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喜歡煽情霸道的人來說,瑪麗蘇,總裁的狗血,血灑江湖的勇武,俠義,都不是他們能理解和接受的。《臥虎藏龍2》裏有壹句臺詞:“會喝酒的女人贏不了任何男人。”喜歡看武俠的女生,思想壹定很開放。
如果遇到喜歡看武俠的女生,就娶她吧~ ~ ~ ~
最近聽說金庸的老前輩修改了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的壹些情節和結局,可能更符合人物主線和故事線的發展,但總覺得還是不能接受,所以壹直不肯看。在我們這壹代人眼裏,老版的《飛雪射白鹿原,笑書倚桃花》是壹部傳奇經典,永遠無法超越。總覺得金老的改寫有壹種無奈的妥協。
武俠其實是成年人的童話,“俠客動武違禁”這種高不可攀的理想在書中都能得到表達。只是作者描寫的武俠離不開現實社會的投射,人們只能在生活瑣事和現實壓力之間在書中喘口氣。當所謂的武俠被道德和法律社會的壹些規則所逼,越來越接近現實生活中的規範,對於熱愛它的人來說,是無法接受卻又無可奈何的。
《臥虎藏龍》和《鐵騎銀瓶》是我年輕時非常喜愛的兩部武俠小說。在他們身上,玉嬌龍與羅笑虎纏綿悱惻,愛情悲劇深重,頗有些中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壯驚天動地之感,在年少無知時被深深震撼。
這兩本書的作者王度陸先生是俠義大師,壹生隱於市井。在他的六部武俠作品《越江湖》、《寶劍記》、《金釵記》、《驚世明珠》、《鶴發昆侖山》、《臥虎藏龍》、《騎銀瓶》中,俠義的陽剛之美與情感的陰柔之美相結合。
可惜的是,這些街頭武俠人物形象的鮮活,故事發展的曲折,人物情感的強烈沖突,即使是李安這樣的大師,在後來的電影作品中也沒有在寬銀幕上表現出完整性,或許在很多地方被斷章取義了。
最大的改變和原著粉絲無法接受的是,原著中,有著那麽多人格魅力,敢愛敢恨,與封建社會視女性為家族權力鬥爭中的祭品和優等品的個人命運抗爭的《奇女俠》的玉嬌龍,演變成了章子怡為了個人私利背叛主人,破壞俠義精神甚至壹些冷酷無情的豪門貴婦的角色, 即使在第壹部電影的結尾,玉嬌龍在周圍雪山映襯下的美麗場景中,自己割喉跳崖。
更不用說,在《臥虎藏龍2:青鬼之劍》中,袁和平直接把“玉嬌龍”改造成了壹個名字普通的“寒梅”,沒有絲毫我們心目中“玉嬌龍”的影子,嫵媚、委婉、鮮明、多情,卻又令人難忘。
縱觀《臥虎藏龍2:綠劍》,全片都是生搬硬套的“俠義”大道。為所謂的“江湖義氣”高喊“俠義”,“鐵臂盧”,“無影鏢”,“醉癲”,“飛刀李”在與大反派——西聯教育老板魏延的鬥爭中死去,讓人少了感動,多了不解。也許導演可以在這裏稍微解釋壹下細節,可能更有說服力。
不過整部電影的特效確實可以和大片相提並論。《指環王》的原班人馬,號稱天下第壹武功指的袁和平,無論是西蓮教老巢塔上的打鬥,還是冰湖上孟與魏方師徒的決鬥,招牌式的三腳踢,反派的硬橋硬馬,塔上倒塌的磚瓦,冰面上密密麻麻的線的冰縫,都展現出了出色的特效和袁達對武功的出色指導。
“武俠”這個詞,“武俠”確實在“俠義”之前,所以壹部武俠電影如果在武俠動作上過於矯情,是無法得到觀眾認可的。但是,壹個導演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會導致更大的失敗。說實話,臥虎藏龍2,青冥之劍,這麽多精雕細琢的武功招式,還不如李安讓周潤發站在竹林之巔,在風中流連忘返,看似無骨卻又屹立不倒的那壹幕讓人印象深刻。
臥虎藏龍2:綠劍的劇情比較完整,從頭到尾都有呼應。它解釋說,魏芳是韓梅的私生子,他被壹個官員的妾搶走了他的財產,並用他的女兒來交換。(其實在原著中,玉嬌龍跳崖後並沒有死,也無力回到父母身邊,所以被別人化為鳳凰,給女兒取名“春雪瓶”,遇到了被土匪養大的“韓鐵芳”。
但全片水平不明,沒有中心思想。整部電影充滿了從外部強加的“騎士精神”,感覺很突兀。
沒有經過哲學和人文思想深刻洗禮的人,僅靠對生活的理解是很難達到壹個巔峰的。袁和平是這樣,其實周星馳也是這樣。有了努力和天賦,妳真的可以走在別人前面,但僅僅靠汗水和經驗是無法真正成就經典的。電影制作人如此,社會各行各業也是如此。
武俠電影的困境,不僅是人文思想上的無力,更是現實生活中的無力。
在那個局勢復雜,弱肉強食的亂世,武術是人們思想意識的壹線曙光。它改變不了人的現實困境,它最大的用處只是讓人們不要陷入壹個完全的死屍,幻想壹個可以快樂的武俠世界,打破階級統治,為弱勢群體發聲。
遺憾的是,隨著人們意識水平的提高,法治社會的日益規範,經濟發展中壹些社會規則的改變,人們在思想信仰和物質追求上態度的改變,現實中武術的理論基礎越來越薄弱。
從表面上看,無論是文學界還是電影市場,都把武俠題材捧成了熱門話題。其實名氣之下,如大火的食用油,過度的消耗,無意識的誤解,只會讓武術走上絕路,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是讓武俠電影消亡,還是讓它們茍延殘喘,用自己過去的殘余贏得觀眾的心,或者,最好的希望是,有壹些人,不輕言放棄自己的理念和技藝,持之以恒,發揚光大,或者以重生的姿態,賦予這個世界更多的靈氣。
拭目以待,期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