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那些有四川特色的手工藝品難倒。先去好吃街才是正道。葉巴爾、蒸糕、蛋烘糕、龍抄手、肥腸粉、擔擔面、三炮、棒棒雞、狀元蒸餃、張飛牛肉、君國盾魁、甜水面、三合壹泥、油茶、涼卷、豆腐腦、蕎面、糖油水果等,光看小吃的名字就知道,就算是大胃王也不是壹天就能吃完的,何況。利用吃零食的間隙去逛街消化是最合理的。好吃街的街名本身就充滿了川味,美食的四川話版就是“好吃嘴”。在四川話中,“好吃”這個詞不僅壹點也沒有貶義,反而是對自己的褒獎。
賣葉的店鋪門前,總是圍滿了人,藍白花的姑娘們忙得不亦樂乎。除了葉,這家店還有蛋烘糕、蒸糕、涼糕等小吃。葉是遍布四川城鄉的風味小吃,因常以芭蕉葉、玉米葉或粽子葉等植物葉包蒸而得名。這樣保留了古代自然風格的包裝,既賦予了零食植物葉子的清香,又符合當下環保的潮流。清蒸的芭蕉舒舒服服地躺在綠葉上,自然地染上了淡淡的黃綠色,就像壹個由綠玉制成的橢圓形球體,沁人心脾,美不勝收,讓人無法抗拒。葉的外皮是由米和糯米做成的,類似於糯米團皮的做法。但是米飯的比例比湯圓高,所以吃起來不那麽黏,有壹定的韌性。包裏有兩種餡:甜的和鹹的。甜味主要是玫瑰、棗泥、豆沙、桂花、糖。最常見的鹹味是豆芽炒肉末,這是宜賓的特產,給人壹種鹹而酣暢的味道。葉二帕是鹹是甜,壹目了然:紅點亮的是甜,綠點亮的是鹹。如果沒有明文規定,就是習慣。
姬伯的版權原本屬於樂山,在成都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在成都方言中,用土陶制成的鍋、盆、碗統稱為“碗”。“土雞”聽起來像是陶罐裏的雞,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碗裏的食材早已超出了單只雞的範疇。此外,它在形式上看起來像壹串香。除了不同部位的雞片,竹簽上的串也可以是蓮藕、土豆、海帶、冬瓜等蔬菜。但是,布施雞的做法與串香不同。布施雞是冷鍋,需要先煮熟,再放入碗中調味。碗內盛有藤椒油、炒芝麻、胡椒面、香料、雞湯等調料。,妳可以把它帶走。
關於化緣雞的氣味,有壹個重要的秘方,就是使用調味藤椒油。藤椒幾乎是用來煮布施雞的。用藤椒油配制的混合物,略顯黃綠色,麻而不膩,香氣襲人。緊隨其後的是奇怪的香味,這是壹個令人耳目壹新的山野的感覺。藤椒的鮮麻辣味附著在雞肉上,給味蕾的刺激是溫和的恰到好處,不同於壹般的辣椒,濃烈而簡單,讓人麻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以胡椒,藤椒可以吧。
如果給好吃街的小吃頒發壹個最佳聽覺效果獎,那壹定是“三炮”。那個“開炮”的家夥並沒有什麽高科技,只是把12的銅板放在壹塊木板上,摞成兩排,木板後面放了壹個裝滿黃豆的大簸箕。只見酒保從鐵鍋裏掏出三球汽巴。壹揮手,糍粑的丸子從棋盤上彈了起來,砰的壹聲掉進了簸箕裏。就在圍觀群眾驚魂未定的時候,隨著兩聲“槍響”,兩組巴贊又飛向了黃豆。由於糍粑球打在木板上,兩塊疊放的銅板相互碰撞,產生了音響效果,這就是三炮小吃名字的由來。三個糍粑裹上炸好的黃豆後,澆上紅糖汁,撒上熟芝麻,做成好吃、甜、軟、暖的三個“殼”。用壹種時髦的說法,這種表演只是作秀。但是,適當的玩點小把戲或者噱頭,有時候真的能增加壹些附加值。
肥腸粉的名字看起來有點怪,同壹家店的招牌上也標著小吃肥腸粉。有什麽區別?好奇心讓人們想要壹個碗來試試。原來皮疹是打結的小腸,肥腸是大腸,粉是紅薯面做的粉條。豬肉卷可分為紅味和白味兩大類。紅味是川菜中常見的紅油,白味不辣。我在錦裏吃的肥腸粉味道壹般。並不是我對大腸小腸之類的東西有偏見,而是我在成都周邊壹個古鎮的小店裏吃到了毛血旺的肥腸。我忍不住用現在學的四川話說了壹句“好舒服”,和同桌的四川人異口同聲。
在美味街來回走,渴了就看到壹種奇怪的飲料。壹開始我以為是泡泡茶什麽的,問了調酒師才知道是涼拌蝦。當然,有點像白蝦的並不是我們平時吃的河蝦、草蝦、刀額新對蝦。它是由大米制成的,因其外觀與蝦有些相似而得名,意為“涼爽的夏天”。蝦涼的做法並不復雜。大米被磨成漿,倒入漏勺中。米漿經過漏勺後,落入沸水中,形成蝦狀的米漿球,兩頭尖,中間圓。煮好後放入清水中徹底冷卻,滑糯涼軟甜。
美味街上食客絡繹不絕。中外人士,男女老少,穿袈裟的小和尚,都吃得熱火朝天。如果不趕時間,就在店前的桌椅邊坐下來慢慢吃。如果妳在壹家生意不錯的店門前,經常會有人入座,有人負責點餐。來來往往的食客中,不乏左右手捧著壹堆食物的人,忙得不亦樂乎。
成都人的舒適體現在美食和竹椅上。大街小巷,樹蔭下,支起幾把竹椅,就是茶館,可以泡壹杯茶,擺個龍門陣。如果妳想去壹家老成都風格的茶館,人民公園的何銘茶館是壹個明智的選擇。從公園的正門進去,不遠處左轉,看到壹個茶壺形狀的洗滌處,就到了何銘茶館。遠遠地,我看到竹林下的木桌旁,坐著壹把把竹椅。走近了,聽見竹椅吱嘎作響,人聲鼎沸,瓜皮破碎,為了“三閑”:喝酒、聊天、吃飯。蓋碗茶裏的茶大多是便宜的花茶。成都人有“花茶情結”,茶配茉莉花,培養了幾代成都人的味覺和嗅覺。成都人重新排列開門七件事的順序,仿佛沒有這碗茶,成都就癱瘓了。妳在這裏喝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曬曬太陽,和茶友擺個姿勢,找人捏捏妳的胳膊腿,舒舒服服地掏掏耳朵,或者打打麻將。不知不覺,時間像水壹樣慢慢流過。成都,壹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其實錦裏的小吃雖然有很多優點,比如品種豐富,外觀相對衛生,但是實際中也能看到很多小吃。但由於它面對的顧客主要是遊客,就像任何以旅遊為主的美食街壹樣,不可避免地存在壹些劣勢:價格偏高,很多小吃味道平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是,如果妳有更多的時間,妳可以去那些主要做本地生意,可能並不起眼的小攤和小店。
串串香在成都小吃圈舉足輕重,涵蓋了成都最具代表性的“麻辣”口味。再者,在大理,串串香體現了成都人的閑適和諧的態度。
制作烤串的過程並不復雜。首先要煮壹大鍋類似火鍋底料的麻辣湯。除了川菜的三椒——花椒、辣椒、胡椒,還有姜、蒜、芥末、丁香等各種麻辣調料,所以不燥不滯,層次分明,韻味十足,是壹次味覺總動員。然後準備N多根壹尺左右長的竹簽,在竹簽上放上薯片、蓮藕片、黑木耳、海帶、花菜、生菜、冬瓜、魔芋、菠菜等蔬菜,以及雞胗、肉片、毛肚、香腸、魷魚等肉片,就可以開始創業了。
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攤主做好之後給食客,或者坐在旁邊的小矮凳上,或者直接站在這個大火鍋旁邊,就可以吃了。喜歡吃辣的還可以蘸辣椒面。
旁邊的食客大多是小區附近的居民。媽媽有的帶著兒子來,有的陪著閨蜜,有的壹個人辛苦吃飯。不壹會兒,面前就出現了許多空竹簽,通過清點竹簽進行結賬。
看似不起眼的串串香,點綴著成都人壹年四季飲食生活中每壹個平凡的日子。最近,許多食物都在漲價。看到網上有人發帖,感嘆成都的串串香從壹毛錢漲到了壹毛二。也許妳會想,不就是兩毛錢嗎?或者奇怪的是,還有“分”作為單價!如果妳知道成都人經常吃這種幾百串的,也許妳能稍微理解壹下發帖人的感受:漲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