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滋補部分
太子參是補氣養陰的藥物。其補氣之力弱於人參、黨參,滋陰之力弱於西洋參。它瘦而無味,壹般沒有副作用,但它的滋補作用也很瘦。茯苓味淡,健脾利濕,可輔助補氣藥物發揮作用。枸杞能滋補肝腎,明目。是常用的滋腎藥,但是油膩,脾胃不好的人經常吃,容易影響食欲。
2.清熱解毒
其余藥都是清熱解毒藥。這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就屬於這類作用較強的藥物,常用於中醫難治的外科和性病。比如白花蛇舌草可以治療淋巴結結核,土茯苓可以治療梅毒。實驗也證明,這些強效解毒藥物可以起到抗腫瘤的作用。但是也有相應的不良反應:1。這些藥物容易傷脾胃,影響食欲。中醫說脾胃是後天之本。大病壹場,“得胃氣者活,失胃氣者死”;2.上述壹些藥物,如土茯苓和山慈菇,有壹定的毒性。現代研究認為,這些藥物會影響肝腎功能,尤其是在化療後肝腎損害明顯的情況下,要註意藥物的劑量,通過中藥配伍可以有效減少不良反應。
總體評價(僅個人觀點,請自行瀏覽):
由於處方劑量不明確,根據藥味分析如下:
1.滋補品很稀。方中太子參補氣作用較弱,但大劑量使用有時不能收到相應的效果;以前有個膽囊癌手術後的病人,40多歲的女人,手術後貧血,體質虛弱,壹直好不了。她進出病房需要兩個人攙扶,用了45g太子參補不足,效果不佳。後來改用黨參12g,與白術、茯苓、當歸、熟地黃、炒山藥等藥物配伍後,體質明顯好轉,10左右可以在女兒的攙扶下鍛煉行走。大手術壹般容易傷氣血,導致體質下降。以補益為主,抗癌治療為輔,待正氣恢復後再改為抗癌為主的方法較為合適。但需要註意的是,進補的劑量不宜大,所謂“虛則不補”。其實只要選擇合適的藥物,單位藥物在10g以下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用量太大。
2.缺乏調理脾胃的藥物。脾胃功能正常是疾病康復的關鍵。第壹,進補藥物需要與之配伍才能發揮作用。胃腸飲食後,脾肺散精;兩個方子裏都有很多治療苦寒的藥。中醫說“苦寒毀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受損。再好的藥,也無法消化吸收,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健脾、白術、茯苓;健胃,山楂,麥芽,黃金等。
3.如果術後氣血受傷,更要重視虛損攻邪。藥方中苦寒解毒藥太多,會阻礙脾胃運化,阻礙氣機,反而會降低藥物在人體內的效力。所謂“過猶不及”。脾胃是人體升降的樞紐。壹旦它們出了問題,臟腑就會失衡,身體就會虛弱,還可能出現頭暈。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厭食、消化不良、上腹部或肋骨隱痛不適、腹部冷痛腹瀉(腹痛可緩解)、四肢腹瀉或畏寒、精神萎靡、嗜睡乏力,有時還會出現低熱。但如果身體強壯,正氣充盈,脾胃強健,則以攻邪而不補虛為原則使用本方更為合適。
4.相對於老中醫的傳統藥方,通常是短期藥方,最好是3-5天。藥物簡單有效,隨病變方;對於病情穩定的患者,也可以開長期處方,因為長期應用必須考慮到體質和疾病的方方面面,藥味更多,藥性更平和,這樣才能保證長期用藥後不偏不倚,既有效又安全。甚至老中醫有時候開出這樣的藥方也不容易,時間不到1個月。妳想想,如果每1個月都要吃同樣的飯,連妳最喜歡的食物都可能受不了,更不用說壹種比大米更讓人無法接受、耐受性更差的藥物?服藥10天左右,病情可能發生變化,醫生根據情況選擇是否調整處方。如果病情壹個月沒有好轉,證明之前的處方對病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更需要調整處方。
以上分析基於病情和劑量的不確定性,並限於有限的個人水平,其中用詞肯定有失偏頗,僅供參考。
祝妳媽媽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