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眾對這壹事件中暴露出的科研實驗缺乏管理技巧的憤怒,確實冤枉了黃金大米這壹造福發展中國家窮人的科研成果,也反映了以兒童為樣本的醫學研究的誤區。相關部門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足以再次引起我們對科學和監管的反思。
首先,關於黃金大米的真相
黃金大米的研發始於科學家探索和利用科學造福窮人的努力。它旨在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以低成本、方便的方式克服不同程度的維生素A缺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估計全球有6543.8+0.9億兒童和6543.8+0.9億孕婦不同程度地患有維生素A缺乏癥(VAD)。發展中國家每年有35萬兒童因VAD致盲,67萬兒童死於VAD引起的免疫力低下和繼發感染。
人體缺乏維生素A後,沒有足夠的原料制造視紫紅質,會損傷視網膜中的視桿細胞,最終可能導致全盲。而且,不同程度的維生素A缺乏還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引起兒童呼吸道疾病和腹瀉的增加,甚至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動物性食物富含維生素A,很多植物如胡蘿蔔等蔬果都含有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的胡蘿蔔素,但目前很多貧困地區的人吃飽肚子就好了,很難吃到肉和蔬果,也無法獲得廉價的維生素A膠囊。幾經探索,科學家想到了通過轉基因手段培育富含維生素A的作物。
從2000年初開始,經過反復努力,科學家將合成維生素A的前體β-胡蘿蔔素的基因導入水稻,這些基因的產物可以富集在水稻主要可食部分的胚乳中,使水稻具有胡蘿蔔素的金黃色,因此被稱為“黃金大米”。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位於菲律賓,由世界銀行資助,是全球黃金大米的主要研發單位。負責IRRI黃金大米傳播的Jill Kuehnert女士告訴我,目前,黃金大米正在社區層面進行廣泛的研究,以充分確認其補充維生素A的實際效果。
目前,IRRI科學家已經與菲律賓和孟加拉國的水稻育種家合作,培育了壹批適合當地生產條件的黃金水稻優良品種。IRRI科學家與這兩個國家的科學家壹起,正準備向這兩個國家的政府提交安全評估材料。“只有得到國家監管機構的認可,才能推廣。從現在開始,審批預計在2-3年內完成,”Kuehnert RT介紹。屆時,就有可能開始黃金大米的生產和應用。
如果黃金大米獲得國家監管部門批準,著名慈善機構海倫?凱勒國際基金會將組織壹項評估,看看每天吃黃金大米是否會提高成年人的維生素A水平。這壹評價將為黃金大米的進壹步推廣奠定基礎。Kuehnert說:“我們還準備了幾個方案,以確保黃金大米能夠到達最需要的窮人手中。”
第二,科學與慈善的結合
黃金大米能到達最需要的窮人手中,最重要的是靠它的價格。雖然在育種專家多年的努力下,這種水稻的營養成分有了很大的提高,生產效率不亞於常規水稻品種,但其價格與常規水稻品種相同。
Kuehnert表示,之所以能夠實現這壹點,是因為盡管R&D費用巨大,但在公私合作夥伴制度的支持下,黃金大米的專利歸屬問題已經基本通過協商解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可以免費使用,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不需要為黃金大米的種子支付比常規大米更高的價格。
早在2000年,黃金大米的發明者、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植物科學研究所的Ingo Potrikus教授和德國弗賴堡大學的Peter Beyer教授就將其專利作為禮物捐贈給貧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