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是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的傳統食品。每年“三月三”歌圩、清明節、四月八日等節日,家家戶戶都要煮五色糯米飯吃,以驅趕歌圩或祭祖祭神。精選優質糯米,淘洗幹凈,再用紅藍草、黃米花、楓葉、紫藤提取的有色汁液染色,再放入蒸籠蒸熟,制成紅、藍、黃、紫四色,五彩繽紛,芳香四溢,有益人體健康。杜甫曾經為它寫過壹句很美的話,“無精米,使我色好”。
可以說,五色糯米不僅是壯族和苗族的美食,也是壹種儀式、壹種象征、壹種習俗。已經成為壯、苗等少數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那麽,五色糯米最初是從哪裏來的呢?
據說五色糯米是壯族鄉的習俗。農歷四月初八,大人們忙著煮糯米飯。據老人說,壯鄉靠水牛耙田種地。農歷四月到九月,是水牛最難熬的時候。為了感謝水牛的貢獻,人們在四月初八煮五色糯米飯,用梧桐葉包起來給牛吃。這代代相傳,成為壹種習俗。後來,在三月的第三天,“宋節”,“清明節”或喜慶的日子裏,壯族家庭都喜歡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但這種說法似乎太過牽強,因為五色糯米既不是牛的最愛,也不是感謝它們的最好食物。況且是用來謝牛的,牛又不是壯族的祖先。為什麽要用五色糯米祭祖?
另壹個是在海南苗族地區廣為流傳的神農公傳說。這個故事的主旨是:
早在潘煌出生之前,苗族就有壹個祖先叫神農公。他是個孤兒。那時候沒有糧食,人們只能吃樹葉和樹根。為了尋找糧食,造福人類,神農公歷盡艱辛,嘗遍了各種野果,終於在農歷三月初三找到了幾十粒野糧。他把這些種子種在地上。當谷粒發芽時,他松土拔草,秧苗開花抽穗。他日夜守護驅趕鳥獸,終於在黃燦燦收獲了谷穗。他壹粒也沒吃,把所有的糧食都給了苗族人,教他們種地。後來黎族和漢族也學會了種地。神農公死後,為了紀念神農公的功德,苗族人每當插秧、收糧的時候,都會煮壹頓米飯供神農公的祖先公祭祀。農歷三月初三是神農找糧種的吉日。這壹天,苗族男女老少歡慶三月三,抓魚殺雞買肉買酒,做紅、黃、黑、綠、白糯米飯,穿上節日盛裝,穿上金銀,載歌載舞紀念神農。
不過我覺得這個傳說可能流傳的比較晚,因為最早記載盤古的是唐代的《酉陽雜記》,上面的故事也有金銀首飾和民族分化(漢、李)的記載。所以這個傳說提供的五色糯米最早出現在唐朝。但是五色糯米出現的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長得多。
種種跡象表明,五色糯米的出現與龍母文化密切相關。許多民族和文物專家認為,“龍母文化的發源地最初發源於大明山壹帶”。在大明山周邊的武鳴、上林等地,上林縣唐紅鄉石門村的龍母文化最為引人註目。早在1972年,石矛、石斧、杵等石器。在竹刀海發現了銅刀和鐵鏟等青銅器。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出現在石門。此外,唐紅出土的壹個銅鼓比壯族大首領魏覺墓中的銅鼓還要大。裴淵,阿津人,在《廣州紀》中說:“廖立(古壯族人的名字)鑄銅為鼓,鼓只高而貴。”從上林縣文物所現存的銅鼓技術來看,這些銅鼓很少出現在東漢時期,說明石門的經濟文化發展早在東漢甚至先秦時期就已經非常發達,為龍母文化奠定了深遠的歷史基礎。
此外,專家發現,龍母墓所在的石門“八仙”的石階,從山腳到龍母墓所在的山洞“幹仙”,都是修得整整齊齊,卻沒有鐵鑿的痕跡。從山腳到山洞的距離大約是300米。這種工程在古代不算少,但是為什麽沒有鐵雕的痕跡呢?這說明這條石板路是在鐵器出現之前修建的,應該是在青銅器出現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代。此外,2005年6月5438+10月31日至6月5438+065438+10月3日,以莊在線總顧問謝壽秋為首的專家組在上林縣鄉石門村發現了另壹個村。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專家認為石門的龍母文化是最原始的!
費了這麽大勁解釋五色糯米起源於下面這個傳說,壹個大概是從新石器時代就在上林人嘴裏和心裏世代相傳的傳說:
石門村前有壹個深不可測的深潭,當地人稱之為竹刀海。傳說有壹個貧窮的寡婦,沒有孩子,很孤獨。壹天早上,她去竹刀海邊打水。當她打水時,壹條小蛇遊進了她的水桶。在打水之前,她趕緊把水倒回池子裏。沒想到小蛇壹次又壹次遊到她的水桶裏,她只好把它挑回家養在水缸裏。
在她孤獨抑郁的時候,小蛇很善解人意,總是圍著她的腳走,像兒子壹樣親熱。有壹次,她在切豬肉菜,小蛇在旁邊玩,壹邊用尾巴幫她掃回散落的豬肉菜。寡婦不小心切掉了小蛇的尾巴。從此,她讓小西做專挖(“專”是未婚男,“挖”是沒尾巴)當兒子愛他。
日子壹天天過去,“泰迪格”長大了,變得像柱子壹樣粗。他先去了村前的池塘,然後住在石南海裏。他看到自己的“母親”過得太辛苦,就從石南海回來支援“母親”。
後來寡婦死了,泰迪格飛到了北方。壹個小時後,他扒回壹口紅棺材,照顧他的“母親”。突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雷聲隆隆。特迪格順風把棺材送到石門村後面壹座高山上的山洞裏,掛在山洞上方的懸崖上。因為寡婦下葬的日子是農歷三月初三,每年的三月初三,石門都會有壹陣風吹回來。據傳說,這次“特別挖掘”回來是為了給他母親掃墓。後來,人們把埋著“抱挖”和“母親”的山叫做“八仙”,把山洞叫做“敢神仙”。人們還自發修建了壹條從山腳到山洞的石階路,並在山洞裏為“特堆”和他的“母親”設壇。每逢初壹、十五,他們都來朝拜,求雨祈福,要什麽就給什麽。由於泰迪格爾在世時愛吃母親煮的糯米飯,為了紀念泰迪格爾,當地人都按照泰迪格爾身上的圖案制作“五色飯”。
當然,這個傳說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潤色和變化,但經過專家的實地考察,起源於神壇、八仙、乾縣、龍母故居的石門龍母文化舊址,與不同版本傳說中的祭壇位置壹致,給石門龍母文化烙上了真實的印記,為這壹地區的龍母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地理基礎。而且在不同版本的龍母文化傳說中,只有石門的龍母死於三月初二,葬於三月初三,“特迪格”每年三月初三回來掃墓。這就解釋了五色糯米祭祖與“三月三”的關系。
總之,石門的歷史人文地理基礎不僅源於古老而豐富的龍母文化,還伴隨著美味的五色糯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