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河街是成都的北大門,是木材集中的地區。街上幾乎家家都是木材店。就算有三兩個,也不是做木材生意的,也是靠木材為生。唯壹的例外是麻婆豆腐飯店,它從壹家木店變成了壹家企業。
原來馬夫人姓文,是北門火神廟醬園大掌櫃七姑娘。她的昵稱是喬喬。她在世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姐姐,都資質平平。只有喬喬長大成人,但花瓣就像她的臉,柳葉就像她的眉毛。她有壹雙水汪汪的大眼睛,身材玲瓏有致,只是神太窄,粉嫩的臉上撒了些白色的麻子,卻是那麽的嫵媚動人。
十七歲那年,我嫁給了順吉木材公司的第四掌櫃陳誌豪。婚禮後,這對年輕夫婦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愛。正因為如此,大嫂和二嫂在嫉妒中有意無意地傳播壹些流言蜚語。時間長了,對她很寵愛的婆婆漸漸罵她冷落。
她的三個哥哥和三個嫂子,以前都是從婆婆和小姑家跑出來的,在幾百裏外的重慶又開了壹家藥店。大概是受了這兩個人的影響,夫妻二人暗中商量妥當,弄了少量現金和三間臨街的房子,離開了陳家的老窩。
三條街的房子,壹條自己住,另外兩條還是租給原來的羊肉店和豆腐店。四個掌櫃的人去20裏外的馬家磨坊負責壹個壓榨間,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她用針線打發孤獨,整天閉門造車,過著甜蜜的生活。唯壹遺憾的是,她沒有為四個店主生下壹男壹女。
第二年春天,小姑淑華因為和二姑吵架,壹氣之下離開父母,投靠了四姑。從此姑姑和嫂子相依為命,日子充滿了歡聲笑語。馬家磨壹帶全是油坊。成都附近三角地區的人多從事油菜籽的種植和榨油,稱之為油菜籽,而這些油菜籽大多集中在馬家榨油。店主善良真誠。壹兩年後,他已經從稱油、分油的管事升到了購銷收錢的辦事員。他只要處理好事件,對那些可憐的搬運工就極其同情和仁慈,絕不會讓苦力們白白付出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馬家跑進城的必經之路。大部分搬運工都把這裏當成了中轉站。為了感激四位店主的好意,他們經常送些自己的東西作為回報。雖然壹再拒絕,但窮人重禮輕仁,所以收到後,喬喬總是從左邊的商店買些羊肉,從右邊的商店買些豆腐,煮壹盤兩個小菜作為回報。
這幸福的生活剛剛過去十年,不幸的命運卻落在了她身上。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金堂馬家渡四掌櫃翻船,從此她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從此她失去了人生的夢想。
淑華看出她很孤獨,有十年的依賴感。她雖然十九歲了,怎麽會舍得丟下自己有難,又很愛自己的四嫂,去結婚呢?當然,這種情況發生後,陳家和溫家都派人來接他們回去,但都拒絕了。他們知道這碗閑飯不容易吃。
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家雖然有些微的支持,但是杯水車薪。為了生計,兩個妯娌不得不面對現實,打開大門,為生計打拼。兩人都擅長針線活,會剪會剪,但附近的人都不是有錢有勢的。除了過年,他們很少加衣服。靠這手藝謀生不是個好主意!
好在這個中繼站每天還是人來人往。那些種榨油的“菜農”和賣油做苦力的“搬運工”,無論是熟識的還是剛認識的,都很感激四個店主當年的恩情,看著他們開著店,依然每天來歇息。有的帶點飯,有的點菜,空手的在隔壁兩家店。買些羊肉和豆腐,洗幹凈煮熟,就可以飽餐壹頓了。每個人都特意留了壹口,足夠阿姨早晚兩頓了。
這些真摯的友誼不僅鼓舞了喬喬枯萎的心,也讓她練出了做豆腐的絕技。在群眾的宣傳下,喬喬肉末豆腐(羊肉)的好名聲傳遍了川西某府的十多個縣。以前認識四掌櫃的人,總會想辦法帶點禮物去她家做客,目的就是為了嘗嘗她做豆腐的手藝。四個店主的老老板認為喬喬的小姨子不願意回婆婆家,多次勸喬喬的繼子成為繼承人招待晚景,並好心借錢給她幫她開店當竈,展示自己的廚藝特長。
當時是光緒三十年,社會風氣保守,女性出現在公共場合。誰能避免被別人批評?陳文的兩個親友認為這是奇恥大辱,紛紛上門勸阻,但他們意誌堅定,店鋪天天營業,豆腐還是天天燒。後來,她幹脆向兩家公司宣布,只要出五千兩銀子“活下去”,她就關店。說到要錢,小舅子還得守口如瓶,裹足不前。
從此阿姨振作起來,壹心壹意招呼生意。嫂子剁肉燒菜,嫂子擦桌子洗碗。他們做得對,坐得對,長期的事實表明,人們的內心逐漸從鄙視變為尊重。到宣彤的第二年,她的三哥把她12歲的二兒子帶回成都,正式收養他為喬喬的兒子。可惜,十六歲那年,因為不是親生的,又忙於生意,她偷偷去了部隊,當了副官。
就這樣,年復壹年,店面擴大了,生意紅火了,他們的青春卻在壹對“小金蓮”中慢慢逝去。為了避免流言蜚語,店家是個“五尺小孩,沒有答案。”豆腐羊肉要客人自己買,客人付出的火候和飯錢無可爭議。他們工作過度了。民國23年,淑華第壹次生病,只好找了個遠房的孫兒幫忙。結果不到壹年,姑姑就去世了。
生前有人稱她為喬姑娘,司少奈。有人稱她為陳四嫂夫人,掌櫃娘。麻婆是她死後賺到的招牌:麻是別人對她美麗精致的記憶;奶奶,是年輕的高德紹對她的尊稱。麻婆豆腐已經成為四川的壹道優秀名菜。誰知道這碗豆腐的背後,是無數的辛酸和掙紮,無盡的淚水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