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蟻,稱為“蟻蠶”。它們的身上長滿了細毛,大概兩天後毛發就不明顯了。
第二,蠶寶寶長大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食。不斷吃桑葉,身體變白,壹段時間後開始脫皮。剝皮壹天左右的時候,不吃不動像睡覺壹樣。這就是所謂的“休眠”。
第三,蠶寶寶吐絲。
壹剝下來就是二齡幼蟲。如果她剝壹次皮,就會大壹歲,* * *要剝四次皮,變成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第四,蠶寶寶節結繭
五歲的幼蟲需要兩天兩夜才能結繭,在繭裏最後壹次脫皮,變成蛹。
第五,蠶寶寶破繭而出
大約十天後,它以蠶蛾的形式出現,從繭中出來。蠶繭出來後,雌蛾的尾巴會散發出壹種氣味來引誘雄蛾交配。交配後,雄性會死去。雌蛾大約需要壹個晚上的時間來產下500個左右的卵,之後就會慢慢死去。
蠶的幼蟲期(幼蟲期)是蠶的攝食和生長階段。傳統上,從孵化到成熟的時間被認為是幼蟲階段經過的時間。幼蟲長到壹定程度,需要蛻掉舊皮,長出更寬的新皮,才能繼續進食和生長。這個過程叫做睡眠。壹般飼養的蠶品種需要在幼蟲期蛻皮進入五齡,然後吃桑5-8天才能成熟。幼蟲階段需要不到壹個月的時間,但它生長得非常快。5齡極度生長時,體長6 -7cm,比初孵蟻蠶高25倍,體寬0.8cm,比蟻蠶高20倍。其體重達到5-7克,比螞蟻蠶高約10000倍,體內絲腺重量比螞蟻蠶高160000倍,從螞蟻蠶到成熟期。有10腹段,3-6腹段,10腹段有壹對腹腳(10腹段的腹腳也叫尾腳)。節間大多有節間膜,能使蠶伸縮。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呈褐色或紅褐色,體型小,以螞蟻命名。螞蟻蠶的體長約2.5毫米,體寬約0.5毫米,2000-2300只螞蟻蠶的重量只有1克,傳統上稱為每克螞蟻頭數。孵化後2-3小時,可收集螞蟻餵桑,即可開始養蠶。如有必要,也可將蠶在5-10℃的溫度下冷藏1-2d,影響後續生長發育。小蠶也叫小蠶。螞蟻孵化到第壹覺的蠶是1歲,第壹覺到第二覺的蠶叫第二,第二覺到第三覺的蠶叫第三。生產上壹般稱1-3歲蠶為小蠶或小蠶。在幼蠶期適宜的溫濕度範圍內適當提高溫濕度,並給予蛋白質含水量高的軟熟桑葉進行精飼。壹般1齡蠶的體重比螞蟻蠶高15.95倍,體面積高5.11倍。與1齡蠶相比,2齡蠶的體重和體面積分別增加了106.38倍、29倍、6.67倍和5.67倍。三齡蠶的體重和體面積分別比二齡蠶增加了555.32倍、88.32倍、5.08倍和5.67倍。強蠶第三眠至第四眠的蠶稱為四齡蠶,第四眠後的蠶也稱為五齡蠶。傳統上把4-5歲的蠶稱為壯蠶或大蠶。大蠶期,身體吃大量桑葚,鏈條閉合,保證良好的桑葚飽腹感。壹般4齡蠶的體重比螞蟻蠶高2553.32倍,臉高23.86倍,體重比3齡蠶高4.72倍,體面積高2.62倍。5齡蠶的體重和體面積比4齡蠶分別增加了10425.53倍、520倍、4.08倍和2.24倍。睡蠶接到螞蟻後,蠶體因以桑葉為食而迅速生長,體色逐漸變化,由白變綠,再逐漸變為乳白色和黃色。此時食欲降低到完全停止進食,少量吐絲(俗稱絆絲),腹部固定在蠶座上,頭胸擡起不再運動。這種狀態叫做睡眠。這時候的蠶是壹只沈睡的蠶。從采蟻到催熟,壹般要睡四次,睡的過程和睡蠶基本壹樣,只是睡繭的大小不同。睡眠時間叫睡眠。正常飼養條件下,第四次睡眠時間最長約2天,第二次僅20小時左右,第壹、三次約1天。已經醒著睡著的蠶,外表看起來壹動不動,但內心卻在準備蛻皮。舊皮脫去換上新皮後,蠶的生長發育就進入了壹個新時代。剛剛蛻皮的蠶叫蠶。剛孵出的蠶,頭上長著嫩嫩的口器,食欲還沒有被激起。壹般要等半天左右,直到它們的頭部逐漸由乳白色變成灰褐色,才可以餵桑葚。在生產中,為了操作方便,把同批休眠蠶的95%甚至大部分都收集起來,然後給桑葚餵食。5齡末,成熟蠶逐漸表現出成熟的特征:首先,排出的糞粒由硬變軟,由深綠色變為葉綠色;食欲不振,桑葚食用量減少,前方消化道空虛,胸部半透明;完全停止進食,身體變短,腹部趨於透明。尾部只能隱約看到2-3片蠶沙。蠶體的頭部和胸部都是凸起的,嘴裏都是絲,左右搖擺著尋找滋生蠶繭的地方。這時的蠶叫熟蠶或適蠶。相比之下,只有乳房透明的蠶才叫做未成熟蠶;吐出大量絲線且透明的蠶叫過熟蠶。群育中,最早熟的蠶稱為初熟蠶,數量較少;經過半天或1天,大量成熟的蠶稱為成熟蠶;大量需要繼續吃桑葚到第二天的蠶稱為終熟蠶。年齡壹般從采蟻到成熟計算。嗜睡:蠶從采蟻開始到成熟吐絲的整個時期,睡眠的次數是壹個特征,稱為嗜睡。嗜睡是壹種遺傳特征。現有蠶品種資源有二眠蠶、三眠蠶、四眠蠶、五眠蠶。嗜睡是由位於6號染色體上的嗜睡主基因控制的,同時也因溫度、營養、光照等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目前我國常見的字育蠶屬於四眠蠶品種,實際飼養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少量的三眠蠶或五眠蠶。常睡的品種幼蟲期長,吃桑多,繭大,絲厚;睡眠少的品種則相反。綜合兩者的優缺點,壹般認為四眠蠶品種最經濟。蠶齡也叫年齡。通常飼養的二化性蠶品種有五個齡期,從第壹次睡眠開始的齡期為1,第二次睡眠後的齡期,第三次睡眠後的齡期,第四次睡眠後的齡期,第四次睡眠後的第五齡期。壹個年齡的長短稱為年齡歷程,包括吃桑時間和睡眠兩部分。二齡持續時間約3天,五齡約6-8天,1齡和三齡約3-4天,四齡約4-5天。螞蟻被收集和結繭的時間被稱為整個年齡過程。在壹個時代內,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晚期。早年少吃桑葚叫短食期,中年多吃桑葚叫全食期,晚年逐漸減食叫短食期。接近睡眠時,稱為睡眠期或桑葚入睡後的睡眠期。成繭熟蠶吐絲結繭分為四道工序:制繭網、制繭衣、制繭層、制蛹襯。即成熟的蠶結繭後,尋找育繭場所。他們先把吐絲粘在結繭器上,再把吐絲連在周圍結繭的樹枝上,形成結繭支架。此時,成熟的蠶會將體內殘留的糞便全部清除,然後繼續吐絲,結繭成網。繭網不具有繭形,而是壹層柔軟淩亂的繭絲層,作為進壹步結繭的支撐。做好繭網後,我們繼續吐出雜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以S型方式吐絲做繭衣,繭形輪廓開始出現。繭層的絲細長而脆,D排列不規則,絲膠含量也高。繭殼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後彎曲成“C”形,不斷噴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為∞形,方向垂直於蠶體。其長軸為1 -2mm,每15 ∞形絲圈組成1組,稱為65438。當1個繭完成後,它們移動到相鄰的部分,繼續做第二個繭,第三個繭,許多繭形成壹個繭層。由於大量的吐絲和吐絲中的能量消耗,蠶的身體大大縮小,頭胸的擺動速度變慢,沒有壹定的節奏,而∝形的絲圈也失去了原有的均勻性。吐絲很亂,所以松散柔軟的繭絲層叫蛹襯。最後做好蛹襯後,蠶的頭朝上,尾朝下,體內殘留的絲料被吐出,形成軟繭頂。此時,育繭過程結束,蠶體進入化蛹階段。蠶吐絲形成的繭是繅絲的原料。雜交蠶種所養的蠶繭顏色為白色,橢圓形或淺腰形,其大小即繭長×繭寬,大致為3-3.5 × 2-2.5厘米。蠶繭由繭層、繭層、蛹和蛻皮四部分組成。繭層厚而硬,繭的外表面覆蓋著壹層疏松的繭層。繭層和繭層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剝去繭殼後,可以看到繭殼特有的光澤和褶皺。剖開繭層,裏面是化蛹時留下的蠶蛹和蛻皮。壹個繭的重量稱為總繭量,單獨繭層的重量稱為繭層量,繭層量占總繭量的百分比稱為繭層率。總繭重1.5-2.5g,繭層重約0.3-0.55g,繭層率約20%-25%。蠶蛹在蠶繭纏繞後4天左右化蛹。蠶蛹的蛹呈旋轉狀,分為胸腹三部分。頭很小,腹面有壹對復眼和壹對觸角。胸部有3個關節,3對胸足,2對翅膀;腹部有9段,第8段腹面中央有X形線,第9段腹面中央有壹個棕點,分別是雌雄蛹期的體表特征,常作為蠶育種區分蛹期雌雄的依據。蠶蛹剛化蛹時,蛹色淡黃,嫩軟,隨著蛹齡的推進,逐漸變成黃色、棕褐色、褐色,蛹皮逐漸變硬。蛹期約12-15d後,蛹體再次軟化,蛹皮中度皺縮呈褐色時,接近蛾。蠶蛹營養豐富,可作為食品或飼料,也可從蛹油和蛹蛋白中提取,作為化工或醫藥原料。蠶蛾(成蟲)蠶蛾長得像蝴蝶,但是它的兩對翅膀很小,已經失去了飛翔的能力,所以光線會震動。蠶蛾全身長滿白色鱗片,可以清晰地分為頭、胸、腹三段。頭部呈球形,兩側有凸出的復眼,夏眼前方有壹對梳狀觸須;有3個胸節,腹面有L對胸足,背面有2對翅。有些品種有淡淡的翅線。腹部沒有腹足,末端體節已進化為外生殖器。雄蛾體型大,爬行慢,振動頻率低;雄蛾體型較小,爬行速度較快,翅膀拍動頻繁。壹般交配持續3-4小時,雌蛾就能產下受精卵。在蠶種育種中,雄蛾要交配,制種後丟棄;雌蛾產卵後,按規定放入蛾盒,送母蛾進行顆粒檢查。在自然條件下,壹年內發生幾代的異色現象稱為同色異譜;壹年只發生壹代,即產卵滯育。第二代發生,第壹代產生非滯育卵,第二代產生滯育卵,稱為二元性;已有三代以上的稱為多倍體,有些品種在最後壹代產生滯育卵,有些品種在最後壹代仍產生非滯育卵。單化品種繭大,絲多,但幼蟲期長,吃桑多,體質弱。多元品種幼蟲期短,吃桑量少,體質強,但出繭量少;二化性品種介於兩者之間,綜合經濟效益優於二化性品種,所以目前生產上多采用二化性蠶品種。雌雄同體或多雌同體血統的雌雄同體品種,會因溫度、光照、濕度、營養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應根據品種的特性和飼養註意事項進行飼養。滯育作為壹種特殊的發育狀態,是昆蟲在進化過程中的遺傳特征。其特征是代謝水平下降,形態懸浮。其實是昆蟲對環境條件周期性變化的本能反應,即在某壹發育階段停止生長發育,然後在自然環境條件反復達到其生長發育狀態時繼續生長發育。家蠶卵期滯育。滯育在自然條件下開始度過秋冬低溫,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解除;無論是人工方法,5℃左右的低溫冷藏,還是高溫(46℃)鹽酸處理,或者冷藏與腌制相結合,都可以解除滯育,防止滯育發生,解除滯育後促進均勻孵化。在溫度、光照和營養條件的綜合作用下,二化性品種的滯育性能會發生變化。
參考資料:
/question/26589656.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