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拉丁語:HerbaTaraxaci
3.英語:蒲公英
4.來源:菊科蒲公英帶根全草。
5、性味:寒、甜、苦。入肝、胃經。
6.有效成分:蒲公英全草含有蒲公英甾醇、膽堿、菊粉、果膠。
7.植物形態:蒲公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乳白色,高度10 ~ 25cm。根是長的,單根或分枝的。葉子生根,排列成蓮座狀;葉片長圓形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2-3.5厘米,頂端尖或鈍,基部窄,葉柄似向下延伸,邊緣有淺裂或不規則羽狀全裂,裂片有齒或三角形,全緣或疏生齒,綠色,或邊緣有略帶紫色的斑點,被白色絲狀毛。花莖上部密被白色絲狀毛;花頭單頂生,直徑2.5~3.5厘米,均為舌狀花;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寬65438±0.5毫米,具縱棱,多刺突起和白色冠毛。花期為4-5月,結果期為6-7月。
8.生長特點:生長於山坡草地、路邊、河岸沙地、田間,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9.采集方法:夏季開花前或剛開花後,逐根挖起,除去泥土,曬幹。
10,藥性:蒲公英為皺縮卷曲的團塊,幹燥根略呈圓錐形彎曲,表面褐色皺縮,根頭有褐色或黃白色毛,或已脫落。葉是基生的,多數皺成簇,或卷曲成條狀。外觀為綠褐色或深灰綠色,下表面主脈明顯。有1到數個花莖,每個花莖有壹個頂生頭狀花序和壹個黃褐色或黃白色的花冠。有些是長橢圓形的瘦果,有白色的冠毛。氣微,味苦。
11.藥理作用:蒲公英煎劑或沖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誌賀氏菌、傷寒桿菌、卡氏球菌也有壹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抗潰瘍,保護胃粘膜。該提取物還能拮抗內毒素。
12、蒲公英的應用:
(1)用於熱毒腫痛。蒲公英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方面與紫花地丁相似,常同用。治癰癤,常配伍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如五味消毒飲。治療乳癰可單獨使用,新鮮口服或搗碎;蒲公英也可與金銀花配伍,搗汁服用,用於火毒過盛之證。若配以魚腥草、蘆根、冬瓜子,可用於肺膿腫、咳嗽、痰稠、胸痛。用赤芍、牡丹皮、大黃等。可用於腸癰實熱證;與板藍根、玄參配伍,可治咽喉腫痛。
此外,蒲公英單獨或與菊花、龍膽草、黃芩等合用。,還可以治療眼睛紅腫。
(2)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蒲公英可以清熱、利尿、解毒。前者常與茵陳配伍,後者常與金錢草、白茅根配伍。
13,藥用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散結,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疔瘡、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14,註意:大量可引起腹瀉。
15.蒲公英提取物:蒲公英提取物是通過對蒲公英進行篩選、提取、過濾、濃縮、噴霧幹燥得到的。
16,參考文獻:
(1)中藥鑒定,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版。
(2)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中草藥圖解大全》,1版206543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