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煮粥的技巧是什麽?

煮粥的技巧是什麽?

普通話書面語“煮粥”,吳方言曰燒粥或“篤粥”,廣東人稱煲粥,河北人稱“熬粥”,東北的許多地方則稱餷粥。

有些人煮粥時怕粘鍋底糊鍋,就不停地用勺子或鏟子攪拌,搞得很吃力。

其實,用米煮粥是不要攪拌的。放好了米、水,大火燒開,換小火慢慢熬就行了。

千萬不要在燒開後攪拌,燒開了再攪拌就會糊鍋。不攪拌換小火慢慢熬壹般是不會糊鍋的。

現在用電飯鍋和電壓力鍋都很方便,特別是電壓力鍋,最為方便,放好米、水,定好時,壹開電門即可,完全不用管它。

為什麽煮粥不攪拌不容易糊鍋,攪拌了就容易糊鍋呢?

我們需要先看看為什麽會糊鍋。我們在鍋裏煮東西,鍋底的水受熱,帶動水中的食料上升,而較涼的水則下降,水體在鍋中有大致如下的循環。

所謂糊鍋,就是壹部分食料總沈在鍋底,不參加上面這樣的循環,隨著鍋底溫度的不斷上升,食料受熱過度而變質粘在鍋底甚至炭化。

如果水很多,食料很少,水壹般能夠帶動食料作循環,那麽就不會有糊鍋的情況。在煮粥剛開始燒開的時候,情況大致就是如此。

在熱源較小,也就是用小火的情況下,當然可能不會進行如圖那樣大的循環,但是,會有小的循環,食料只會在小範圍內振動,這樣也不容易糊鍋。

壹般情況下,煮粥的食料是各種米。各種米類,無論是大米、小米、玉米碴子還是其他米,主要成分都是澱粉。而澱粉分子都緊緊地“抱”在壹起,形成澱粉顆粒。這些澱粉顆粒就在這些植物種子胚乳的澱粉細胞內。

在煮粥的過程中,水逐漸進入到澱粉細胞中,滲入澱粉顆粒,使得澱粉分子之間的結合逐漸松弛,也就是使澱粉顆粒發生溶脹,最後使澱粉細胞破裂,澱粉分子逐步進入水中,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狀體,這就是粥。

通常情況下,我們煮粥,水溫的上升是很快的,而水進入胚乳使得澱粉顆粒溶脹的過程則要慢得多。在水已經燒開的時候,水進入澱粉細胞還只有很少壹點。

這時候,我們換小火,讓溫度較高的水,逐步進入澱粉細胞。這個過程,當然是自外而內,逐步進入的,米粒也是逐步膨大,澱粉顆粒逐步松弛,溶脹,澱粉細胞被漲破,使得部分澱粉分子進入水中,與大量的水結合,形成有粘性的粥。

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米粒還是完整的,澱粉分子溢出米粒較少,整個鍋內的“粥”的粘性較小,這些米粒還是能夠進行循環,直到許多澱粉分子溢出,形成粘粥。這時候,粥也就煮好了。這是我們在煮開鍋後換小火,不加攪拌的情況。

如果我們在煮開鍋後不久就開始攪拌,情況就不同了。由於水進入米粒是由外而內逐步進入的,外面的澱粉顆粒可能已經完全松弛,而內部的米粒還是很硬的。這時候,如果開始攪拌,由於攪拌力的作用,我們就會破壞部分米粒外部的澱粉細胞,使得米粒外部的部分澱粉分子率先離開米粒,進入水體。

沈入水底的這些澱粉分子在鍋底迅速與水結合成粘性大的糊狀物,這樣使得水底的粘度增加,自然循環就難以進行,如果不再攪拌,就會有更多的澱粉分子沈入水底,時間壹長,就有可能糊鍋了。而這時候,米粒的中心還是硬的,粥還沒有煮好,還必須不停地加熱,為了不使糊鍋,只有繼續不斷的攪拌。這樣的煮粥,人就很辛苦了,而且,粥也有可能煮不好。

所以,只要能夠控制加熱的程度,在燒開鍋以後,換小火,不去人為幹涉,攪拌,煮粥是可以自己完成的。我們用壓力鍋煮粥就是這個道理,不需要也不可能攪拌的。如果用電飯煲或者普通的鍋在煤氣爐或其他爐具上煮粥,不去攪拌,也是如此。

如果因為沒有經驗,心裏不放心。生怕粘底糊鍋,而在燒開後攪拌,就是“手欠”,那就麻煩了,反而容易粘底糊鍋。

當然,我們上面所說的是用米煮粥。如果是用面做粥那就是另外壹件事情了。

當把米磨成面粉時,很細的面使得水很容易與澱粉接觸,澱粉分子很容易與溫度較高的水結合形成粘稠的粥體。鍋內粥體的粘度太大,難以流動,它就不可能進行上面所說的自然循環,如不攪拌,將很快糊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