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四大菜系的發展史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四大菜系的發展史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長期以來,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的影響,在某壹地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菜系。根據不同的觀點,中國的菜系有三種: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其中四大菜系最受認可。四大菜系包括魯菜、蘇菜、川菜和粵菜。這裏簡單介紹壹下四大菜系作為壹種飲食文化是如何發展演變的,以及各自的特點。?

魯菜?

魯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形成於秦漢時期。宋代以後,魯菜成為“北方菜”和黃河流域飲食文化的代表。齊魯大地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為飲食文化的發展和魯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最寵愛的大臣怡雅就曾是壹位以“善五味”著稱的名廚。南北朝時,萊文太守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系統總結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烹飪技藝,記載了許多名菜,反映了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唐代段文昌、臨淄人。穆宗是壹個宰相,擅長飲食,寫了50卷食物經典,成為歷史軼事。到了宋代,汴梁所稱的“水籠”,是魯菜的別稱,已經成型。明清兩代都自稱菜系。從魯豫到京畿,從內關到外關,影響已經到了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泛的飲食群眾基礎。山東古代是齊魯之州,有海鮮,有水族,有糧油牲畜,有蔬菜水果,有昆明。

這裏有各種昆蟲和野味,為烹飪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魯菜精湛的烹飪技藝也得到了廣泛推廣。?魯菜有五個特點。壹是以鹹鮮為主,突出原味,善用蔥、姜、蒜,原汁原味。原料質地上乘,鹽鮮,湯鮮,調料鹹鮮純正。蔥是山東省的特產,大部分菜都要用蔥、姜、蒜調味,煎、炒、烤、燒的方法都要用蔥,尤其是蔥燒的菜,最好是蔥味濃郁的。海鮮質量高,腥味輕。新鮮人講究原汁原味。蝦、蟹、貝類、蛤蜊常配姜醋食用。燕窩、魚翅、海參、鮑魚幹、魚皮、魚骨等高檔原料。質量很高,味道很小,所以必須用肉湯來提神。第二,要?《爆炸》擅長,講究火力。魯菜突出的烹飪方法是煎、烤、煎。拉絲,尤其是爆皮,被世人所稱道。第三,擅長煲湯,註重用湯。魯菜以湯為各類鮮食之源,講究“清湯”“奶湯?”這種調制,清晰明了,取其清新。制作清湯的方法早在齊《姚敏書》中就有記載。第四,做海鮮很獨特。海鮮和小海鮮的烹飪是必須的?山東海鮮,無論是人參、翅、燕、貝,還是鱗、鱗、蝦、蟹,經過當地廚師的烹制,都能成為美味佳肴。第五,豐滿實惠,款式大氣。山東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它在飲食上豐富實惠,講究質量,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儀。正式宴席中有所謂的“完美宴”、“大宴”、“魚翅宴”、“翅鮑宴”、“海參宴”、“燕翅宴”,都能體現出魯菜高雅、大氣的壹面。?

蘇菜?

因為江浙菜和浙菜差不多,所以統稱江浙菜。江蘇菜由淮揚、蘇州、無錫、徐海三個地方菜系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自宋代以來,江蘇菜的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南方的菜是鹹的,北方的菜是甜的,所以給長安、洛陽進貢的江南魚蟹要加糖加蜜。宋朝南遷杭城,大量中原士人南遷,帶來了中原風味的影響。蘇和錫今天喜歡甜,這就是由來。此外,唐宋時期,尤其是金元以來,越來越多的伊斯蘭教徒來到江蘇,江蘇菜受到了地道菜系的影響,使得烹飪更加豐富多彩。自明清以來,江蘇菜受到了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過去,吳王夫差和皇帝楊迪劃船宴飲,玩龍船的皇帝享用船上的菜肴。這時候作為商家盈利的手段,也可供普通百姓品嘗。蘇菜在清代風靡全國,相當於現在川菜和粵菜的地位。淮揚菜,江蘇菜系的壹個分支,曾經是宮廷菜。現在國宴上的菜,大部分還是屬於淮揚菜。因此,淮揚菜也被稱為國菜。?

江蘇菜的特點是:取材廣泛,以江河湖海的新鮮海水為主;刀工精細,烹飪方法多樣,擅長燉、煨;追求原味,清新平和;菜肴格調高雅,造型美觀,質量上乘。江蘇菜以講究烹飪、講究刀工著稱,尤其以燉、煨見長。江蘇菜的組合也頗有特色。除了在日常飲食和各種宴會中註重菜肴的搭配外,還有“三宴”獨具特色。壹種是船宴,太湖、瘦西湖、秦淮河都有。其次,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巖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都有齋席。三是全宴,比如全魚宴、全鴨宴、鱔魚宴、全蟹宴等等。?

川菜?

川菜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巴蜀。它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從春秋到晉代的萌芽階段,從隋唐到五代,從宋代到四川並傳播到其他地方,到清末民初菜系的形成。此後,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中國的烹飪壹直是各派雜糅,深刻影響了川菜的烹飪,豐富了川菜。川菜的形成和發展有三個重要原因:壹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四川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四季常青,烹飪原料多而廣。既有山珍野味,也有河裏的魚、蝦、蟹、龜;有各種肥嫩可口的牲畜,也有四季不斷的各種新鮮蔬菜和竹筍;還有種類繁多的釀造調味品和種植調味品,質地極佳。二是受當地風俗影響。據歷史學家考證,古巴蜀人早就有“敬味”、“愛辣”的飲食習俗。註重飲食的傳統和川菜的發展普及造就了壹大批擅長烹飪的專業人士,使得川菜烹飪技藝代代相傳,歷久彌新。三是廣泛吸收整合各家之長。川菜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其豐富的自然條件和傳統習俗,還取決於對外國經驗的廣泛吸收。它吸收消化了所有宮廷、政府、民族、民間的菜肴,以及宗教寺廟的菜肴,取其精華,充實自己。?

川菜有以下四個特點:第壹,選材考究。自古以來,廚師在烹飪菜肴時對原料的選擇非常講究,四川和賴也是如此。它要求嚴格選擇原材料,做到物盡其用,物盡其用,既要保證質量,又要註重節約。食材的選擇不僅包括菜肴原料的選擇,還包括調料的選擇。第二,刀沒問題。?刀工是川菜中非常重要的壹個環節。它要求生產者細心,講究規格,根據烹飪的需要對原料進行切割成型,使其大小、長短、粗細、均勻壹致。這樣既能使菜肴易調味,整齊美觀,又能避免菜肴生而熟,老而嫩。第三是合理搭配。?川菜要求原料搭配合理,以突出其風味特色。川菜的原料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強調濃淡和葷菜的適當搭配。強烈的味道應單獨使用,而不是與;淡中帶淡,濃中帶濃,或強弱結合,但都做不出味道;肉類和蔬菜搭配得當,不能混為壹談。第四,精心烹飪。?川菜的烹飪方法很多,烹飪的運用很有講究。許多川菜是由各種烹飪方法烹制而成的。川菜的烹飪方法有幾十種,炒、蒸餾、煎、炸、蒸、烤、煮、煨、炒、燉、燜、滾、炸、燉、腌、鹵、熏、拌、參、蒙、糊、釀。每道菜的烹飪方法必須根據原料的性質和不同菜肴的工藝要求來確定。?

粵菜?

早在古代,嶺南的古越人就與中原的楚國有著密切的交往。隨著歷史變遷和朝代更替,許多中原人為躲避戰亂逃往南方,漢越兩個民族逐漸融合。中原文化的南遷,烹飪技藝、炊具、器皿與百越豐富的農漁產品的結合,是廣式飲食的起源。粵菜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豐富。所以廣東的飲食壹直是有福氣的。自秦漢以來,中原地區的漢人不斷南遷進入廣州。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還帶來了“細節上烹飪不厭,本質上吃不厭”的中原飲食風格。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上航線的交通樞紐;唐朝大部分外商聚集在陽城,商船成群結隊而來。?南宋以後,粵菜的技藝和特色越來越成熟。這與宋朝南遷有關,當時廣東聚集了很多禦廚和官廚,尤其是陽城。宋元以後,廣州成為內外貿集中的港埠城市,商業日益繁榮,促進了飲食服務業作為商業行業的發展,為粵菜尤其是粵菜的生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場所。?明清時期是粵菜、粵菜、粵菜真正成熟和發展的時期。此時的廣州已經成為壹個商業大都市,粵菜、粵菜、粵菜真正成為壹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