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栽培原料的選擇栽培竹蓀的原料分為四類。壹、竹子:各種竹子的稈、枝、葉、竹頭、根;二、樹木:工廠的雜木屑、樹枝、樹葉、下腳料;三、稭稈:豆稈、黃麻稈、谷殼、油菜稈、玉米芯、棉花稈、棉籽殼、高粱稈、葵花稈、谷殼等。四、雜草:蘆葦、韓束、芒萁、斑點草等。,並將上述原料曬幹備用。
3.生產季節壹般分為春季和秋季。春播適宜。有兩點需要把握:壹是播種期溫度不要超過28℃,適合菌絲生長發育;二、菌芽生長期為播種後2-3個月,溫度不低於10℃,使菌芽健康發育成子實體。南方省份竹蓀套種作物壹般在春季播種,播種始於“京浙”,套種作物始於“清明”。北方適當推遲。播後培養60-70天,夏季5-9月出菇,5438+00年6月結束,生產周期7個月左右。
4.場地的床布置利用了果園的空間,如蘋果、橘子、葡萄、桃子、梨等。、以及山場的樹木來套種竹蓀,這就要求土地平坦或坡度平緩,靠近水源,並有含腐殖質的砂壤土。播種前7-10天,清理場地殘茬或雜草,翻土曬幹。波爾多液可以噴灑在果樹上,殺滅病蟲害。壹般果樹間距3m× 3m,中間空間作為栽培竹蓀的苗床。床寬60-80cm,人行道間距30cm。整個地面不要破碎,以利於通風,果樹旁留40-50cm作為工作通道。
5.播鐘前覆土培菌,將培養料浸泡在水中,含水量控制在60%-70%備用。播種采用壹層料壹層種,種子可按需播種或撒播,每米2床10 kg培養料,5瓶種子。壹邊撒播材料壹邊播種,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在床上。15-播種後20天,壹般不用噴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風30分鐘,後期增加通風次數。春天雨水多,挖排水溝,比邊框深30厘米;菌絲生長溫度適應23-65438±06℃。播種後,在畦床表面覆蓋壹層3 cm厚的腐殖土,腐殖土的適宜含水量為65438±08%。覆土後,用竹葉或蘆葦剪成小塊,蓋在表面,用薄膜蓋在床上,防止雨水淋出。
如果采用作物間作,間作品種包括大豆、脾豆、高粱、玉米、辣椒、黃瓜、向日葵等高稈或藤本作物。15-竹蓀種植後20天,可以在畦邊挖坑播種作物種子,每隔50-60 cm套種壹株。
6.科學管理結果。播種後常溫培養25-33天,菌絲在料面上攀援,即可揭去床上的覆蓋膜。培養後,菌絲不斷增殖,吸收大量營養,形成細菌素,爬上料面,由營養生長轉變為生殖生長,很快出現菇蕾,並在實體內破球形成單柄。此時果樹和套種作物枝繁葉茂,起到遮蔭的作用。出菇期培養料的適宜含水量為60%,覆蓋土的含水量不低於20%,空氣的相對濕度為85%。蘑菇芽生長期,除陰雨天氣外,每天早晚各噴水壹次,保持相對濕度不低於9%。蘑菇芽膨大,逐漸出現頂端隆起,緊接著短時間內破球,盡快展開裙邊,形成子實體。竹蓀栽培很註重噴水,具體要求是“四看”:即看蓋。當竹葉或稭稈和草幹燥時,應噴水。第二,看土壤覆蓋。覆蓋的土是白色的,所以越噴越勤。第三,看胚芽芽。胚芽小,輕噴輕霧,大部分是噴壹次再噴壹次。第四,看天氣。蒸發量大的晴天和幹燥天多噴,雨天不噴。這樣才能長出好的芽,出好的菇,開出漂亮的花。
7.竹蓀采收加工包裝竹蓀播種後可生長4-5倍。每天上午12前子實體成熟。當菇裙散落在離梗下端4-5厘米處時,應采摘。采收後及時送廠脫水幹燥。幹貨回潮率強,可以用雙層塑料袋包裝,紮緊。作為出口和在國內市場零售的商品,需要用小塑料袋包裝,每袋有25g、50g、100g和300g不同規格,外包裝用雙面牛皮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