春菜,每逢春天,還是春寒料峭的時節,星星點點的白色薺菜花就開在了田地裏,或者城市的某個角角落落。可以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在田野裏,挖薺菜,可以涼拌、蘸醬、做蛋花薺菜湯、做薺菜餛飩、或者炒食,抑或熬制鮮美的薺菜粥。等到“陽春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之時,在南京地區,還可以用薺菜花煮蛋吃呢!

馬蘭頭,“欲識黎民攀戀意,村童爭獻馬攔頭。”清明時節的馬蘭頭最是鮮嫩,隨便采采就是綠油油的壹大把。將馬蘭頭切碎,拌小豆腐吃,那叫壹個清新無比呢。

枸杞頭,即枸杞在春天生發出的嫩芽,長得與馬蘭頭相似。水靈靈地掐下來,可以清炒,也可以涼拌,清香中微雜苦味,淡淡的回味。“油鹽炒枸杞芽兒”可是《紅樓夢》中的姑娘們喜歡的食物呢!

苜蓿頭,也叫做草頭,在以往的年代,是餵豬餵牛的。現在呢,上了大眾的餐桌啦!在上海,人們常用草頭配大腸、紅燒肉,而南京,則喜歡配江鮮。昔日被人忽視的草頭,居然翻身了。

苦菜,學名麻菜、苣蕒菜。莖呈黃白色,葉片為圓狀披針形,表面綠色,背面灰綠色,花鮮黃色,做法有蒜茸拌苦菜、醬拌苦菜、苦菜燒豬肝。

水芹菜又叫水芹、河芹。莖是中空的,葉子呈三角形,花是白色,主要生長在潮濕的池沼邊、河邊和水田。徐誌摩說,"水芹菜的全身都充滿了壹種特異的芳香“。我有個朋友住在漢陽的三角湖邊上,他經常會於春天在湖邊找些水芹菜,炒著吃,可以清熱解毒、潤肺、健脾和胃。可以做豬肉炒水芹、水芹羊肉餃和水芹拌花生仁。

蕨菜,又名蕨兒菜、龍頭菜,在野菜中比較常見。蕨菜葉必須是卷曲狀時吃,這時要比較鮮嫩,有清熱滑腸、降氣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吃法有滑炒脊絲蕨菜、蕨菜扣肉、涼拌蕨菜等。

面條菜,全草及嫩莖葉入藥,有潤肺止咳、涼血止血功效,可治虛勞咳嗽,鼻衄、吐血等癥。可以做面條菜盒子餅,營養豐富。

灰灰菜,壹種很常見的野菜,可以食用灰灰菜幼苗和嫩莖葉,味道鮮美,口感柔嫩,能夠預防貧血,口感像莧菜。可以做香腸炒灰灰菜。

小根蒜又名薤白、小根菜。它的莖葉長得很像蒜,也有蔥、蒜的味道。其作用是通陽化氣、開胸散結、行氣導滯,治療痢疾,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主要吃法有小根蒜拌豆腐,或熬點小根蒜白木耳粥。此外,嫩葉可以切碎了炒雞蛋或臘肉,香氣濃烈。

南京還有壹種菊花腦,有小葉菊花腦和大葉菊花腦兩種,可以做菊花腦蛋湯喝。入口清潤,如同薄荷壹般。

白蒿,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主治腫熱咳嗽、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等,可以做蒸白蒿吃。

土桃子,是構樹的雄芽。可以做土桃子麥飯,營養豐富,口感糯滑,香嫩帶著青葉的香味,如同青團。

每年春天,是野菜盛產的季節。而文人們習慣在這時擺壹桌春宴,而醫生們則說“醫食同源”,野菜不僅是美食,也有著良好的保健效用,但不可肆意當作藥用哦!

最後,妳最鐘愛哪種野菜呢?又是怎麽做著吃呢?歡迎討論,並關註哦~~

整理 by 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