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讀書筆記——約翰?克裏斯托夫

讀書筆記——約翰?克裏斯托夫

第壹次去凱西書店買書,選了幾本張愛玲和《圍城》寫的書。老潘給我拿書的時候說“這種書只適合收藏”。聽到這句話我很驚訝。這不是人人都推崇的書嗎?為什麽老潘壹臉不屑?

雖然從小對讀書有些興趣,但壹直是那種趕著消磨時間的,很零碎。讀書在生活中只占壹點點興趣。我只看從小就熟悉的漢語言。因為外國文學書籍心理矛盾,名字太長記不住,人物容易混淆;語言的表達不是很習慣閱讀;我害怕幾十萬字的書的厚度,所以讀的越來越少。

去年,有幸進入老潘讀者群的Cassie受他推文的影響,陸續買了幾本外國文學書籍。感受幾位大師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文學魅力。我受教最多、最愛的是人性的枷鎖。“約翰?我只讀過《克利斯朵夫》的壹小部分,但我已經被從未讀過的文筆所產生的美感迷住了。

在我以前讀過的書中,張愛玲的是我最喜歡的。我壹遍又壹遍的讀,並不覺得累,不像有些書從來沒有再讀壹遍。我喜歡看她的書,不是因為喜歡人物的故事,而是因為感受到了文中精致多彩的語言結構和技巧。得心應手的絕妙比喻也很有特色;書中人物細膩的心理描寫,將人性無情地揭示到了觸及人心和感情的地步。說她是語言天才並不為過。但是我現在回過頭來對比我看過的這些外國文學書籍,才明白老潘不屑的原因。

個人感覺張的小說,和這些經典相比,似乎有些局限,顯得狹隘,缺乏壹種自然的氛圍和格局。書中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在功利算計上更有技巧,連愛情都可以交易;人性因為禁錮和壓抑而冰冷荒涼,每個人心裏都藏著另壹個自己;沒有任何壹段人物關系能體會到人性的真誠和溫暖,包括母女之間。應該說,真誠與美好,人性的反思與覺醒,是文藝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這些自然本性的表達,在她的書中是很難找到的。我看到的只是壹些思想被束縛的人,無休止地為虛無而奮鬥。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筆下的人物在扭曲的精神世界裏越陷越深,卻不肯給出壹絲光亮,讓人懷疑她這輩子的悲慘命運是否需要救贖。我很贊同這段話: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太多的事情之後,依然能把自己的心和世界分開。享受生活不放縱,體驗蒼涼不消極。看透人性,原諒它。理解黑暗,但不要紮根其中。我在想:壹個連自己都得不到救贖的人,她的思想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當然也很難表達出人物的自然之美。在我現在看來,她的作品只能算是精致漂亮的塑料飾品。老潘說的只適合收藏,恐怕也是他當時不情願的發言。

“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剛看了《阿達》的第三章。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我在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壹所小學的鐘聲》中所熟悉的。雖然當時看不慣,但還是覺得小說的文筆給人帶來了美的享受。在約翰?在《克利斯朵夫》中妳看不到任何語言結構的技巧,但妳總能看到這樣壹個詩意的篇章——

“鈴響了...天亮了!他們互相回答,帶著壹點悲傷,帶著蒼涼,那麽友好,那麽安靜。輕柔的聲音響起,無數的夢想、往事、憧憬、希望、對祖先的回憶都顯露出來。雖然孩子不認識他們,但他們確實是他們的化身,因為他曾經停留在他們身上,現在他們在他身上重生。數百年的往事在鐘聲中顫抖。多少悲歡離合!天空的壹角正對著窗戶微笑。壹縷陽光透過窗簾,輕輕地灑在他的床上。孩子熟悉的小世界,每天在床上醒來能看到的壹切。所有他為了主宰而不得不努力識別和命名的東西都被點亮了。看,那是餐桌,那是他躲在裏面玩耍的壁櫥,那是他在上面爬行的菱形地磚,那是壁紙,他用鬼臉給他講了許多有趣或可怕的故事,那是時鐘,滴答滴答地走著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東西。房間裏有多少東西!他並不完全認可。他每天都在探索屬於他的宇宙:壹切都是他的。沒有什麽是無關緊要的:壹個人或壹只蒼蠅是否具有同樣的價值;萬物平等地生活在那裏:貓、壁爐、桌子、陽光下飛舞的灰塵。壹個房間就像壹個國家;壹天就像壹生。在這些無邊無際的空間裏,妳如何告訴自己?世界那麽大,真的很迷茫。再加上那些臉、姿勢、動作、聲音,在他身邊就是壹股永不散去的旋風!他累了,閉著眼睛睡著了。甜蜜的沈睡會突然把他帶走,隨時隨地...多甜蜜多舒服……”

這是對克利斯朵夫早期生活的描述。字如流水,純凈靈動自然。有時他能描述音樂,就像看到了壹幅虛幻、具象、多彩的抽象畫。有時候真實的畫面描述就像是節奏扣人心弦的第四交響曲。就這樣,詩與畫、畫與音樂自然交融、交替,讓人在這迷人的藝術情境中盡情徜徉。

小說中的克利斯朵夫,壹個桀驁不馴的音樂天才,成長在壹個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不斷沖突的時期,他征服了內心世界。他看到羅莎家族在不知不覺中壓抑了人們的天性,覺得他們是令人厭惡的可憐蟲;他獨來獨往,不願意和內心庸俗的人交往;在與萊沃的交往中,他體會到了信仰的自私,其中提到的出身顯然是虛偽的。他不知道他是真的有信仰還是自以為有信仰-

“他信仰的幻滅與他剛才與列沃的談話無關:這次談話不能成為他信仰幻滅的理由,正如阿瑪利亞的叫囂和她家的荒唐不能成為他最近道德搖擺不定的理由。那只是壹個借口。這種騷動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他的內心。他覺得有壹些奇怪的惡魔在他心裏做著傻事。他不敢仔細審視自己的想法。他不敢正面看待自己的疾病...他的病?他只知道壹種無力的感覺,壹種醉意,壹種快樂的悲傷,浸透了他的心。他不能自己做決定。他試圖振作起來,恢復昨天那種頑強拼搏的精神,但是沒有用。壹切突然崩塌。他突然覺得有壹個廣闊無邊的世界,壹個超越上帝的燃燒的、野蠻的、不可估量的世界!……"

這是對克利斯朵夫信仰破滅,道德動搖時內心的騷動和痛苦的敘述。當初花了很大力氣才得到寶藏,現在卻要花更大力氣去抵抗和擺脫它。這樣的成長過程是我們現代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的——

“所有的教育,所有的知識,大量的謊言和愚蠢,混合著生活的真理餵養著我們。如果妳想成為壹個健康的人,第壹個責任就是把妳的食物吐出來。……"

像這樣的人生真諦,隨時都可以在書中看到,讓人清醒,讓人領悟,讓人深思。

釋放大自然的自然美是我在看的第三部的核心理念。隨著克利斯朵夫爺爺的去世,家裏的經濟負擔就落在了這個少年身上,他每天都很努力。後來他酗酒的父親去世,兩個弟弟離家自謀生路,家裏房子太大。再加上經濟困難,父親去世後才發現的債務,(父親經常把家裏的錢洗劫壹空,出去借錢買酒。)他和媽媽只好硬著頭皮找了個更簡單便宜的地方租住。地主家對這位著名的青年音樂家非常喜愛,暗自認為他們的女兒羅莎和他是天生的壹對。房東兼女主人Amanya是壹個整天愛說話,無端擔憂,永遠過著緊張生活的女人。她認為人天生就是為了工作而不斷受苦的,所以她總是壹天到晚嚷嚷著家裏人要忙,甚至做壹些沒有必要的重復性的家務,因為她怕別人有空就說她懶。在這樣的母親影響下,羅莎也認為低頭認命是自己的責任,養成了和母親壹樣的氣質。她很忙,整天說個不停,但她很單純善良。克利斯朵夫怎麽會喜歡這樣壹個壓抑而世俗的家庭呢?他愛上了另壹個房客,壹個剛剛喪偶的女人,薩皮娜。兩個天性純凈破碎,精神自由的年輕人相愛了。薩皮娜懶惰、隨性,對生活中的煩惱漠不關心,總是微笑著禮貌地傾聽阿曼雅的批評。這樣壹個遊手好閑的人卻能博得大家和克利斯朵夫的好感,這使阿曼雅非常憤慨。阿瑪尼亞認為薩皮娜是在故意用她的行為取笑根深蒂固的傳統和真正的做人之道。“如果壹個像苦役犯壹樣忙碌而又恪守職責的人被壹個整天無所事事、毀了神聖的壹天而又不盡職的人打敗,豈不令人沮喪?”

克裏斯托弗認為,“生活中的首要職責是讓人覺得生活是可愛的,但有些人認為醜陋、無聊、乏味、損害他人自由的事情是壹種責任,這折磨著鄰居、仆人、家人和他們自己。我希望上帝保佑我們不要像瘟疫壹樣遇見這種人,這種責任……”

這種生活觀念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仍然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自己,都曾經活在Amanya這樣的舊觀念裏,折磨著自己,折磨著家人,盡著自己的責任。

生存的壓力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來,那就放開自己,讓生活盡可能的隨性、簡單、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