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直立灌木,1.5-3m高;塊根是圓柱形的。葉紙質,近圓形,長10-20厘米,掌狀深裂至近基部,具3-7個裂片,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8-18厘米,寬1.5-4厘米,頂端漸細,側脈(5-) 7-60條。葉柄長8-22厘米,稍盾形,邊緣不明顯;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5-7毫米,全緣或具1-2條剛毛狀細裂紋。?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8厘米,苞片條狀披針形;花萼紫紅色,有白色粉霜;雄花:花萼長約7毫米,裂片橢圓形,大小差不多,長3-4毫米,寬2.5毫米,內表面有毛;雄蕊長6-7毫米,花藥頂端有白色短毛;雌花:花萼長約10 mm,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8 mm,寬約3mm;子房卵球形,有6個縱向紡錘體,柱頭向外彎曲,折疊成扇形。?
蒴果呈卵圓形,長1.5-1.8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粗糙,有6個狹長波狀的縱翅。種子長約1 cm,有點三棱,種皮硬殼,有條紋,光滑。花期:9月-165438+10月。?
地理分布
原產巴西,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廣泛種植。我國福建、臺灣省、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均有栽培,偶爾也有野生(最初為人工引種栽培,逐漸在野外自然繁殖)。
中國在19的20世紀20年代引進栽培,現在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栽培面積最大。在長期的生產發展過程中,木薯逐漸與華南地區的飲食文化融合,形成了許多具有文化內涵的傳統客家木薯小吃。
栽培技術
原產地環境
食用木薯壹般需要種植在無霜期8個月左右,年平均氣溫18℃以上的地區。食用木薯無公害栽培的生產環境應符合DB45/T410的要求。?
土地選擇和土地準備
應選擇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度平緩的沙土進行種植。如果耕地是耕地,需要兩三年輪作,輪作的作物有花生、玉米、大豆、綠豆。整地應在種植前1月左右進行,壹般兩犁兩耙,耕地深度以30-40cm為宜,使土壤平整疏松。?
品種選擇
應選擇氫氰酸含量低(100mg/kg以下)、產量高、抗病蟲害和抗逆性強的品種。我國主要有地方面包木薯、華南9號、華南6068、華南12和GR891等食用木薯品種。
植物
我國木薯的適宜種植時間為2-4月。宜選擇主莖成熟飽滿,莖徑2-4 cm,節位密集,莖皮和芽眼無損傷,無病蟲害的,去掉每個種莖的上部,保留中下部種莖,切成15-20cm的長度。種植方式有平栽、斜栽、直栽、平栽四種。最好采用帶壟覆膜平栽或帶壟露地平栽,統壹芽眼方向。種子植物的行距為0.8米×0.8米或1米×0.8米..
田疃管理
補植和間苗
栽後25天,陰天或小雨天查苗補缺;定植後35天要進行間苗,每株留1-2壯苗為宜。?
水肥管理
木薯耐旱,田間水分管理要根據苗情和天氣適時適量澆水。避免淹水,滴灌是最好的澆水方式。土壤可以保持濕潤和幹燥,雨季要及時排水。施肥壹定要科學合理,以有機肥為主,控制化肥尤其是氮肥的用量。推廣施用堆肥、堆肥和綠肥等。,並禁止使用城市垃圾肥料。施肥應符合NY/T394的要求。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兩次。整地時施1.5萬kg/hm2有機肥作基肥;種植1個月後,雨天後追施300kg/hm2復合肥。
病蟲草害的預防和控制
我國木薯病蟲害較少,病蟲害和雜草的防治必須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以農業防治為主,禁止使用國家禁用的農藥和混配制劑。在沒有大面積發生病蟲害時,應及時人工拔除病株並銷毀;其次,可以通過除草、培土等措施,創造不利於病蟲害發生,但有利於或不阻礙木薯生長的生態條件。病蟲害發生面積大的,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進行防治。建議采用人工、機械和栽培技術控制木薯雜草,如地膜覆蓋除草技術、中耕施肥和土壤改良技術、套種等。
收獲
食用木薯種莖材料應在霜凍來臨前及時收割。食用木薯的采收期壹般為11至次年3月,通過栽培技術也可實現周年收獲。收獲塊根時,盡量不要損傷塊根,以免影響保質期。
營養成分
木薯塊根、莖、葉的化學成分及營養價值:長期以來,人們主要利用木薯塊根的薯肉,而大量的木薯皮和木薯莖葉被丟棄。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學者對木薯莖葉和馬鈴薯皮化學成分的進壹步研究,發現木薯莖葉中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糖類等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