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開闊視野
互聯網是壹個信息豐富、信息交流快捷、自由度強的百科世界,使中學生能夠享受全球信息。中學生可以隨意獲取自己的需求,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和信息,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樂趣。
第二,加強對外交流
互聯網創造了壹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裏,每個成員都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接觸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網絡交流的“虛擬”性質,人們可以避免直接交流時的摩擦和傷害,從而為人們滿足情感需求和獲取信息提供了壹個全新的交流場所。中學生可以進壹步拓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往交友的自由化。同時,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孤獨。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是最渴望與人交流的。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的人。網絡給了他們新的交流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第三,促進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的發展也應如此。互聯網為這種環境提供了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也可以獲得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利用互聯網可以實現學習、研究甚至創新,這是最高效的學習。互聯網上有海量的知識可供學習,為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領域,不斷為創造性思維提供養分。壹些電腦遊戲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加強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拓展當今中學生接受教育的空間
互聯網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老師,這已經開始成為現實,比如壹些著名的網校。值得壹提的是,有很多學困生,但是學電腦,做網頁,他們壹點都不抱怨。可見他們的落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人格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合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互聯網為這些“差生”提供了壹個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的歷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就像壹把雙刃劍,對人類發展有利,對人類利益有害。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網絡也無壹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性。同時,由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絡的特殊性和網絡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計算機網絡對中學生有益的壹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並予以重視。第壹,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和學習的校園。目前,在網上虛擬學校上課已經成為國外大學和中學的壹種新穎的教育模式。國內很多學校都註冊了域名,很多都建立了完整的學校網站。青少年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校的情況,還可以直接學習課程,直接與學校的老師交流,答疑解惑,獲取知識。許多網校相繼建立,為青少年學習和借鑒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和廣闊的空間。
第二,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壹個獲取各種信息的新渠道。目前年輕人的關註點非常廣泛,傳統媒體無法及時滿足這麽多年輕人的興趣。互聯網巨大的信息容量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最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互聯網正成為青少年獲取各種信息的最佳來源。
第三,互聯網幫助青少年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能。美國壹些專家學者把計算機技能作為未來成功年輕人必須掌握的五項基本技能之壹,因為在互聯網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與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相關的各種信息,對於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年輕人來說,這可以說是壹個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
第四,互聯網有助於拓寬青少年的思維和視野,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他們的內在潛力。由於互聯網的包容性,上網的青少年處於與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青少年在思考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網絡的交互性使青少年能夠通過網上聊天室或BBS結交朋友,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並發表自己的意見。無邊無際的網絡也會極大的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的潛力和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互聯網也是壹把雙刃劍,對青少年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逐漸接觸和深入網絡空間,負面影響日益凸顯。
上網的缺點:
第壹,網絡信息的豐富容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汙染”。
網絡是信息的寶庫,也是信息的垃圾場。網上各種信息並存,真假難辨。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網絡上色情、反動等負面信息屢見不鮮。同時,網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人們能夠在絕對自由的環境中接收和傳播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於身心處於發育階段,明辨是非、自控、選擇能力較弱的中學生來說,難以抵禦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個別網吧經營者甚至抓住中學生的這壹特點,屏蔽、縱容、支持他們登錄色情、暴力網站,使他們沈迷網絡。導致部分中學生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搶、奸、殺的犯罪道路。
第二,網絡信息傳播的隨意性容易削弱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但由於信息傳播的隨意性,各種思想和觀念也充斥其中,對自我監控能力較弱、好奇心較大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導致道德規範的缺失。同時,網絡上信息接收和傳播的隱蔽性,容易使中學生在網絡上放縱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壹些中學生不認為“網聊撒謊是不道德的”,認為“在網上可以肆無忌憚地做任何事情”,這大大削弱了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逐漸增加了不良的網絡行為。
第三,網絡的虛擬性造成了中學生社會化的“缺失”。
網絡可以即時傳遞文字、聲音和圖像,為中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多媒體和互動的立體方式。網上收發郵件方便快捷,QQ新穎及時,聊天室輕松愉快,BBS討論自由廣泛。通過這些渠道,中學生可以和很多陌生人交談,互相幫助,互相傾訴。但這種社交只是壹種虛擬的社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被機器阻隔,是壹種“人-機器-符號-符號-機器-人”形式的交流。這種交流形式去除了雙方的許多社交屬性,表現為“去社交化”,與現實社交情境中的社交相去甚遠。而且青少年在網絡上的交往範圍大多局限於青少年之間的同伴交往,中學生與家長、親友、老師等的社會交往較少。,而代際學習和互動明顯不足。
第四,網絡的誘惑導致中學生出現“網絡成癮”和“網絡孤獨”等癥狀。
網絡上充滿了新鮮事物,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所以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中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往往導致他們對網絡的極度迷戀。男中學生是網癮的主要群體。由於他們心理素質較弱,自制力相對較弱,成為網絡心理障礙的多發群體。由於患者將網絡世界視為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因此表現出孤獨、抑郁、思維遲鈍、自我評價低下等癥狀,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和行為。醫學上把這種癥狀稱為“網癮綜合征”,簡稱IAD。
第五,互聯網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壹張無盡的“網”,內容豐富而復雜。青少年在網絡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和文化理念,使他們頭腦中沈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發生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發生傾斜,甚至盲目追隨西方。長此以往,會對中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國家的政治穩定顯然是巨大的潛在威脅。
第六,互聯網讓很多青少年沈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讓壹些青少年荒廢了學業。不同於現實的社會生活,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壹個虛擬的世界,既滿足了青少年盡快占有各種信息的需求,又為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許多青少年寧願整天沈迷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然而,無限制地上網會對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甚至嚴重忽視學習。
七。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了危害和威脅。目前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兩點。壹是有人實施詐騙或性侵等犯罪;另壹方面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絡上47%的非學術信息與色情有關,互聯網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雖然60%的青少年是無意中接觸到網絡上的色情信息,但自制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會進壹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陷入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絡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或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