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裏,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
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壹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
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壹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壹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颯爽,王致和又重操起了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壹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壹看,豆腐已呈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壹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裏品嘗,都稱贊不已。
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壹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
明代學者何日華在當時則已在著作中說,安徽黟縣人喜歡在夏秋之際用鹽使豆腐變色生毛,擦洗幹凈投入沸油中煎炸,有海中鱷魚的味道。
擴展資料:
研究證明,豆制品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甲胺、腐胺、色胺等胺類物質以及硫化氫,它們具有壹股特殊的臭味和很強的揮發性,多吃對健康並無益處。
此外,胺類存放時間長了,還可能與亞硝酸鹽作用,生成強致癌物亞硝胺。臭豆腐雖小,但制作流程卻比較復雜,必須經過油炸、加鹵和發酵等幾道程序。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要求壹直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而且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非常高,壹旦控制不好,很容易受到其它細菌的汙染,輕者會引起人體胃腸道疾病,重者還會導致肉毒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壹種有毒物質——肉毒毒素。
這是壹種嗜神經毒素,毒力極強,近年來曾報道過的臭豆腐中毒事件,就是由這種毒素引起的。正是由於臭豆腐的制作流程復雜,據媒體報道,有些人想出了壹些“簡單”的方法,用化學手段做出臭豆腐。如用硫酸亞鐵將豆腐染成黑色,再加上其它的臭味物質,即可成為臭豆腐。
而在我國的《食品衛生法》中,是嚴格禁止使用化工原料硫酸亞鐵作為著色用的食品添加劑的。其實,臭豆腐也不是壹無是處,它在制作過程中,能合成大量維生素B12。
人體缺乏維生素B12,會加速大腦老化,容易引起老年性癡呆。不過,維生素B12在肉、蛋、奶、魚、蝦等很多動物性食物中都存在,與這些優點比起來,臭豆腐的缺點更應該引起人們的註意。
百度百科-臭豆腐
人民網-臭豆腐有毒?3招教妳辨別臭豆腐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