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買葡萄
俗話說好吃的葡萄釀不出好酒,要選皮紅酸澀為優。如果能買到釀酒用的名牌葡萄當然理想,但真正釀酒用的葡萄無市售。購買葡萄要選擇那些成熟、飽滿、沒有病害的,葡萄皮的顏色越深越好。
2,洗葡萄
由於葡萄表皮很可能殘留農藥,清洗葡萄的環節就相當重要,壹般來說買來的葡萄最好不要洗,因為自制葡萄酒發酵是靠葡萄表面附著的野生酵母微生物發酵,如果要洗的話,最好整串沖洗,不要用手搓洗,更不可以用刷子刷,也不要給葡萄消毒,要確保野生酵母的成活。
工業上葡萄是不洗的,很多大型葡萄酒廠都有自己的種植園,是嚴禁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市面上的葡萄如果有農藥的話表皮面會有斑點。
3,晾幹葡萄
葡萄洗幹凈後,要放在筐子裏把水充分晾幹,或者整串掛起來晾幹。
4,選擇容器
酒壇子可以是陶瓷罐子、玻璃瓶,也可以是塑料瓶。塑料瓶是不會和酒精發生化學反應的,不會危害什麽人體健康。也可選擇大容量的醫用廣口瓶,以能裝15-20斤葡萄的為宜,因是玻璃瓶,可看清裏面的發酵狀況。
5,裝瓶
首次發酵:破碎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葡萄捏碎,只要把皮肉分離即可,連皮、籽壹起裝入,裝到容器的三分之二處就可以了(剩余的空間是留給發酵時葡萄皮上升的空間)
6,發酵
發酵是將葡萄皮汁中的糖分經酵母的作用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紅葡萄酒的前發酵過程是皮汁混在壹起的,酵母在葡萄破碎時已接入汁中,因為葡萄皮上的白霜存在有酵母,所以自制葡萄酒在發酵時可以不另外加入酵母。
發酵的溫度最好在15~25℃,不應超出35℃,但用小型容器發酵,散熱較容易,壹般可以達到不超過32℃。
當皮汁裝入容器後,壹般經過壹天即可開始發酵。液面開始是平靜,這時已有微弱的二氧化碳氣泡產生,表示酵母已開始繁殖,經過2~3天有大量二氧化碳放出,皮渣上浮結成壹層帽蓋,口嘗果汁,甜味漸減,酒味漸增。
發酵時每天應將上浮的葡萄皮用消毒筷子壓到汁內兩次,這樣做壹方面防止葡萄皮生黴,變酸,同時可將皮上的色素浸入汁中。酵母菌兼性厭氧,氧氣不足時產生酒精,所以要保持密封,使發酵更旺盛。
高潮後,發酵勢頭開始減弱,此時可以進行加糖,加糖是用葡萄原酒來溶解,而不要用水化糖後再加入,等白糖完全溶解後,繼續在容器中進行發酵,最後二氧化碳放出至微弱而接近平靜,酒精味很濃、糖分減少至1%以下,汁液開始清晰,即為發酵結束,進行壓榨,將皮汁分離。
7,加糖
發酵是微生物消耗葡萄汁液裏的糖分泌出酒精的過程,釀酒用葡萄壹般每百克內含糖13-15克,據經驗每克糖經發酵後能產生0.6度左右的酒精,因此單靠葡萄本身的糖只能釀出8-9度的酒,要想釀出12-15度的酒,顯然需要外加糖。
8,渣液分離
達到止發酵點後,葡萄皮浮在上面,顏色由深變淺,葡萄籽和大部分葡萄肉的殘渣沈在瓶底,此時就應該把殘渣和酒液分離。具體辦法是先用虹吸管將中間的酒液吸出,然後把殘渣裝進紗布,用手由輕到重的擠壓,再像擰衣服壹樣擰,使殘渣中的酒液基本流凈。
最後把所有的酒液混合在壹起,裝進廣口瓶繼續發酵。此時酒液很混濁,妳大可不必介意,此時的酒稱為元酒。
9,二次發酵
二次發酵會有少量細膩的泡沫產生,2到3周後基本完成此時酒液特別清澈(不如買的好,只是沒有加入澄清劑),二次發酵不是靠酵母發酵,而是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因此不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瓶內壓力不會繼續增大,沒有爆瓶危險。
所以容器盡量裝滿,擰緊瓶蓋。建議不要加入雞蛋清澄清(長時間保存的話,味道不夠新鮮)。20天後啟封,可以發現酒液變澄清,底部有壹層沈澱,這是酵母完成歷史使命後的“屍體”及雜質,工業上用這層東西做成酵母膏。上層的清純酒液再用虹吸或過濾的方法提純灌裝。最好把它裝進小瓶儲藏,用1.5升的舊葡萄酒瓶最為理想,裝“可樂”的2.25升塑料瓶也不錯,裝瓶要裝的滿壹些,瓶蓋也要蓋緊,然後放到家中溫度比較低的地方(據說儲存溫度最理想的是13℃)。
擴展資料:
自制葡萄酒的危害:
自釀葡萄酒?甲醇中毒可致失明、死亡。
媒體報道,寧波張先生喝了1公斤自制葡萄酒後,頭暈眼花,雙眼視力模糊不清,醫生檢查,張先生患了中毒性急性視神經炎,視力壹落千丈,最低到0.1。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興紅曾指出,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的主要代謝產物是乙醇,但同時也會產生甲醇。國外允許自釀葡萄酒,但是不允許用葡萄酒蒸餾提純白蘭地,就是因為如果不懂分餾,很容易造成有害物質濃縮。
甲醇有強毒性,用於工業,壹些“假白酒”之所以造成受害人失明、死亡,多源自酒中摻雜了甲醇成分。
專家指出,市面上出售的食用葡萄往往並不適宜用來釀酒,因為食用葡萄的單寧含量比較少,而單寧是葡萄酒中的重要物質。自釀葡萄酒,要使用相對可靠的玻璃、陶瓷器皿作,而且發酵過程溫度也不要過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