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生銹(1)現象:鋼筋表面出現黃色浮銹,嚴重變紅,時間長了變成深褐色,甚至有魚鱗剝落。
(2)原因分析:儲存不良,雨雪侵蝕,儲存期長,倉庫環境潮濕,通風不良。
(3)預防措施:
鋼材原材料應存放在倉庫或工棚內,地面應保持幹燥。鋼筋不應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場地周圍應采取排水措施,盡可能縮短堆放周期。
(4)處理方法:淺黃色和輕微浮銹不用處理。紅褐色銹斑可用手工鋼刷清除,盡量采用機械方法。對於腐蝕嚴重、銹皮脫落的,要研究是否降級使用。
2.混裝(1)現象:鋼筋品種、等級混裝,不同直徑的鋼筋堆在壹起,難以區分,影響使用。
(2)原因分析:原料倉庫管理不當,制度不嚴;如果直徑相近,有時可以通過目測來區分;技術證書沒有與實物鋼筋同時送到倉庫。
(3)處理方法:發現混放情況後,應立即檢查清理,重新堆放。如果打樁工作繁重,清理困難,在為人民準備材料時,鋼筋應標明註意事項。對已脫離群眾的混合鋼筋應立即追查,並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3.原材料的彎曲
(1)現象:鋼筋運到現場後發現有嚴重的鋸齒形。
(2)原因分析:運輸時裝車沒註意;運輸車輛短,帶鋼過度彎曲;用吊車卸貨時不小心鉤住或堆積;超重堆疊。
(3)預防措施:采用專用汽車拖運,吊車盡可能卸載較長的鋼筋。
(4)處理方法:用調直臺將彎管調直。對於彎曲處圓弧半徑較小的硬彎,矯直後檢查是否有局部細微裂紋。局部不平直或有裂紋的不得用作受力鋼筋。
4.成型後出現彎曲裂紋
(1)現象:鋼筋成型後彎頭外側出現橫向裂縫。
(2)防治方法:取樣復查冷彎性能,分析化學成分,檢查磷含量是否超過規定值。
厚度前檢查裂紋是否由彎曲或碰撞引起。如果有這樣的痕跡,就是局部損傷,不需要重新檢驗原材料的性能。
5、鋼材原材料不合格。
(1)現象:鋼筋原材料取樣檢驗時,不符合技術標準要求。
(2)原因分析:鋼筋出廠檢驗不合格,導致整批材料不合格或不均勻。
(3)預防措施:進場原材料必須送檢。
(4)處理方法:另取雙樣進行二次檢驗。如果仍不合格,該批鋼筋不允許使用。
(2)鋼筋加工
1,切割尺寸不允許。
(1)現象:切割尺寸不準確或切割的鋼筋末端不平整。
(2)原因分析:定位尺寸不準確,或葉片間隙過大。
(3)預防措施:嚴格控制其尺寸,調整固定刀片與沖孔刀片的水平間隙。
(4)處理方法:根據鋼筋的位置和剪切誤差,確定是否可以使用或返工。
2、箍筋不規則正方形
(1)現象:矩形箍筋成型後,邊角不90°或兩條對角線長度不等。
(2)原因分析:箍筋邊長與圖紙要求誤差過大,彎曲角度沒有嚴格控制,壹次彎曲時幾根箍筋沒有壹壹對齊。
(3)註意事項:註意操作,使成型尺寸準確。多根箍筋壹次彎曲時,應在彎曲處逐壹對齊。
(4)處理方法:當箍筋形狀誤差超過質量標準允許值時,可對1級鋼筋的彎折點重新調直,然後進行彎折調整,其他種類的鋼筋不得再次彎折。
3、成型鋼筋變形
(1)現象:鋼筋成型時形狀準確,但堆放時扭曲變形,有角度偏差。
(2)原因分析:成型後落地過猛,或因地面不平或與其他鋼筋碰撞;堆疊在壹個高壓彎裏,頻繁搬運。
(3)註意事項:搬運和堆放時輕拿輕放,平放;盡可能根據施工需要運至現場,用後堆放,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3)鋼筋安裝
1,不允許骨架尺寸。
(1)現象:樓板外綁紮的鋼筋骨架,放在裏面放不進去,或者模板被劃傷。
(2)原因分析:如果成型工藝能保證尺寸合格,應從安裝質量上找原因。影響安裝質量的因素有兩個,很多鋼筋沒有對齊;綁紮時,某根鋼筋偏離規定位置。
(3)預防措施:綁紮時將多根鋼筋的端頭對齊,防止鋼筋綁紮歪斜或骨架扭曲。
(4)處理方法:將個別導致骨架尺寸不準確的鋼筋松動,重新安裝並綁紮。千萬不要用錘子敲,以免骨骼其他部位變形或松動。
2、保護層不允許平整
(1)現象:澆築混凝土前,發現平板保護層厚度不符合規範要求。
(2)原因分析:保護層砂漿墊塊厚度不準確,或墊塊少。
(3)預防措施:檢查砂漿墊塊厚度是否準確,根據平板面積適當多墊。
(4)處理方法:混凝土澆搗前發現保護層,禁止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補救。
3.柱外伸鋼筋錯位
(1)現象:下柱外伸鋼筋從柱頂掉出,位置偏離設計要求太多,與上柱鋼筋不重合。
(2)原因分析:鋼筋安裝後雖經自檢合格,但由於固定鋼筋的措施不可靠而發生變化,或在澆築混凝土時被振動器或其他操作機械磕碰傾斜,出現滑移會及時糾正。
(3)預防措施:在懸挑部分加臨時箍筋,按圖案位置安裝,然後用模板固定,澆築混凝土前重復。如有位移,應在澆築混凝土前糾正。註意澆搗操作,盡量不要碰撞鋼筋,澆搗過程中隨時由專人及時檢查糾正。
(4)處理方法:當無法接近搭接接頭時,上部柱鋼筋仍應保持在設計位置,采用墊焊連接。
4.同壹部分有太多接頭
(1)現象:鋼筋骨架綁紮或安裝時,發現同壹截面的鋼筋接頭過多,其截面積占鋼筋總截面積的百分比超過規範規定值。
(2)原因分析:鋼筋攪拌時沒有認真考慮原材料的長度。忽略某些構件不允許使用綁紮接頭的規定。忽略配置在構件同壹截面的接頭,其間距不應小於搭接長度。對於接觸式對接焊接接頭,應視為30d區域內的同壹截面,但不應小於500 mm
,其中d為鋼筋直徑。分不清鋼筋是在受拉區還是受壓區。
(3)預防措施:配料時按料單中鋼筋的數量,然後畫幾個分號,標明哪個分號對應哪個分號。對於同壹個搭配不同的安裝方式(同壹個搭配,每個分號都是壹個壹個安裝的),要加上文字說明。切記軸向受拉和小偏心受拉鋼筋部位的鋼筋接頭應焊接,不允許綁紮接頭。找出規範中規定的同壹節的含義。如果連接或受壓區不明確,接頭位置應以受壓區的規定為準。如果安裝了加強件,
安裝人員和配料人員對拉伸或壓縮(取料時有幾個分號)的理解不同,要討論解決。
(4)處理方法:鋼筋骨架未綁紮時,發現接頭數量不符合規範要求,應立即通知配料人員重新考慮設置方案。如果在綁紮或安裝後發現鋼筋骨架,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壹般情況下,應拆除骨架或拔出有問題的鋼筋進行返工。若返工影響工時或工期過長,可通過加焊助條解決(或個別情況研究後可采用綁紮助條),或綁紮搭接改為電弧焊。
5、曝光
(1)現象:結構或構件拆除時,鋼筋暴露在混凝土表面。
(2)原因分析:保護層砂漿墊塊太薄或脫落。由於鋼筋成型尺寸不準確或鋼筋骨架綁紮不當,導致骨架輪廓尺寸過大,與模板發生局部碰撞。振搗混凝土時,振動器敲擊鋼筋。
鋼筋移位或帶扣松動。
(3)預防措施:砂漿墊塊應墊好並可靠。鋼筋豎立綁在鋼筋骨架外側時,要用鐵絲將鋼筋骨架拉到模板上,使保護層厚度準確,墊塊要壓緊。嚴格檢查鋼筋的成型尺寸,在模板外綁紮鋼筋骨架,控制其外形尺寸,不得超過允許值。
(4)處理方法:小範圍輕微露筋可用砂漿封堵。如果外露鋼筋附近的混凝土中有凹坑,應在周圍敲打或鑿除,直到看不見孔洞,然後用砂漿找平。為保證修補砂漿或砂漿與厚混凝土結合的可靠性,應將原混凝土表面用水沖洗幹凈,用鐵刷塗刷,使表面無粉層、砂漿或殘渣,並在表面保護濕潤的條件下進行修補。經過技術鑒定,應采取措施對重要受力部位的外露鋼筋進行補救。
6、鋼筋遺漏
(1)現象:檢查綁紮好的鋼筋骨架時,發現少了某根鋼筋。
(2)原因分析:施工管理不當,事先沒有熟悉圖紙,沒有研究各種鋼筋的安裝順序。
(3)預防措施:綁紮鋼筋骨架前要熟悉圖樣,根據鋼筋料單核對配料單和料卡,檢查鋼筋規格是否齊全準確,形狀和數量是否與圖樣相符。在熟悉圖紙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每根鋼筋綁紮的安裝順序和步驟。鋼筋骨架全部綁紮完畢後,清理現場,檢查有無遺漏。
(4)處理方法:應將缺失的鋼筋全部補齊。簡單的骨架結構可以在熟悉的鋼筋放入骨架後繼續綁紮,復雜的骨架部分只有在鋼筋取出後才能補充。對於已澆築混凝土的結構或構件,應通過結構性能分析確定處理方法。
7.松開綁定節點。
(1)現象:移動鋼筋骨架時,綁紮接頭松動或澆築混凝土時綁紮扣松動。
(2)原因分析:綁紮線太硬或粗細不合適,綁紮形式不正確。
(3)預防措施:壹般采用20號~ 22號操作綁紮鐵絲,直徑在12mm以下的鋼筋宜用22號鐵絲綁紮,直徑在12~15mm的鋼筋宜用20號鐵絲綁紮,梁、柱等直徑較大的鋼筋可用兩根22號鐵絲綁紮。綁紮時,要盡量采用不易松動的緊固形式,例如綁紮扁鋼網時
(4)治理方法:反彈節點的松扣。8、柱鋼筋彎鉤方向不對。
(1)現象:柱鋼筋骨架綁好後,安裝時發現吊鉤超出模板範圍。
(2)原因分析:捆綁疏忽,掛鉤方向向外。
(3)註意事項:綁紮時,將右柱縱筋向柱中心彎鉤。
(4)處理方法:剔除彎鉤方向錯誤的鋼筋,調整方向,重新綁紮。在移除鋼筋之前,切勿扭曲鋼筋。這樣不僅會使開口松動,還會導致整個骨架變形。
9、基礎鋼筋倒刺
(1)現象:基礎底部綁紮鋼筋網時,鋼筋彎鉤平放。
(2)原因分析:操作疏忽,綁紮時未提鉤。
(3)預防措施:要認識到,架設吊鉤可以增強錨固能力,而且地基很厚,所以架設吊鉤不會產生露筋現象。所以,捆綁的時候記得把鉤子弄上去。
(4)處理方法:用吊鉤將鋼筋提平,松開後重新綁紮。
10,板鋼筋主次筋位置顛倒。
(1)現象:扁鋼筋施工時,板的主筋和輔筋顛倒。
(2)原因分析:操作人員忽略了將主、副筋放入模板中,沒有區分頂部和底部。
(3)預防措施:綁紮現澆板鋼筋時,應對相關操作人員進行專門交底,板底短跨鋼筋應放在下排。
板面上的短跨方向筋放在上排。
(4)預防措施:鋼筋網的主筋和輔筋位置顛倒,應及時重新綁紮返工。如果已經澆築混凝土,成型後發現承載力必須由設計單位進行復核,再決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