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達芬奇密碼(電影) 觀後感 中文 500字

達芬奇密碼(電影) 觀後感 中文 500字

《達芬奇密碼》這部小說剛剛上市,我就在網上第壹時間讀到了它,在感嘆網絡之方便同時,更為小說環環相扣的緊張情節和巧妙的推理,令人震驚的見解所深深吸引。有點懸疑,有點推理,有點偵破,有點間諜,有點背叛,有點愛情,有點歷史,有點文藝,有點學術,有點暴力。我不是堅決排除異己的宗教保守主義者,也不是狂熱的異端主義者,所以對這類兩方面結合的作品,抱著壹種旁觀者的心態,看得津津有味。當這部小說帶來的風暴漸漸平息下來之後,06年又刮起了另壹股全新的密碼熱,這部吸引了全球眼球,被人褒貶不壹,甚至連教宗都親自關註的小說被搬上了屏幕,它強勢的宣傳以及雜誌上,滿大街張貼的令人興奮的海報都使我有點急不可耐,迫不及待的想等到5月19號全球同步上映的那壹天壹睹其芳容。

看來上映之前花大手筆作的宣傳果然是效果不錯,這些天來《密碼》似乎成了街頭巷尾最熱門的壹個話題,網上的資料也是千奇百怪。經過壹番比較,最終選擇了搜秀影城。放映廳不大,不會很雜亂,並且是英文原版——這樣的片子如果看配音版的實在是壹件非常掃興的事情。

兩個多小時之後,人群流出放映廳,壹架空電梯上來,我隨十多位男男女女湧了進去,大家壹個挨壹個溜邊站成菊花形,透明的梯門悄沒聲息的合上,電梯開始勻速下降。所有人都互相面對著站直了身體,沒有表情,沒有人說話,沒有人移動。門外連續顯示著壹層壹層明亮的商場,購物的人流,黑色的墻體和糾結的線路,讓人感覺仿佛是壹場後現代的行為藝術。降到三樓左右,壹個年輕女孩打破了沈寂,帶著調侃的語氣說“片子最後要說明的就是,人最終還是要皈依宗教”。她的男友附和的幹笑了壹聲,隨即又恢復了沈寂。壹層到了,緊貼在壹起的人們慢慢散開,穿過窄窄的電梯門,順著壹條已經打烊了的商場便道,混入了流光溢彩的夜色中。

我知道教會對這部影片的立場,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它的熱情。在此之前我也收到過網絡、手機上教內人士發來諸多抵制《密碼》並要求轉發信息,我不跟他們理論,只是冷笑壹聲刪除了。且不說我的觀點,單是對那種要求連鎖轉發的惡俗信息,我已經受夠了。

我實在是不能理解,《達芬奇密碼》這部小說上市已經很久了,雖然也引起過小小的風波,但直到電影上映之前基本上都是平安無事的。但為什麽電影的制作壹完成,就突然引起了國內外這麽大的反應呢?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拍得並不令人滿意。嘎納的觀眾甚至在首映結束之後連象征性的掌聲都沒有,甚至不耐於禮貌的觀看片尾字幕就起身離開。連我這個並不內行的觀影人都覺得失望。片子有好多鋪墊性的內容沒有交代,如白化殺手賽拉斯臨死前悲哀的說“我是個鬼”,但在此之前並沒有介紹他作為“壹個鬼”的悲慘身世和在主教的照顧下“變成壹個人”的經過。這就讓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完全摸不著頭腦,更無法體會當其以為自己誤殺了主教,失去了恩人和生存的意義,在絕望,無助中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壹個鬼”的狀態時那種痛苦。其次,原著中提出的觀點——聖杯的說法,達芬奇作品的象征意義,抹大拉的身份……都有翔實嚴密的論證(也是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不同層次的好奇讀者),而在電影中,好多重要的論據都沒有出現,只是相當突兀的提出結論,然後再壹兩個易於影視表現,卻只是起輔助論證作用的論據來支持觀點。不僅不能讓人信服,甚至覺得滿可笑的。而影片的最後,聖杯傳人放棄了將自己的秘密公布於世,而是選擇了宗教和安穩的生活,並且所有隱修會成員也表示從來沒有要把這個情況公開的意願。可憐的主教痛失愛徒,又發現自己實際上被利用,他維護宗教安定的願望反倒是為了成全那個利欲熏心,以聖杯的秘密來要挾教會從而獲得金錢和權力的“大師”。所有與教會對立的因素都從影片中的隱修會,聖殿騎士,事工會主教這些現實存在的人物中排除,而把所有的“罪過”壹齊推給了那個虛構出來的邪惡的“大師”。這壹點顯然體現了作者在自己說完壹番故事後對現實宗教的刻意維護。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暗暗的提示讀者應該怎樣選擇。

參考所有我收到的信息,總的來說憤青義士們無非是給《密碼》定了兩條罪狀:反對教會,汙辱耶穌。但我從原著看到電影,卻始終沒有覺得有哪壹點有汙辱耶穌基督的傾向。作品自始至終承認耶穌是壹位偉大的領導,只不過是它提出了壹個前所未有的觀點,就是所謂的聖杯,耶穌在世的妻子。但就憑這壹點,能算是汙辱麽?我不接受。倘若丹 布朗在作品中宣稱耶穌是壹個強盜,叛國者,殺人犯,我會毫不含糊的承認這是汙辱。但僅說主耶穌有壹位妻子就是對他的汙辱麽?我並不認為婚姻是骯臟的,教會也不這樣認為,並且還將婚姻定為壹項聖事。那麽,就算有人宣稱耶穌有過婚姻,那也只是他人性在世的壹面行使了作為人的壹件聖事而已,何辱之有呢?還是人們都習慣性的覺得耶穌基督就應該是身著素衣白袍,留著棕色或黃色的卷發,說話句句是福音,大智大德,無情無欲。當然,這是人的極致,是人和神的統壹。但是,教會也是承認耶穌是神性和人性的完美結合,那麽當他作為壹個在世的人,在其人性的壹面中,假使做了壹些凡夫俗子都會做的事情,那也沒有什麽使其聖名受辱的成分了。否則,他著人性的壹面也不是“人”,而是壹個“半神”。

關於對教會的反對,我也無法認同。“反對”這個詞用得太大。作為壹部暢銷小說,作者的唯壹目的只是賣錢,吸引讀者。反對教會這件事嘛,工程太大,覆蓋面太廣,對我更是沒什麽好處。以我僅有的生命費盡心機去做這樣壹件不能為自己謀利的事情,對不起,不值得。或許有人會說,以反教會的言論來賺錢,那是不擇手段的卑鄙做法。那麽,我建議妳先去喝壹杯冰鎮檸檬水,把暴躁的頭腦冷靜下來,再不行就把自己關進冰櫃裏,等妳渾身發抖,打著大阿嚏的時候,再來考慮這個問題。在這個故事中,宗教只是壹個素材,而不是主題。《西遊記》圍繞著佛教展開,幾個和尚前往西天取佛經。其間宗教觀念混雜,佛道教的神靈同臺而宴,佛祖和玉皇大帝津津有味的嘗美食,侃大山,觀歌舞。菩薩和中國民間自然崇拜的神靈(山神,土地)合作甚歡。想必也有不少跟兩者各自的宗教相違背之處,但是後人也並沒有把其當作壹部宗教典籍來閱讀,信徒也並沒有把這些關系復雜的各路神靈當作自己的信仰。同樣,《密碼》所說的故事,只是以宗教作為背景,而主線則是自己的構思和創作。因此給它扣上壹頂“反對教會”的大帽子,這個罪名未免太大,太過激了。況且,作為壹個流傳了幾千年的,至今仍然是完全強勢的宗教,完全沒有必要為壹本暢銷小說或者壹部商業電影大動肝火,批判抵制甚至教宗親自出面反對。百年古樹有牢固的根基和人們的愛護,是不會因為壹只雀鳥在樹梢上築了個鳥巢就從此枯敗的。而且,近兩年的《密碼》風波就好比個人問題事件。如果壹位大公司的最高領導聽見自己的下屬之間互相流傳著壹個庸俗的故事,說自己不是現在母親所生,而是壹個私生子。那麽,他應該如何解決這種風言風語呢?召開公司全體大會,公開嚴肅地宣稱這種謠言不是真實的,是捏造,大家不要相信這樣的說法……我想這是不明智的,有些事情越抹越黑,員工們只會覺得他是在拼命辯解以維護自己的隱私而更加相信。相反,如果不去過問這件事,等那些員工們傳膩了,覺得無趣了,這種說法也就自然銷聲匿跡了。當初炒得再熱火現在也不會有人在乎,不再相信了,最多當成公司壹個壓箱底的稗官野史罷了。同樣,對於《密碼》的處理也不應太過沖動,嚴肅地宣告要圍追堵截。那只會讓人們越來越相信小說中虛構的聖杯故事.

說到這裏,我忽然有壹個奇怪的想法。或許,這部小說/電影就是丹 布朗給人們開的壹個現實版的“聖杯玩笑”。《達芬奇密碼》就是布朗自創的聖杯。而教會果然上當了。而當布朗把這個自制的聖杯往地上那麽壹放,就引起了教會的極大反應。大規模抗議,抵制,聲明……恨不得把它徹底毀滅以防止人們發現這個聖杯從而動搖了信仰的根基。就在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在世界各地影院的屏幕上輾轉奔波,破譯聖杯密碼的同時,壹場現實的聖杯之戰也在教會和作者,小說出版商,影片發行商之間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這個大玩笑的創作者,丹 布朗正蜷在被子裏抱著枕頭笑得渾身發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