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養胃丸”,顧名思義,壹定是治療胃脘痛的中成藥。其實香砂養胃丸不僅能健脾養胃,還能理氣化痰。
香砂養胃丸的主要成分是木香、砂仁、白術、陳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實(炒)、豆蔻(去殼)、厚樸(姜制)、藿香和甘草。輔料為麥芽糖。
香砂養胃丸的主要成分之壹是木香,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調中導滯。主細胞腫脹,滿足;腹痛;唉,上吐下瀉;痢疾後嚴重。用於胸痛、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調氣木香。其味辛,行氣可升,若氣郁則宜。如果陰火沖上來,就會助長火邪。用黃柏和知母代替木香。
處方中白術為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的君藥。砂仁、豆蔻、藿香能祛濕行氣,止嘔;陳皮、厚樸能理氣、燥濕、消積:木香、香附能理氣解郁、和胃止痛,* * *為臣藥。茯苓健脾利濕;枳實破氣消食,散結消痞;半夏有降逆止嘔,消腫散結的作用,* * *為佐藥。甘草。被用作藥物。全方配伍,* * *起健脾化濕,行氣和中的作用。
香砂養胃丸為亮黑色濃縮丸;氣微,辛辣,微苦。該產品是治療胃痛的非處方藥。暖胃。用於不想吃飯,胃悶或吐酸水的人。口服8片,壹天三次。香砂養胃丸的功效:溫中和胃。用於胃陽不足、氣滯所致的胃痛、飽脹、胃痛隱隱、惡心、嘔吐酸水、嘈雜不適、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癥。
香砂養胃丸(湯)在很多醫書中都有記載。雖然名稱相同,但組成不同,功能也不同。如明代醫家張在其《取經方》中記載的香砂養胃湯處方為:砂仁、香附、陳皮、茯苓、厚樸、甘草、半夏、藿香、枳實、蒼術10。其主要功能是調理氣機和胃,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滿、厭食等癥。後來吳的《提綱》中香砂養胃湯處方為:砂仁、人參、香附、白術、陳皮、茯苓、厚樸、甘草、半夏、藿香、檳榔、草果12。從藥物增減來看,其止嘔、止脹作用更強。清代計燕梁芳年希堯記載的香砂養胃丸處方為:木香、砂仁、人參、香附、白術、陳皮、茯苓、厚樸、甘草、豆蔻、幹姜、肉桂、蒼術13。除健脾養胃外,重在治胃溫、燥濕,更適合胃寒濕重者。此外,在《慈溪光緒醫學選方》、《醫林墨全集》、《中醫方劑學》中均有關於香砂養胃丸(湯)的記載。
目前常用的中成藥香砂養胃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國藥準字Z62021174)是以清代敖《雜病犀燭》中的香砂養胃湯為基礎,由14味中草藥組成:木香。本方以“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為基礎,減去人參,再加入香附、枳實、豆蔻、藿香、厚樸、生姜、大棗等。增加了,使原方更具益氣健脾、理氣化痰的功效,並加強了行氣,特別適用於氣滯、腸鳴、乏力、虛弱等引起的脘腹脹滿或脾胃酸水嘔吐泄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香砂養胃丸對胃腸平滑肌具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能調節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功能。能明顯抑制胃潰瘍的形成,降低潰瘍的發生率;具有很強的抑菌作用;香砂養胃丸有益於膽囊功能,可增加膽汁分泌,松弛奧狄氏括約肌,降低膽囊壓力。因此香砂養胃丸現應用於多種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老年性腸功能障礙及胃神經官能癥、胃大部切除術後胃痛、嘔吐、厭食等。
中醫認為脾以焦為中心,負責運化、升清、降濁。如果脾脾氣虛,就會導致脾失健運,水液的運化不正常。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滯留於胸膈而積成痰,導致咳嗽咳痰。所以中醫有“脾為痰之源,肺為痰之貯器”的說法。因為香砂養胃丸能健脾理氣祛濕,平時服用祛痰止咳藥物效果不好。當咳嗽出現痰多、易咳、色清白等癥狀,並伴有四肢乏力、氣短懶動時,可加入香砂養胃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有經驗的醫生,在臨床治療中,呼吸道感染是脾虛引起的。在常規抗炎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口服香砂養胃丸,不僅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而且促進了機體的恢復。這種治療方法,在中醫五行學說中稱為“虛能補其母”,即“補土(脾)生金(肺)”
香砂養胃丸的用量壹般為9克壹次,壹日兩次。最好用溫開水送服。脾胃虛寒引起惡心、吐酸時,可用姜湯服用,可加強減輕不良反應、止嘔的效果。服藥期間不要吃寒涼的食物,因為寒涼的東西會加重寒濕,不利於藥效。同時,該藥味香溫,如有燒心、隱痛、口幹等胃陰不足癥狀,不宜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