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馬鈴薯脫毒栽培技術

馬鈴薯脫毒栽培技術

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容易感染多種病毒,產生卷葉、花葉、束頂矮化等復雜癥狀。馬鈴薯是無性作物,體內的病毒可世代積累,嚴重時可減產40%-70%,嚴重降低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所謂“解毒”,就是把土豆自身積累和感染的病毒清除掉。該方法是切取0.2-0.3毫米的馬鈴薯莖尖生長錐,進行組織培養,培育脫毒試管苗,然後生產脫毒塊莖。這項技術被稱為“莖尖脫毒”,已成為防控馬鈴薯病毒、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最佳途徑。1、漢中平川和丘陵露地馬鈴薯的安全播種期在2月4日立春前後,山區低溫播種期相對推遲。

2.品種選擇。通過近幾年的試驗示範,漢中地區露地馬鈴薯適宜品種為科信6號、科信1號、沙雜15、安薯58號、安薯56號和臺灣省紅皮。播種前1、15天,選擇具有該品種特征、表皮顏色新鮮、無裂紋、無病斑的塊莖作為種薯。

2.為了保證土豆的有序出苗,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是從土豆塊的頂芽處豎著劈壹刀,切成兩截再切。

3.現場消毒。切芽的部位和裝芽的工具要用2%硫酸銅溶液噴灑或用草木灰消毒。減少芽被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機會。

4、刀消毒。馬鈴薯晚疫病、環腐病等病菌在種薯上越冬,刀具是病菌尤其是環腐病的主要傳播工具。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和控制該病,應努力剪芽,防止病原體通過刀具傳播。具體方法是:準備壹個瓷盆,裏面放壹定量的75%酒精或0.3%高錳酸鉀溶液,準備三把刀浸泡在上述溶液中消毒。這些刀依次使用,然後放入盆中消毒。也可以把刀放在火上燒烤20-30秒再繼續用。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刀感染。

5.切芽要求。芽塊不能太小,每個芽塊的重量不能少於30克。大芽塊可以增強抗旱性,延長斷奶期,每個芽塊至少要有壹個芽眼。草木灰用於種薯切塊,既有種肥的作用,又有防病的作用。1.地塊選擇: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地塊應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

2.合理輪作:連作不適合馬鈴薯,因為連作會加重土傳病蟲害,容易導致土壤中某些元素嚴重缺乏,破壞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增加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質的積累,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以前的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蔥蒜、瓜類等。

3.合理施肥:施肥最好采用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根據馬鈴薯需肥規律施肥,試驗證明,每畝塊莖產量1000公斤時,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5.6公斤、磷2.2公斤、鉀10.2公斤。土豆最需要鉀,其次是氮,磷較少。氮、磷、鉀的比例為5:2:9。沒有平衡施肥條件的地方,每畝施中等肥力農家肥3000公斤,施高鉀三元復合肥75-100公斤。

4.播種:按壟距50-60 cm,溝深10 cm開溝,溝內施化肥,化肥上面施有機肥。在有機肥上播種芽塊,盡量將芽塊與化肥隔離。按馬鈴薯品種所需密度播種,早熟品種株距20厘米,中熟品種株距25厘米。覆土厚度為6-10厘米。在土壤肥力適中的情況下,保證每畝種植5000穴以上。田間播種後,在田埂和田邊播種壹定量的芽塊,用於田間缺苗時補充秧苗。1,苗期(出苗-現蕾)管理:

(1)中耕。第壹次中耕時間約6 cm高,此時期地下匍匐莖尚未形成,可合理深耕。10天後進行第二次中耕。這期間地下匍匐莖大量不形成,需要深耕合理,達到層層高土栽培的目的。出芽初期,進行第三次土培。在此期間,地下匍匐莖已經形成,匍匐莖頂端開始膨大並形成塊莖。因此,有必要對匍匐莖進行合理的淺栽,以免傷害到匍匐莖。苗期三次中耕可增強土壤滲透性,為馬鈴薯根系發育和馬鈴薯生產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病蟲害防治。蚜蟲、地老虎和紅蜘蛛是苗期,甚至是結薯期和長薯期的主要害蟲。當在田地裏發現個別害蟲時,它們可以被控制。防治藥物應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

(3)追肥。在土壤肥力較好、底肥充足的情況下,壹般不需要追肥。但如果必須追肥,追肥可以在6葉期進行,過早追肥起不到追肥的作用,追肥過晚增產效果差,甚至貪小便宜,導致減產。

2.馬鈴薯結果期(出芽-開花)的管理

(1)對於大量結果的品種,需要去除過多的花芽,保存營養物質,尤其是光合產物,促進馬鈴薯在地下的生產。摘芽時不要傷到旗葉。

(2)這壹時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遇旱需避旱,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間持水量的70%左右。

(3)該時期馬鈴薯晚疫病易發生和蔓延,前期可用甲霜靈錳鋅、毒黴靈、代森錳鋅、百菌清、硫酸銅、敵敵畏防治。

3.塊莖形成期(落花-塊莖生理成熟)的管理

這個階段根系逐漸老化,吸收能力減弱,要註意防止早衰。葉面噴施0.5%-1%磷酸二氫鉀溶液可有效防止早衰,使地下塊莖達到生理成熟。(1)增加地溫和有效積溫。有效積溫不足是早春馬鈴薯高產的限制因素。地膜覆蓋可以充分利用冬季和早春的光熱資源,提高表層土壤溫度3-5℃,促進馬鈴薯芽的生長,使其提前10-15天出苗,提高馬鈴薯生長期的積溫,達到馬鈴薯早產高產的目的。

(2)保持水分,穩定土壤水分。地膜覆蓋可以減少地表水蒸發,保持土壤含水量相對穩定,有利於抗旱保墑。地膜覆蓋可以防止土壤因澆水或下雨而變重,保持土壤疏松,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和膨大。

(3)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土壤養分轉化。地膜覆蓋的土壤孔隙度增加,通氣效果好。地膜覆蓋後土壤溫度升高,有利於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養分利用率。

(4)有利於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地膜覆蓋能始終保持土壤表層不板結,增加膜下土壤孔隙度,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強滲透性,有利於根系生長;

(5)可以控制雜草,減少雜草。(1)整地施肥。選擇土層厚、質地疏松的土地,在前茬種植谷類作物,並結合施基肥深耕後再種植。基肥用量為:每畝1500-3000公斤農家肥,50公斤碳酸氫銨,200公斤草木灰。

(2)種薯的準備。選擇高產脫毒馬鈴薯,如早大白、東農303、飛烏瑞塔、尤金、科信6號、科信1號等優良品種,去除芽眼壞死、臍腐、膚色暗沈等薯塊。壹般每畝要備150-180公斤種子。

(3)劃片。為了保證土豆的有序出苗,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是從土豆塊的頂芽處豎著劈壹刀,切成兩截再切。每塊種薯不少於30克,每塊要有1-2個芽孔。為了防止切籽時病菌從切刀上傳播,應保留兩把馬鈴薯切刀,其中壹把要在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患病的馬鈴薯要及時切除後再換上消毒過的馬鈴薯切刀,或刀在火焰上燒烤20-30秒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刀感染。草木灰用於種薯切塊,既有種肥的作用,又有防病的作用。

(4)促進大芽。地膜覆蓋栽培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在播種前進行大芽促長。催芽能有效防止土壤水分過多引起的馬鈴薯腐爛,提高出苗率。時間從每年公歷65438+2月的農民播種期開始。發芽可在室內、溫床、塑料大棚、小拱棚等較溫暖的地方進行。在室內加速發芽,可以用兩三層磚砌壹個長方形的水池。比如在室外挖壹個20厘米深的洞,然後放2厘米厚的濕棉沙,再放壹層切好的塊,再放2-3厘米厚的濕棉沙。重復放置4-5層後,用草蓋住上部。20天左右,馬鈴薯芽可達1-3cm。此時,剝去莖塊。加速發芽時註意經常翻動薯塊,發現爛薯要立即清除。

(5)種植。每畝保持種植5000株左右。用1m寬的塑料薄膜種植2行,用2m寬的塑料薄膜種植4-5行。大小行種植時,行距60厘米,行距40厘米,株間距20-25厘米(約7寸)。最好在犁溝中播種,種馬鈴薯時芽朝上。在施底肥的基礎上,15-15-15硫酸鉀復合肥50公斤作種肥,或磷酸二銨20公斤、碳酸氫銨20-30公斤、硫酸鉀20-25公斤作種肥,施於播種穴或溝中。註意盡量減少肥料與種薯的接觸,控制覆土厚度。覆膜時,讓地膜貼在畦面上,膜邊要蓋緊,防止膜被風吹掉,以提高溫度。如果需要註意種壹行除草劑,噴壹行乙草胺除草劑,那麽馬上用塑料薄膜覆蓋土壤可以提高效果。為了節約塑料薄膜的成本,采用2000×0.006 mm或1000×0.006 mm為宜。

(6)適時放苗。公歷3月5日前後,當馬鈴薯苗破土出土超過3厘米時,應及時在破土處的地膜上開壹個4-5厘米的口子,露出馬鈴薯苗,同時在地膜的裂口處放壹點細土,蓋住地膜的裂口,防止地膜內溫度過高的氣流灼傷馬鈴薯苗。

(7)馬鈴薯病害的預防。早熟的馬鈴薯容易患晚疫病。如遇3月下旬持續降雨,應及時預防馬鈴薯病害。如果這期間天氣晴朗,4月5日壹定要防壹次,這樣晚疫病就很少發生了。常用的控制化學品有甲霜靈錳鋅、毒黴靈、代森錳鋅、百菌清和硫酸銅。控制的時候選其中壹個,需要第二個控制的話再噴壹個。

(8)收割。4月中下旬可提早采收,隨時上市。在漢中平川地區,早熟品種在5月5日前後由綠轉黃逐漸枯萎,中晚熟品種在5月底左右,馬鈴薯長到完全成熟。此時要適時選擇土壤適當幹燥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