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挪威的森林的影片評價

挪威的森林的影片評價

開頭用了幾個鏡頭鋪墊木月和直子的戀情之後,就直接進入了木月的自殺過程。精確復制的原著裏木月的自殺過程,把觀眾帶入了壹種無形的沈重、仿徨和壓抑的氛圍裏,在轟鳴的汽車引擎聲裏,仿佛和影片中的渡邊們壹起進入了壹個恐懼和迷惑的世界。

雖然對比原著流暢的故事敘說,影片給人的感覺是故事缺乏整體感,由於審查方面的原因被刪去部分戲份之後,故事中人物的各種行為動機更讓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難以理解。但是,陳英雄畢竟是陳英雄,村上春樹在那麽多的導演中選中了他來改編自己的作品是有壹定道理的。陳英雄抓住了原著的幾個精髓去詮釋村上的故事。

當渡邊在走廊上跑過時,迷離的淡黃光線隨著飄動的窗簾滿溢流動起來,整個畫面幾乎成了壹幅畫,美麗得令人窒息。陳英雄壹貫對於色彩的迷戀與重視在本片中得到充分體現,其中大片綠色色塊的運用凸顯了他自從《青木瓜之味》以來壹貫的影像特征,也是導演本身風格很好的延續。片中多處在森林與曠野中的鏡頭都有著極強的美感,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來當桌面使用。如影片中渡邊與直子在療養院附近田野裏橫臥的鏡頭可稱驚艷。加上陳英雄本身對於自己作品近乎苛求的拍片方式,影片在時代的氛圍營造和空間的設置上都頗為出色,很好地將原著中設定的六十年代末期的時代特點展現出來。這是影片整體精致風格的突出體現,也是引導觀眾深入懷舊的重要砝碼。

渡邊和直子在木月自殺以後分別離開了原來的城市到了另外壹個陌生的城市,兩人重逢以後開始若即若離的戀愛,直到直子生日這天,兩人終於發生了關系。或許由於刪減的緣故,這段在幽藍的雨夜緩慢展開的以雨聲和直子哭泣的呻吟作為背景“音樂”的激情戲,被演繹得恰如其分地青澀、純情。

直子從那次以後就住進了療養院。渡邊到療養院去探望直子的幾個場景拍攝幾乎可以和張藝謀媲美,把風景的抒情張力拉伸到了極致:療養院的山谷裏大片大片炫目的綠,輕霧籠罩的森林,冬天來臨漫山遍野的積雪,飄飄灑灑的雪花,都構成了壹幅幅唯美的畫面,讓觀眾在感受純真的愛情同時進入壹個美麗的遠離世俗的世界。

影片的結尾幾乎沒有改動地忠實於原著,只是給渡邊加了壹句臺詞:“四季更替,我與死者之間的距離亦隨之急劇拉開,木月還是十七歲,直子也依舊二十壹,直到永遠。”要是用上村上原著的那句話“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就更妙了。

壹些人的生命幕布緩緩拉上,壹些戲的尾聲幕布也緩緩拉上。《挪威的森林》是壹個勉強算得上成功的改編,雖然帶著許多遺憾。(鳳凰娛樂評價 ) 演員壹出場,菊地凜子扮演的直子雖然是清湯掛面的學生頭,但是成熟的眼神、明顯的大眼袋和剛硬的面部線條,根本就不是村上筆下那個自然而嫻雅的直子。在原著中即使壹直處在精神病態中的直子表現始終是恬靜靦腆的,陳英雄改編出來的直子在唯美的畫面裏成了壹個在曠野中狂奔和尖叫的瘋婆子,導致直子還沒有瘋狂到自殺的地步,先把銀幕前的觀眾弄得差點精神崩潰了。

原著中的另壹位主角綠子,也被改得面目全非。演員形象不但與村上筆下的綠子相去甚遠,個性也全然不同。綠子本來是個大大咧咧的不愛計較的女孩,在影片中卻因為渡邊的壹句話就負氣對他不理不睬。或許是陳英雄成功地拍攝了直子和渡邊的雨中激情戲,結果又把渡邊去綠子家吃飯,兩個人吃著飯唱著歌看著火災突然接吻的情節也改編成了在雨中閑聊。

直子自殺身亡以後,渡邊流浪到了海邊,影片中用了大段大段的波濤洶湧的鏡頭和濤聲以及渡邊的咆哮、哭泣去表現渡邊的心情,略去了原著中渡邊在海邊遇到漁夫,漁夫請他吃飯喝酒時他重復說的幾天來吃的食物是“面包,幹奶酪,西紅柿,巧克力”的情節,缺乏了村上在原著中用機械的重復、麻木所表達的更深層的痛苦。

影片中導演在玲子身上用的筆墨也嫌太少。渡邊作為壹個有點自閉、憂郁和茫然的青春期少年,壹直在尋找愛情的答案,經歷了好友的自殺,不知所措地四處徒步旅行,到最後玲子和他談心並鼓勵他,期間自然而然地和玲子發生關系,最後鼓起勇氣重新開始摸索人生,整個故事的最後玲子和渡邊那壹段關鍵的性愛戲不知道是導演沒有拍還是被刪除了,這壹段情節能表現渡邊等少年通過性來探究存在的意義等意念,沒拍出來,也感覺非常遺憾。

可能還是文化差異和對於作品理解的不同,影片最終還是未能將原作中的精髓真切而直觀地表達出來。村上春樹的原作中以渡邊、直子與綠子三人的感情糾葛為主線,在壹個感傷的故事中透露出來的是壹種年輕的迷惑與無奈。影片雖然忠實地按照原作的敘事方式來進行,開頭的部分也比較出色,可是整部影片在綠子這壹角色出現之後變得有些混亂起來,壹個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整部影片中對於渡邊糾結於直子與綠子之間的感情表達略顯膚淺,使得原作中這壹部分最為動人和傷感的感情變得令人費解和膚淺,大大削弱了原作的力量。此外,在影像作品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影片對於原作中壹個常見的愛情故事背後所表達的都市人焦灼、空虛的內心世界,迷亂、脆弱的生存狀態等都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原作中對於“死亡”的大量描寫有著更多的深意在內,木月、直子、初美等人物的死亡也在詮釋者壹個帶著宿命的悲哀和鉛灰色的沈重的主題,與整部作品的陰郁與感傷主調不謀而合。雖然這些情節都在電影中得以展現,卻也因為缺少足夠的鋪墊和渲染而僅僅停留在壹種表面的悲情上,與整部作品的關聯被有意無意割裂開了。

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壹個文學與電影的差異在作怪。作為壹部帶有傷感色彩的愛情小說,村上春樹在這部作品中又夾雜了關於性、死亡、人生、社會等等話題,更包含了對於年輕人困惑與生存狀態的探討,而這些東西在壹部120分鐘左右的電影裏得以完整呈現,確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看到陳英雄已經在盡力忠實原著的基礎上保持了自己壹貫的風格,努力去展現壹部他所能展現和理解的《挪威的森林》。就本片的影像而言,也可以稱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壹部唯美之作了。在很多時候,導演只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原著作品,卻也恰恰因為如此而難以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在文學與影像之間,似乎永遠有壹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網易娛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