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皇家魚類概況

皇家魚類概況

鱖魚主要產於黑龍江水域,體型巨大,壹般體重50 ~ 100公斤,最大可達1000公斤以上。它是壹種大型食肉魚。以壽命長、體大、食量大、力氣大著稱,被譽為“淡水魚之王”。鯧魚全身是寶,肉厚刺少。味道鮮美,新鮮。嘴唇做的魚唇,骨頭做的魚骨,魚做的魚肚,魚鰭做的魚翅,魚露,都是水產珍品。鱖魚——形態特征鱖魚壹般體重50-150kg。身體厚實呈圓錐形,頭尾漸細。頭部略呈三角形,吻長而尖。嘴較低,寬,呈新月形。嘴前有兩對觸須,內側壹對更靠前。小眼睛,靠近鼻子。左右鰓膜相互連接。菱形的骨板有五排,上面有尖銳而微彎的刺。魚其他部位的皮膚粗糙無鱗。背板有10-16塊,比較大,在身體後部中間,從頭到後壹直到尾鰭前部。左右兩側有32-46塊骨板,從鰓孔上角背面到尾鰭基部。有8-12塊腹骨板,從胸鰭基部到腹鰭基部。背鰭遠在身體後面。尾鰭彎曲,上葉長而尖。體表黑藍色,兩側黃色,腹面灰白色,背骨板黃色,側骨板黃褐色。鱖魚——習慣性鱖魚生活在河流的中下遊。常年生活在淡水中,不做長途遷徙。我喜歡住在河三明治和河岔口水流緩慢的礫石和礫石底,或者激流回旋的地方。不喜歡群集,經常分散活動。風大水漲時遊泳很活躍,普遍存在翻滾跳躍現象。脫水時活性差。冬季在河流深處越冬,早春洄遊至產卵場。鱖魚——1.6-2米長時達到性成熟並開始繁殖需要16年以上。產卵期為5-7月,水溫為15-17℃。產卵發生在水流穩定、水深2-3米的多沙河段,卵附著在礫石上。懷卵量根據魚的大小而不同,壹般在40萬到300萬之間。卵巢重量約17-38kg,大型個體卵巢重75 kg。成熟的卵呈灰黑色,每個卵約有豌豆大小。鱅魚的幼蟲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為食;壹歲後,他們開始吃魚。鱅魚食量大,其育肥期又恰逢三文魚溯河而上,經常沖入魚群捕食三文魚。有人曾經解剖過壹條250斤的鱖魚,發現它胃裏的食物多達15斤。繁殖期間停止進食。鱖魚-捕食鱖魚是壹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幼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水生昆蟲幼蟲)和小型魚類及昆蟲為食。壹歲以後,它們主要以魚為食。鯧魚是黑龍江流域最珍貴的產品。因其肉厚脂肪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它頭部易碎的骨頭堪比燕窩。其鰭制成的“魚翅”和魚鰾制成的“魚肚”是國內外高級宴會上的名菜,素有“美味可口”之稱。魚鰾也可以入藥,其成分中含有80%的膠原蛋白,與水煮沸後水解成明膠。味甘鹹,有滋補強壯的功效。用於治療婦女白帶、惡性腫瘤及男子腎虛遺精。用它的腸胃烹制的名菜,讓海內外美食家贊不絕口。它不僅在食品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是壹種著名的中藥。它的脊索是工業用的高級魚膠,魚皮可以做成包包和美觀耐用的高級工藝品。事實上,最珍貴的是它的深綠色和閃閃發光的魚子,它和鱘魚的魚子壹起可以制成“黑魚子醬”,這是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的菜肴。可以說鱖魚是“水中之寶”。黑龍江捕獲的瀕危物種蝸牛身長6.68米。資料顯示,到19年底,黑龍江的鱘魚、鯡魚資源幾乎沒有被開發利用,自然種群數量較大。20世紀以來,漁業壹旦發展起來,就出現了過度捕撈的問題,資源遭到破壞,產量銳減。該物種體型較大,性成熟年齡很晚,而且幼魚存活率特別低,補充種群數量少,恢復期慢。由於父母和幼魚的過度捕撈,種群資源處於脆弱狀態。瀕危等級IUCN瀕危等級:1999年,黑龍江原生魚類保護研究所首次人工繁育成功,* * *孵化魚種49萬尾。鱖魚——名字來源於乾隆年間,兇猛的赫哲族人捉到壹條奇怪的大魚。當時,沒有人見過這麽大的魚,他們非常驚訝。按照當時的慣例,民間的稀有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給皇帝,所以這個“怪物”是由當地漁民從祖國邊疆黑龍江,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送到京城的。那時候沒人能叫出大魚的名字,也沒人見過。只是根據檢測結果,他們認為這種魚不僅無毒,而且味道鮮美,於是禦廚趕緊做了壹盤美味的魚,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皇帝嘗了嘗,馬上高興,寫了壹首詩。大臣大加贊賞,請求皇帝給這條大魚起個名字。這時,乾隆想了壹下說,這條大魚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淡水魚,堪稱魚中之王。從今天開始就是皇家貢品,做皇家貢品的大魚王就叫鱖魚。這就是鱖魚名字的由來,故事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