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是壹個瑤族自治縣,民風淳樸,瑤族家庭熱情好客。這裏最有名的應該是油茶。油茶是恭城每個人必吃的早餐。天亮了,人們開始了新的壹天。恭城人再忙,也絕不會抽出時間來準備壹壺油茶。早上不喝油茶,會無精打采,哈欠不斷,吃不下飯。油茶是恭城人迎接新壹天的最好禮物。
上世紀80年代,蓮花村還是我奶奶那種泥墻青瓦房。晨曦初露,薄霧溫柔地籠罩著這個安靜的村莊,等待太陽掀開這沈睡的薄紗,喚醒大地。青瓦上炊煙裊裊,家家戶戶都傳來熟悉的“嘟嘟、嘟嘟、嘟嘟”敲油茶的聲音。於是,油茶的香氣彌漫全國。
打油茶的工具是3件套,油茶鍋,油茶錘,油茶隔板(濾網)。鍋很特別,生鐵做的,比壹般鍋厚壹倍。這只鍋大約只有25厘米大,重約5磅。底部也是圓的。壺的左邊緣有壹個鴨嘴形的過濾器,方便倒油茶。這個鍋有壹個長柄。長柄前半部分與鐵鍋壹體成型,後半部分嵌入木柄,使鍋承重更好,不燙手。油茶錘是壹種7字形的木錘,壹般用老茶樹枝制成。油茶是壹種竹子制成的精細濾勺。勺子呈水滴狀,水滴的小端向外延伸形成勺子的手柄。
油茶的主要原料是茶葉、大蒜、生姜。茶葉必須是清明、谷雨采摘的綠茶。不需要特殊制作,采摘下來的新葉放在鐵鍋裏炸,然後曬幹。在茶鍋裏放壹點油,把洗好的茶葉、姜、蒜、蔥放進去,或者加幾顆生花生增加湯的稠厚,然後用山茶油錘在文火上敲打,直到鍋底微焦。大火加開水,等水滾壹分鐘,加鹽,第壹壺山茶油就做好了。桌上的碗壹字排開,油茶匠壹手拿起沸騰的鍋,壹手拿著油茶隔板,通過油茶隔板把油茶過濾到每個碗裏。用錘子將茶葉等碎屑擠幹,繼續放入鍋中準備第二壺。玩茶花的人壹般都能很好的控制節奏。等大家都喝完碗裏的茶花,下壹壺基本就錘好了。大家又把碗湊在壹起,壹個個倒滿。壹般四壺五壺反復喝油茶。“壹鍋苦,兩鍋澀,三鍋四鍋好油茶”。壹般第三壺喝最好。第壹壺茶的苦味比較濃,第二壺比較澀,第三、第四壺最好,第五壺之後味道就淡了。油茶色澤嫩黃,茶香濃郁,入口微辣,是蒜和姜的辣味。每壹壺都有不同層次的茶味,從苦到澀,最後到甜,壹杯暖暖的,沁人心脾,沁人心脾。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到,姜片適用於任何壹種茶,油茶在味蕾上升華了茶與姜的結合。在古代,嶺南是蠻夷之地。為了抵禦炎熱潮濕的氣候,瑤鄉人的祖先展示了提神醒腦的香茶和暖胃祛寒的油茶,這是智慧,也是壹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壹杯油茶不夠吃。油茶是主要的茶,和油茶壹起吃的主食多種多樣。勞動人民沒有足夠的時間。打好油茶,在油茶裏放壹個雞蛋,拌壹碗米飯,或者燙壹碗米線,加壹些蔬菜。這是最簡單最美味的早餐。時間充裕的時候,準備炒飯、酥果、炒花生,泡在油茶裏壹起喝。炒壹盤米粉,泡水,炒各種年糕,或者各種糕點小吃。茶可以解悶。這些主食配上油茶,更添幾分風味。逢年過節,早上去豬肉攤割點瘦肉豬肝,回來就上壹壺油茶,用油茶涮豬肝,更是美味。
時過境遷,家鄉在時代的車輪中日新月異。但喝油茶的習俗代代相傳。這種敲打聲日復壹日的在清晨傳來,像是壹百年的歷史,從未停止,從未改變。它也像壹個和諧的音符,跳動在每壹個遊子的心裏。姚家人每天早上都要精心準備這壺油茶。那壹刻,他們覺得外界的壹切紛擾都與他們無關,人生只在這茶與壹品之間。
不要迷茫,不要陷在愛情裏,不要害怕未來,不要想過去,所以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