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方言嗎?
對於生活在深圳的人來說,深圳本地的語言和深圳本地人壹樣,被來自五湖四海的口音和數字洪流所淹沒,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圳沒有文化,沒有語言。然而,早在大鵬建市前600年,土生土長的深圳人就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和語言。守衛大鵬的官兵來自五湖四海,形成了獨特的軍營語言,再加上客家話、粵語的沖擊,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大鵬話”。還有範圍更廣的“圍頭話”,反映了客家人來到深圳後與當地圍頭人的相互融合與鬥爭,也反映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習俗。蛇蛙之爭是流行於原新安縣(包括現在的深圳、香港)的廣州話的壹個分支語言。主要流行於平湖、橫崗河嶴村、上海、下沙、香港新界等地。為什麽叫“圩頭話”?眾所周知,客家人住在整個村莊的封閉房屋裏。其實客家人之前的深圳本地居民也是住在封閉的房子裏,比如羅湖的蔡屋圍,現在屬於香港的天水圍。在過去,圈地是住宅、祠堂和防禦的結合體。當強盜和海盜來的時候,大家可以壹起自衛。他們還稱自己的方言為“歪頭話”。周圍的話裏還有壹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蛇語”。這個名字周圍很多人都不認可。這個名字有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寶安縣人過去是當時講圍頭的當地原住民。後來,客家人搬到了這壹帶。因為所有的好土地都被當地人,也就是圍頭人占據了,客家人不得不另尋土地打工。除了他們沒有土地,更大的障礙是他們聽不懂歪頭的話。“我們不懂,這些話是蛇說的。”它們被客家人稱為蛇,當地的圍頭人覺得受到了侮辱。如果外頭是蛇,那麽客家人就是蛤蜊(讀作“蛙”),意思是客家話叫“蛤蜊話”。大家都知道蛇可以吃青蛙。這個故事是平湖青年黃講的。黃,原深圳大學中文系學生,對語言學非常感興趣。他說,圍頭話裏有很多獨特的詞,有些還沿襲著古義。如果衣服合身,就說“衣服適合身份”。此外,頭周圍的人常用“回家”,表示“回家”或“歸家”。“曉”意為“天開”,“夜”意為“夜暗”。而且頭周圍也沒有“水”和“茶”之分。通常喝白開水的時候叫“喝茶”,口渴的時候叫“好準”。頭周圍有很多民謠,黃的媽媽小時候常常唱下面這首歌哄他睡覺:狗仔們叫著讓人搬凳子埋凳子,翻桌子埋桌子,洗茶壺,放開水,洗碗。臘楊梅是個好吃貨。很多人愛看晚風落,騎長棍打橄欖球,騎短棍打石榴,打石榴,駱駝,駱駝,能5,打個球。早上什麽時候下船做飯?這首民謠開頭講的是壹個嫁出去的姑娘圍著頭,“狗仔隊叫,人來了”說明以前圍頭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狗,因為平時人們下地種田都不關門。頭兒身邊的老人說,如果把門關上,家裏的香燭就燒不著了。第二到第七句告訴已婚的圍頭女人要承擔起在婆家招待客人的任務。客人來了要倒茶遞水,娛樂用的瓜果蔬菜也要由嫁出去的圍頭婆收。第八句描寫石榴和油柑的結果,象征著頭周圍的姑娘希望為婆家鋪開枝葉,多生胖兒子。最後兩句是已婚的圍頭婆終於可以回娘家了,把想吃的食物放在船上準備午飯,最後壹句是在路上,圍頭婆渴望盡快回娘家,因為已婚的圍頭婆每年正月初二才能回娘家。回家有多急。頭周圍有很多風俗是獨特的。頭部周圍有很多禁忌。比如他們不能直接叫自己的影子,而要叫“同齡的孩子”。他們認為影子是活的。結束漂泊的深圳人,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曾經有壹群人長期生活在水上,在語言、服飾、住所、婚俗、信仰等方面自成壹體。有人稱他們為“蛋族”,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的漁船和蛋殼很像。他們自稱“當前柴”,認為自己是無助的,隨波逐流。在深圳附近的海域,曾經有這樣壹群“流動的柴火”。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房子,也從來沒有歷代的戶籍。地球上似乎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壹群人,甚至很多人都記不清自己的家庭出身了。他們只知道如何在暴風雨中謀生。壹些“水留柴”把死去的祖先埋在寶安西鄉的土地上,他們開始把這裏當成自己的家鄉。最後改革開放後,在政府的幫助下,都上岸定居,在西鄉碼頭建樓。在寶安西鄉碼頭漁村,記者見到了漁村村委會書記黃火和當年的生產大隊隊長馮波。黃火的辦公室有個很特別的規定,外人進門必須脫鞋赤腳進入。黃說這是從小在船上養成的習慣。馮波曾經是這個漁業生產大隊的隊長。村民們都稱71歲的馮波為“老船長”。馮博是壹個“蛋家”,大半輩子都在水上漂泊。他以船為家,隨波逐流40余年,停泊在珠江口周邊的惠陽、潮州、澳門等地大大小小的碼頭。所以雞舍話雖然屬於粵語,但是夾雜了壹些客家話和閩南語。馮伯壹家原本是番禺人,從馮伯壹家祖上就把寶安西鄉當成了自己的家鄉。雖然陸地上沒有房子,但是我們祖先的墳墓都在西鄉的山上。每年,漂流在水上的人們會約定壹個日期去拜訪他們的祖先。馮博現在是壹個真正的深圳人,他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當然,有時候他也會回憶起過去“流水”的生活。他說,水上的人在吃飯時充滿禁忌,比如說“魚上來了”、“魚上來了”、“魚上來了”。吃魚的時候不能說“翻”字,怕給船上帶來厄運。另外,女蛋們不能隨便在龍頭(船頭最前面最尖的地方)和海口走動,女性路過時也禁止在船頭任何地方走動。馮博說,最奇怪的是婚禮儀式。水上的人很少和陸地上的人結婚,“水柴”只能找。通常,男人未婚時,為了讓女方知道,在弓上放壹盆草,女方放壹盆花。女人出嫁前壹兩個月,蛋家要用蛋家方言練習唱歌,叫做“對談”。新娘和媽媽姐姐壹句壹句的互相回答。“對談”的內容是教新娘如何做女人,感謝父母的恩情。唱戲壹般在飯後進行,只有女性才能參加,而且經常唱到深夜,為送喜酒,稱為“坐夜”。婚禮大多在淩晨3點到5點這個吉祥的時間舉行。為了避免喪事或孕婦,這是古代婚姻的遺留問題。如果是在白天舉行,就要放“當當”(鑼)音樂。另外,“花燭女”和“花燭男”會負責點燈和管理,最好把花燒到底,寓意白頭偕老。結婚時,新娘的紅外套、黑圍裙、飯菜都是家人送的。“蛋家”叫“回到過去”。住窩棚的蛋家習俗不同。新娘出嫁時,從土地上離開家壹段時間,然後回到娘家,這叫“翻身”。新娘在父母家住了壹段時間,然後又離開了家。這壹次,她出了門,再也不敢回頭看父母家,直到走到船上接新娘。馮博和黃剛有時聽中山人民廣播電臺。馮博說,現在只有在那裏才能聽到“鹹水歌”。記者問,“鹹水歌”是什麽?71歲的馮伯洛略帶嬌羞地說,是《蛋家》那些關於男女戀情的歌。馮博說,很多年前,“鹹水歌”很流行,尤其是飯後。年輕人喜歡劃著小船到處尋找對手競爭。“鹹水歌”是當年“水樵”的業余娛樂。雖然仍然需要向媒人求婚,但許多婚姻都是通過匹配歌曲來實現的。《鹹水歌》的歌詞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壹定的樂譜。大部分是清唱劇,很少有樂器伴奏。主題可以是唱東西,唱場景,對詞。“鹹水歌”總是離不開與“姐姐好”“哥哥好”的對唱,有的地方還用“姐姐”“哥哥”當司機。“鹹水歌”的題材多為男女情愛,蛋家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海、魚、蝦是比喻、隱喻的素材。在記者的鼓勵下,馮伯芬勇敢地唱出了壹段話:“海底珍珠易‘穩’,人間大哥真難找”,“蝦米聚在壹起,魚聚在海裏,魚蝦看不見大哥來了。”“筷子是兩對姐妹,不知道筷子什麽時候會挑糖。”他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和漂泊的時光。大鵬人怎麽說?據大鵬所城博物館黃館長介紹,位於大鵬鎮東部的大鵬所城,早在600年前的明代就已存在,當時稱為“大鵬守千戶城”。所以後來的小哥深圳也叫鵬城。這種軍事單位不僅有純粹的軍事目的,還有耕種田地的功能,所以很多軍士都是帶著家眷來的。既然是“千戶”,壹家三口就有三千人。當時大鵬周邊人少,大鵬自然是政治經濟中心。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每天相互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種內部的“官話”,也就是所謂的“軍話”。也有壹些學者認為大鵬話不是純粹的“軍話”。如深圳大學參與深圳語研究的邱博士認為,大鵬話是疑似粵語-客家話混合語,聽起來像廣州話,偶爾會彈出幾個客家話,但很多聲調與這兩種方言差別很大。劉是壹個在大鵬所城長大的中年人。他現在在大鵬所城博物館工作,負責收集門票等等。他說大鵬最獨特的就是那頂酷酷的帽子。他說大鵬話裏的“酷帽”,和普通話裏的“軍帽”很像。劉說,這種“涼帽”是當地婦女戴的,用細竹條制成。與客家涼帽不同的是,涼帽四周用於裝飾和遮陽的布料都是藍色的,頂部被漆成大紅色。劉說不出他為什麽把頂部塗成紅色。他說,據大鵬所城博物館館長翁介紹,可能與大鵬的軍旅背景有關,清代軍帽頂端為紅色,暗示了他的光輝壹生。劉的堂兄英傑是大鵬市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老人之壹。記者采訪時,她正在家裏和幾個老夥伴討論唱大鵬民歌。說著說著,穎姐忍不住唱道:“妳知道人過了水就不濕了嗎?人爬樹不搖嗎?什麽,人造倒掛房屋?妳建半天橋?”“我知道仙人過水腳濕,蟻公樹上搖,黃蜂蓋屋丁倒掛,汨羅建橋半天。”英姐唱的這段話叫問答歌。歌詞很搞笑,但唱腔很美很委婉。穎姐說,以前男女結婚,男女雙方都是提前叫壹群人,雙方比歌輸贏。有的二重唱持續壹天壹夜,村裏的男女老少都來聽歌。穎姐說現在50歲以下的人都不會唱大鵬話的山歌,很多年輕人也不會說大鵬話。大鵬的很多習俗都和外面不壹樣。英姐說,他們把中國的新年叫做“慶祝年”。臘月二十四,大家會用桂圓或者九裏香做的掃帚“掃房子”。這壹天叫“入年關”,入年關,壹開始不能進山砍柴,要講禮貌。它們都瀕臨滅絕。由於種種原因,尤其是近二十年來,深圳的各種方言正在慢慢消失。平湖的圍頭話受到了地道粵語的沖擊。因為香港電視和媒體的影響,很多人覺得圍頭話很土,而廣州話是文明的象征。大家都不願意學歪頭話,很多家長也在逐漸思考。黃說他的堂妹不想談歪頭,堂妹的父母也不讓她學歪頭。他為周圍文字的消失感到惋惜。大鵬的劉說,最高峰的時候有3000多本地人住在大鵬,現在估計有65438+萬人。目前生活在大鵬所在城市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除了保護古城,大鵬人遷出龍崗後,他們的後代應該不會說大鵬話。深圳大學的唐之享老師說,像他現在負責的深圳語言研究中的方言保護和記錄這樣的活動,很少有人會去做。方言承載著壹個地方的文化和習俗,方言的消失意味著這個地方幾百年來形成的文化習俗的消失。“皮不存在,毛就附著。”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當文化全球化席卷每壹個民族、每壹個地方,方言消失了,文化如何傳承,是壹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