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食用菌菌種栽培技術

食用菌菌種栽培技術

食用菌栽培作為壹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好項目,在我國發展迅速。下面我給大家分享壹下食用菌菌種的制作技術,大家來看看吧!

食用菌栽培技術ⅰ.場地選擇

應遠離畜牧場、垃圾場、化工廠和人員密集場所,並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和清潔無汙染。

第二,栽培管理

1.選擇菌株。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栽培種和品種,不能使用老化或汙染的菌株,而應選擇健壯、優質、抗病的菌株。

2.精細化管理。註意原料、菌包、工具的衛生。培養室附近不應堆放廢料,使用前應高溫堆肥。培養室的新老菌包必須分室存放,不得混用,做到嚴格滅菌消毒,防止接種感染和各種二次感染。

3.科學培養細菌。對於不同種類的食用菌,要根據其對生長發育條件的要求,科學控制培養室的溫度、濕度、光照、pH值,適當通風,促進菌絲健康生長,防止高溫高濕的不利環境。

4.施肥。噴蛋白腖和酵母膏溶液可使菇體變粗,促進潮變;噴灑腐熟的人糞便,噴灑後用清水噴灑1次;噴米醋。茹萍生長中後期,菇面噴施300倍食用米醋,采收前為1?65438+每天0次,連續3天,壹般可增產6%,顏色更白;噴灑培養料浸提液可延長出菇高峰期,使子實體豐滿;噴施葡萄糖和碳酸鈣溶液能促進菌絲生長。

5.水資源管理。蘑菇房要經常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不能超過95%。當自然溫度達到16℃時,向畦內灌水1次,然後每天早、中、晚噴水1次。噴水盡量噴到空間和地面,不要噴到子實體。在低溫季節,最好噴灑已經曬幹的溫水。

5.水資源管理。蘑菇房要經常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不能超過95%。當自然溫度達到16℃時,向畦內灌水1次,然後每天早、中、晚噴水1次。噴水盡量噴到空間和地面,不要噴到子實體。在低溫季節,最好噴灑已經曬幹的溫水。

6.溫度管理。蘑菇棚溫度最好控制在10?18℃氣溫較低時,白天延長陽光直射的時間,晚上將草簾蓋緊。氣溫高的時候,白天蓋草簾,晚上打開。

7.通風管理。氣溫高的時候,每天打開草簾通風。3小時,低溫大風天氣,通風很少;早晚噴水前後增加通風,菇芽分化期少通風,菇芽生長期多通風。

8.照明管理。菇蕾生長期要有穩定的散射光,每天早晚堅持曬1?2小時,增加弱光直射,出菇期避免強光直射。

第三,蟲害控制

食用菌本身抗蟲害能力弱,壹旦發生很難控制。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主要通過選用抗蟲品種、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加強栽培管理來達到防治目的。

有幾個小方法可以提高食用菌的產量。俗話說,小方法解決大問題。菇農在種植食用菌時,在加強菇床正常管理的情況下,采取壹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有較好的增產效果,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1,給藥。在配制食用菌培養基時,添加適量的硫酸鹽(硫酸鈣或硫酸鎂)、磷酸鹽(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和維生素B1,並在菌絲生長後期在培養基上噴施0.1-0.2 mg/L的三十烷醇,可促進蘑菇和子實體的生長,壹般可增產15%左右。

2.打洞填沙。在食用菌床料面上鉆孔填沙,即播種時,用直徑1.5厘米、長30厘米的圓錐形木棍,按橫、豎各30厘米的規格,鉆成梅花形的孔,達到料底,兩天後用黃沙填孔(需用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填量高出料面0.5%。這種方法可以提高菇床的透氣性,改善料面的保水性能,提前3-4天出菇,芽分布均勻,果大肉厚,生產效率提高25%以上。

3.壓力刺激。用舊報紙、麻袋、細土覆蓋食用菌培養料表面,通過壓力刺激和保溫保濕,促進菌絲快速生長。通過該方法,產率可提高約65438±05%。

4.聯系柱塞。將滅菌棒(直徑1 cm,長3 cm)插入食用菌培養基中,深度2 cm,密度15x15 cm。菌絲生長擴散時,可纏繞在棒上,形成均勻致密的菌絲,發育成菇蕾和子實體。這種方法壹般可以增產20%左右。

5、騷菌促芽。待菌料長滿菌絲後,用幹凈的竹掃帚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去除或破壞表面長滿的老菌絲。新菌絲露出後,及時噴水覆膜保濕保溫,7天左右即可出芽。這種方法不僅能促進蘑菇生產,還能增加產量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