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想鼓勵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所以給孩子定了壹個規矩。如果他能堅持每天洗襪子、疊被子、整理房間,周六小林會帶他去西餐廳吃披薩。
但是有壹個星期壹,小林發現孩子沒有整理床鋪,也沒有把房間裏的東西放回原處,然後就直接去學校了。下午回家,孩子也沒洗襪子,好像不想繼續做家務了。
當小林問孩子為什麽沒有做好這些事情時,孩子回答她很不開心,因為上周六小林沒有帶他去吃披薩。原來,上周六小林因為公司的安排,加班了壹整天,忘了帶孩子去吃披薩。
但是,小林很生氣,因為沒有獎勵,孩子不做家務。他們獎勵這個孩子,鼓勵他成為壹個更獨立的人。沒想到孩子做家務只是為了獎勵。
其實小林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她違背了“扇貝效應”。壹個小小的錯誤導致了孩子把父母的要求當成了獲得獎勵的壹種方式,所以當獎勵取消的時候,孩子也會停止之前養成的好習慣。
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首先要明白什麽是“扇貝效應”。
1.什麽是“扇貝效應”?這個心理學原理來自於壹位美國心理學家的實驗。通過觀察老鼠的反應,他知道如果他每20秒加強老鼠壹次,它的反應會先停止,雖然反應速度會加快。速度達到峰值後,會繼續加強,形成新的峰值,使小白鼠的反應變成坐標圖,看起來像炮彈的形狀。不過,這個實驗也發現,如果研究人員停止強化,老鼠的反應速度會直線下降。
如果老鼠在固定時間內得不到強化,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這反應不就跟小林的孩子壹樣嗎?小林忘記給孩子獎勵的時候,孩子也忘記了自己做家務的好習慣。
如果父母繼續通過強化和獎勵來利用扇貝效應,實際上可以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但利用這種效應也有弊端,即壹旦停止強化,孩子就會失去努力。而如果父母總是用獎勵來誘惑孩子努力,那麽孩子永遠不會知道,努力的原因不是為了獎勵,而是為了未來。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只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挫折,難度會越來越大。這是否意味著父母給予的強化也要改變?
就像小林的孩子,也許現在用披薩作為獎勵可以讓他努力,但過幾年,他想要的可能是出國旅行或者遊戲機,這會增加父母的負擔。
因此,錯誤使用扇貝效應是不可取的。壹味追求速度,不斷催促孩子,只會讓孩子反感。為了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努力,家長要學會采用循序漸進的強化模式。
第二,不斷催促孩子只會招致反感。父母壹步步讓孩子變強,不壹定是物質獎勵。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進行獎勵。
比如壹個三歲的寶寶,不需要漂亮的衣服,也不需要好玩的電子遊戲,但是如果身邊的人給他口頭上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會很開心。五歲的孩子喜歡聽到朋友的評價,得到朋友的認可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所以家長要循序漸進的加強孩子,也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鼓勵孩子的作用。
如果家長給予過度強化,那麽我們也要警惕孩子的“得寸進尺”行為。
例如,在壹次獎勵中,父母帶他們的孩子去迪士尼,下壹次他們獎勵他們的孩子在家附近的遊樂園玩,孩子們可能會失去興趣。
扇貝效應雖然看起來有點危險,但如果運用不當,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努力的動力,誤解努力的原因。但如果家長能利用好扇貝效應,也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家長如何利用“扇貝效應”逐漸培養孩子的習慣?孩子們只在學習新事物時使用“扇貝效應”。
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快速學習新東西是非常有效的。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孩子有動力去做壹件事,他的適應能力也會迅速提高。這時候家長可以在壹個連續的、固定的時間內給予強化。
當孩子習慣了新事物後,家長可以加大強化的時間間隔,直到最終取消強化,讓孩子從內在動機中找到努力的理由,而不是永遠依賴外在動機。
打破固定鋼筋的時間到了
其實這是為了讓孩子不以獎勵為目的去努力。家長可以在固定時間給孩子強化後告訴他,然後固定時間不給獎勵。爸爸媽媽會繼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能好好保管,他會得到回報的。
這種不固定的獎勵能使孩子們在得到獎勵時加倍高興,而且他們不把獎勵當成壹種習慣,更不用說在得不到獎勵時就罷工。
也許有家長想問,既然給孩子獎勵可能會讓他把它當成壹種習慣,當成努力的目的,為什麽不給他獎勵呢?
其實,“扇貝效應”背後的“正面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在得到家人的鼓勵後會變得更加自信大方。
因此,家長要合理利用“扇貝效應”,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充分發揮必要的鼓勵作用。同時也要學會循序漸進的強化,了解孩子最想要的是什麽,這樣鼓勵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當孩子的習慣已經培養好了,家長應該減少鼓勵,或者把定期的鼓勵變成不定期的鼓勵,這樣可以把外部動機變成內部動機,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