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陽節有爬山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在這個季節,爬山遠眺,可以達到放松身心、健身祛病的目的。吃重陽糕的習俗與爬山有關。高河餅諧音。作為壹種節日食品,它最初是為了慶祝秋糧豐收和品嘗新糧。之後民間就有了登高吃餅,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
重陽節,歷來有賞菊的習俗,所以自古以來就叫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花月,逢年過節開菊花會,全城的人都去開會賞菊。自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吟詩成為時尚。在漢族的古老習俗中,菊花象征著長壽。古代流行插吳茱萸的習俗,故又稱山茱萸節。山茱萸作為壹種藥物,可以釀酒強身祛病。王維的《在山上度假想山東的兄弟們》就是在這壹天寫的。
古人認為這是壹個值得慶祝的吉祥日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慶祝了。重陽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融合了各種民俗。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壹般有旅遊賞景、登高俯瞰、觀賞菊花、遍地插山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因為與“長久”諧音,而九又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且秋天也是壹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節影響深遠。人們對這個節日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許多祝賀重陽節和詠菊花的優秀詩篇。
在民間觀念中,重陽節因與“九九”諧音,含有長壽、健康、長壽之意。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壹些地方將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2009年),重陽節落在65438+公歷10月26日。欣賞美麗的菊花
菊花也叫黃花,屬於菊科,品種很多。中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以來栽培菊花就很普遍。菊花是長壽之花,被學者譽為賞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喜愛和贊美它,所以經常舉辦大型的菊花展。菊展自然是在重陽舉辦,因為菊花和重陽的關系太深了;所以重陽也叫菊花節,菊花也叫九華。賞菊已經成為重陽節習俗的壹個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人人賞菊,有數種。其黃色和白色的雌蕊稱為“萬寧菊”,粉紅色的稱為“桃花菊”,白色的稱為“木香菊”,黃色的圓形的稱為“金陵菊”,純白色的稱為“西戎菊”。到處都是。
明代《陶安夢》中記載:“兗州少神家風氣襲宮。賞菊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竈、其盤、其盒、其盆角、其觀者、其杯盤、其壺、其杯、其褥、其酒;它的面食,它的衣服圖案,所有菊花人晚上點蠟燭,蒸幹,顏色不止幾層。酒席散了,把葦簾拿掉露出來。”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錄》:“花九花者為菊。每逢重陽節,富貴之家,九花百盆,裝飾得前廊後輕的寬敞建築(前廊高後廊低,前廊低後廊高,比喻高低)。四面堆積者,謂之‘九花寶塔’。”在《賈青錄》中,我記載了蘇州賞菊的活動,說:“菊花初開,花老虎的農民曬幹了幾百盆(古代大腹小口的器皿),擡進城來。人買瓶洗為酬,或五七器壹套,熟絲放於梗中,果然能壓制背部。或者在廣亭樓給玩家堆幾百盆,縐紙就是壹座山,不,菊花山。而且茶館特別紅火。”其他書籍中也有賞菊的記載,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時至今日,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仍組織大型菊花展,菊花被紮成各種動植物、人物等造型,非常漂亮。
攀登高峰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壹是爬山。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
爬山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誌》中就有記載,人們在九月九日遊覽漢都。東晉時有壹個著名的“帽子從龍山上掉下來”的故事。據《晉書·孟家傳》記載,九月重陽節,晉代大司馬桓溫和參軍將軍孟佳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壹座山),孟佳看山景,不知道帽子被風吹走了。桓溫讓人寫作文嘲笑他,他也不示弱。他的作文答辯曾壹度成為佳話。
南朝人吳浚在《續齊·和合》中記載了壹個神奇的故事:汝南人與費長房壹起遊覽風景、旅遊。費長芳讓他讓家人在重陽節做絳囊,綁上山茱萸的胳膊,爬山,喝菊花酒,以避禍。桓景照辦了,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重陽節期間人們避邪避災的心理。
當然,人們爬山不僅僅是為了爬山,更是為了看山上的紅葉野花,喝酒吃肉來享受,這樣爬山和野炊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代孫思邈《千嶽金方令》中說:“重陽節,必觀酒興,登山勢,以饗宴,享秋誌。酒必取山茱萸菊花,必飲之。”記住隋朝的風俗和後世的差不多。南宋,夢梁璐五年出版:“日月飛梭,盼重陽。.....就是‘孟佳去龍山落帽,元明去東裏賞菊’的那壹天,就是這個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天》第壹片:“今我重於九,不耐菊花。試著找壹個高的地方,攜手拍壹張崔偉的照片。讓妳的眼睛照耀在萬仞蒼白的懸崖上,雲會保護黎明的霜,妳會知道我和妳壹起來。古寺倚竹,飛檐絕尖。”本文敘述了重陽賞菊登高的魅力。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爬得相當高,《燕京歲時》說:“京師叫重陽九月九。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提著鍋和菱角,出門就往高處爬。南有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北有薊馬、凈化場,遠西有八處。詩詞飲酒,燒烤蛋糕共享,求壹時之樂。”無論文人墨客,都喜歡爬山之後在山上野餐燒烤。有的有錢人帶著窗簾、燒烤、車馬、樂器,爬平臺、爬坡,搭窗簾、擺桌椅,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唱戲、聽歌、看舞蹈。比如清末的慈禧太後,每年都會在北海東邊的桃花山爬山、野餐、燒烤,並設置藍布圍欄,防止閑人偷窺。在玉淵潭釣魚臺等地,也有不少登山者。故宮禦花園裏也有爬山。
再比如廣州,那裏爬白雲山的遊客比重陽還多,喝酒寫詩,很熱鬧,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沒有小山,所以以上海南部的馮丹大廈和豫園的大假山為攀爬高雅收藏品的地方,也是非常熱鬧的。到了民國,我幹脆登上了壹座24層的國際飯店。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牛山、江西南昌王騰亭等。也是高海拔的度假勝地。尤其是王騰亭,因為唐代重陽節時王波在亭上題寫了《王騰亭序》而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鬥笠臺,紀念金代孟佳的鬥笠,也吸引了許多遊客。
因為重陽節是秋節,節後花草樹木開始枯萎,所以有重陽節踏青叫“刺青”的說法,與三月春遊叫“踏青”的說法相對應。清代潘榮弼在《景帝年間紀勝》中寫道:“(重陽)有治,終日飲於郊,名曰‘刺青’。”這也是壹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
壹種理論可能來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認為山神可以救人於災難。因此,人們應該在重陽節去山上玩,以避免災難。也許壹開始是為了祭祀山神以求好運,後來逐漸變成了壹種娛樂活動。(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9月9日,老陽的數字在當月和當天,這是不吉利的。於是就演變出了壹系列避兇求壽的活動,並不是魏文帝曹丕所說的“適壽”之數。這是《五雜碎》中的觀點,是明新陳代謝產生的。
到了重陽節,秋收已過,農事相對清閑。此時,山野的野果、藥材等正處於成熟季節,農民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植物原料進行副業生產。這種在山裏的聚會被農民稱為“小秋收”。爬山的習俗最初可能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重陽的那壹天,是後來的事了。那就意味著壹開始就把它當成壹個符號,宣傳它的功能,就像春天適合種樹壹樣,所以人們就搞了壹個植樹節。另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合登高望遠。
裴山茱萸贊菊花
重陽節有祭拜山茱萸的習俗,故又稱“山茱萸節”。山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象征。人們也喜歡在重陽節戴菊花。山茱萸的別稱是“辟邪翁”,菊花也被稱為“延壽客”。裴山茱萸
山茱萸是壹種可以入藥的水果,因為產於無棣(今江浙壹帶)的山茱萸品質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月膠或矮子。是壹種常綠小喬木,差不多能長到十幾尺高,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相間的花,壯如辣椒籽。秋天後成熟。果實嫩時黃色,熟時變紫,有溫中、止痛、理氣的功效。山茱萸葉還能治霍亂,根能殺蟲。《本草綱目》說它麻辣清香,性溫,能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戴山茱萸可以辟邪消災。
重陽節崇拜山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流行。人們以為在重陽節插山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壹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叫做山茱萸袋,有的插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除邪穢,以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其實,重陽山茱萸類似於端午節的雄黃、菖蒲,目的是驅蟲防蛀。因為重陽節過後是十月小春,天氣回暖了壹段時間;重陽前的壹段時間,秋雨潮濕,秋熱尚未消退,衣服容易發黴。這段時間是桂花盛開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之為“桂花蒸”,所以這個時候壹定要防蟲。山茱萸有壹點毒,可以殺蟲。制作山茱萸膠囊的習俗就是這樣來的。
但宋元以後,佩山茱萸的習俗逐漸稀少。其變化的原因大概是來自重陽節重心的轉移。在早期人們的時間生活中,重陽強調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不僅關註當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給予更多的期望,祈求長壽和延續。因此,“延壽客”(菊花)的地位終於超過了“避邪翁”(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