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東
時序歌謠有:壹月芥藍,二月蕎麥,三月蛤蟆(青蛙)沿街跳,四月洗大佛,五月包粽子抱龍舟...講述了端午節悼念屈原的故事。在美國,金牌有多少龍就有多少,可謂是真正的“獵鬼龍船”,但說到粽子,在這裏我可不敢恭維妳。離開家鄉後,我總是懷念龍都沙溪的蘆葦蕩。
三藩市泰山人多,泰山粽子自然受歡迎。很小,用竹葉包裹,外表幹凈不油膩。參加婚宴的時候,可以在口袋裏藏兩個,別人不容易註意到。與泰山粽子相反的是,肇慶的蒸粽子個頭大,用荷葉包裹。
好糯米是包粽子的關鍵。大米是大米中的極品,是包粽子的首選。半米,又名珍珠米,產量極低。它過去只生長在廣東北部的興寧山區。曾被列為貢品,據說收皇糧時能壹石三鳥。廣府古語“妳多吃米”指的就是這種米。
在其他地方,竹葉,荷葉或羅望子葉被用來包餃子。竹葉耐熱但無味,荷葉香但不耐火。羅望子葉,葉子很小,在長江流域被用來包餃子。只為飲菖蒲雄黃酒慶五月節,以使其不祥。蘆葦葉也是包粽子的好材料。刺去掉後,蘆葦葉泡在熱水裏曬幹,就像壹條帶子,柔軟得任人擺布。先將葉子的第壹端彎成壹個有角的底兜,用牙簽插入發簪中,然後壹圈壹圈地繞在葉子的邊緣,形成壹個竹筒狀的空殼,裏面放入糯米餡,加蓋。比用幾片竹葉更省力,糯米的軟硬也比荷葉更容易控制,而且最迷人的是莖煨後的獨特香味。而這種香味,只有和用來調味的鹹水草壹起放在沸湯裏煮,才能顯示出來。請不要小看這種鹹水植物。沒有用鹹水草包裹的蘆葦粽子不是正宗的龍都蘆葦粽子。用棉繩或帶子捆綁會突然讓味道變得不壹樣,就像香港的絲襪和奶茶壹定要用沒洗過的絲襪碰撞過濾,而且有自己巧妙獨特的操作秘方。
蘆葦粽子的餡料不招搖不誇張,而是鹹豬腩和鹹蛋黃這兩個藏在糯米中間的普通東西,這才是精髓。
其他地方的粽子都是用明火蒸或煮,龍都蘆葦粽子是用谷殼煨的,也就是老谷殼。放壺、甕、罐等。在竈洞裏,放上包好的蘆葦粽子,裝滿水,用火點燃竈洞裏的老糠。燉五六個小時,註意加粽子水和老糖。雖然工序繁瑣,但必須文火慢燉,所以龍都有句話:“明火粥,暗火餃子”,就是這個道理。這和明火蒸鍋有什麽區別?這個可以先用磨邊爐來回答:如果用電飯煲來磨邊爐會怎麽樣?暗火煨的過程,就是蘆葦葉、鹹水草、鹹豬肉、鹹蛋黃充分展現,糯米充分吸收的過程。這叫內外功,面對應。帶有蘆葦葉的鹹水草的香味彌漫在糯米中,蛋黃豬肉的精華向外擴散,被糯米吸收。剖開壹個這樣釀出來的蘆葦餃子,真的很香,很有亮度;像太陽壹樣鮮艷的是蛋黃,晶瑩剔透的是糯米,迷人的是豬肉。這是獨壹無二的龍都鹵豆粽子,甜、香、軟、不膩。有些人壹看到蛋黃和肥豬肉就害怕。其實吃壹兩個龍都鹵豆粽子也不能丟了性命。如果不親自品嘗正宗的龍都蘆笙水餃,那壹定是人生遺憾之壹。
特別要提的壹點是,說到喜慶的節日,三月端午不包龍都粽,和屈原也沒什麽關系。7月14日是玉蘭節。七月壹過,龍都家家戶戶都包著蘆葦團子燒衣服拜鬼。也許現代社會強調供給和需求。因為名氣大,很多來中山旅遊的遊客都會開車去沙溪買三兩正宗的蘆笙水餃自用或者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市場餐館應該全年都有。(來源/中山僑報)
粽子的靈魂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雖然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大多傾向於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本草綱目·田邊四》雲:郊書,“風俗作粽子。古人煮糯米用蘆葦葉包裹,有尖角,如棕櫚葉之狀,故稱粽子,稱角粟。在近代,糯米經常被使用。今天,5月5日,人們認為他們會節省東西,互相餵食。或者作為對屈原的祭品,投河餵龍。”
農村的情況很多。至今,餃子的形式和形狀以及餡料的內容都有差異。
2006年6月1日,中國首屆粽子博覽會舉行,100多種粽子在國內外展示,如肇慶蒸粽、中山鹿昆粽子、臺灣省燒臘粽子、檳城年芽粽子、日本粽子、泰國粽子、新加坡粽子等。
但這種品種的粽子,如果從餡料和口感上看,無非就是或鹹或甜或溺的粽子;從包裝材料看,有冬葉、竹葉、蘆葦葉、荷葉、芭蕉葉等。這幾年,和月餅壹樣,餃子裏什麽都有,甚至還有魚翅、鮑魚、法式鵝肝。據《廣州日報》5月22日報道,今年廣州的粽子價格不菲。壹個魚翅湯圓可以賣到88元,壹盒包裝精美的湯圓也要200多元。商家爭奇鬥艷,買家火上澆油。但我以為不管什麽高級餡料,粽子就是粽子。粽子和用什麽餡料關系不大,但不能沒有包裹粽子的靈魂——粽子葉的獨特風味。肇慶蒸餃和中山蘆葦粽子以冬葉和蘆葦粽子聞名。樹葉的香味凸顯了粽子的味道!路透粽子——顧名思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用路透粽子包裹的。記得小時候,五月端午節前,媽媽忙著包粽子。首先,她買了蘆葦的葉子,這是壹種叫做蘆葦的草植物,生長在山上。選擇像長劍壹樣壹米多長的葉子,葉子的邊緣和脊上長著像貓爪壹樣的蘆葦(刺),所以必須先去掉葉子的蘆葦。母親壹般用竹畚箕或炸欄處理,然後拿去曬軟、洗凈、打成粽子殼備用;糯米洗凈後用鹽和油均勻撈出,餡料看年份。好的年份經常放五花肉、鹹鴨蛋黃,更多的只是豬肉、紅豆、花生拌入米飯,甚至是沒有配料的“白團子”。但無論如何,我媽都沒有忘記給我們的孩子包壹些精致的粽子,用蘆葦編織“蘆花雞”。這是我們童年的最愛之壹。把包好的粽子放進糖罐裏(像圓木桶壹樣平鋪),把糖罐放在磚爐上,往罐裏加水,直到把粽子蓋住(否則,露出水面的粽子會被捏扁),然後用硬木頭煨五六個小時。中山人包的蘆葦粽子有四五斤重,小的重好幾倍。在端午節的中午,我們通常吃粽子和中午粥(五色粥)作為午餐。豆類有五種,如黃豆、綠豆、紅豆、扁豆等。當我們煮粥的時候,我們吃粽子。這種粥壹般都是甜的。相傳端午節吃這種粥可以治疫解毒。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媯水粽子,我愛媯水粽子淡淡的草堿香味。龍水粽子是用竹葉或芭蕉葉包裹龍水和糯米做成的。過去,人們用沙子(肇慶蒸餃)或“步驚草”(荊條)燒灰自制水,但在中山的許多村莊,是用花生藤燒灰。在中山的建水粽子裏放壹塊蘇木,紅的像鹹蛋黃,真的很吸引人。據說還能消積解毒。這樣包出來的水餃,用今天流行的話說,應該是健康時尚的綠色食品。
現在的湯圓大多用現成的糯米(堿)水,沒有老味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我們失去了獨特的老味道,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也遇到了危機。2004年,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消息傳來,國人嘩然,我們的“財產”被別人霸占了!如果韓國申遺成功,那麽若幹年後我們還要去韓國過端午節。我們應該有多尷尬?妳為什麽尷尬?
幸運的是,許多中國人意識到了這壹危機。2004年,湖南開始了端午節。兩會期間,壹些NPC代表提交了壹份提案,將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列為中國的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