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法國300萬大軍主力把守馬奇諾防線!(法德邊境,基地防護強!德軍進攻繞過比利時(法比邊境沒有防線)!英國首相丘吉爾問法國領導人預備隊在哪裏?回答,沒有儲備!主力全部在東部法德邊境!丘吉爾啞口無言,近三百萬軍隊壹月向德軍投降!
戰場瞬息萬變,任何聰明的軍事專家都無法完全預測到對方的所有部署。有預備隊可以防萬壹,應對突發情況,勝利的把握更大!
美軍打上甘嶺只是根據情報。只是因為美軍壹開始低估了它,才慢慢增強了實力。誌願軍回來後,不斷增兵。沒有人能在近距離戰鬥中退縮。只有硬著頭皮,誌願軍在上甘嶺發射的炮彈是美軍想象不到的。正是因為上甘嶺吸引了美軍的火力,其他地方才沒有發生戰爭,並不是說其他地方不重要。
首先,希特勒的閃電戰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被小國包圍,沒有很大的防禦縱深,屈服於飛機和坦克的強大火力。遇到蘇聯這樣的大國就不行了。另壹方面,意大利嚴重拖延,德國在北非戰場投入大量兵力。兩拳難敵四手,蘇聯幅員遼闊。我們應該首先在東線堅守陣地。轉向戰略防禦,必要時撤出蘇聯。把主力投入西線,先幹掉英美聯軍。穩定占領區,為前線提供大量後勤支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海軍上,保證妳的石油通道安全。
在戰爭中保持壹支預備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希特勒能保留壹部分部隊作為預備隊,雖然最終無法避免戰敗,但肯定會取得更大的戰果,甚至可能將戰線推進到法國境內。雖然這不會改變戰爭的結果,但肯定會推遲失敗的時間!
也要看情況。比如雙方100人,甲方派50人留50人做預備隊,乙方派100人留預備隊。壹戰後,甲方全部死亡,乙方仍有100人。因為是二比壹,第二輪,甲方把最後50人全部派出去了,但乙方還有65438人。
李自成在山海關與吳三桂打了個紅眼,把所有部隊都壓了上去。到了關鍵時刻,清軍突然出來,打了清軍壹個措手不及。如果李自成保留壹支新鮮的軍隊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預備隊,結果將難以預料。
所以從戰術上看,後備力量是分散了,但從戰略上看,軍隊也需要長時間休整。這時候預備役部隊調上去,作戰部隊下來做預備役,順便休息壹下。
另外,關於妳說的兵力壹打多的問題,其實也不絕對,因為兵力部署占用空間。我們來抽象壹下,把戰區想象成壹條線,那麽100人就部署在10 * 10,1 * * 10人在戰線上。如果能按2*50部署,就部署了50人。
預備役,全稱,戰略預備隊,它的主要作用不是發揮支援作用。外軍和我們不壹樣。外國軍官受軍校概念的影響。軍隊傷亡30%以上屬於建制不全,定義為戰鬥力喪失。這個時候就需要預備役來代替傷亡慘重的部隊,所以這就是為什麽陸軍任何壹級都有三個編制的原因。比如壹個連壹個連的陣地戰,通常部署在壹線,壹個連作為預備隊。
中國完全不同。很多下級軍官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裝備落後,士兵沒文化,軍事素質差。他們根本用不好預備隊。基本上是預備隊壹字排開,有的幹脆把預備隊拆開,投入幾次戰鬥,加油。到最後別說預備隊,就連自己的警衛連都被派去填坑。其實是用了壹場戰爭。
林與蘇是兩種風格,是特定歷史的產物,是戰爭的必然結果。林是嫡系中的嫡系,精於算計,飛過瀘定橋,在平型關大獲全勝。後來四平撤退,三次南下,先南後北,再到錦州。軍校學員,相當於王牌部隊,首先要算好勝負,穩中求進。而蘇是江西紅十軍團的突圍人員,無後方,無補給。十年生死兩茫茫,高郵戰役、黃橋戰役無退路,七千到三萬。孟良崮戰役被迫無所作為。六個垂直電池是壹個天才的壹筆,這是壹個從戰爭中吸取教訓的深遠的願景。淮海戰役的發起者小淮海發動了大淮海,使解放戰爭提前到來。主席任命了朝鮮戰場上的第壹位候選人。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妳們兩個都是軍事領導人。
林彪看到了士兵的意誌和自己的戰鬥。粟裕有賭博的性質,都有僥幸取勝的性質。壹顆能讓百萬根骨頭幹枯。最好的是田雷和孫斌。將軍的價值在於戰鬥的魔力,出其不意的攻敵,出其不意的取勝。戰爭創造力。就是打得對方不知所措,打得對方疲於應付,掌握戰場主動權,讓敵人掌握被動。
保持必要的儲備是軍事常識,但也要防止走極端,成為軍事教條主義。比如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129師769團的陳錫聯突襲陽明堡。雖然壹舉擊毀日軍飛機24架,殲滅日軍100余人,戰果輝煌,有力支援了國民黨軍忻口戰役的正面戰場,但戰術仍值得商榷。當時忻口戰役正如火如荼,副師長許命令769團從戰場後方進攻陽明堡機場,支援正面戰場作戰。
陳錫聯上校命令三營作為突擊隊進攻機場,壹營封鎖援助,二營作為預備隊。而負責突擊任務的三營,也安排了壹個連停止援助,壹個連作為預備隊,營長趙崇德親率壹個連突擊。結果是壹個整團負責從後方攻擊機場(敵人及時返回機場的可能性不大),但出於慎重考慮,在團、營兩級儲備了大量的預備隊,僅壹個連就有100多人進行突擊,突擊力量嚴重不足。雖然經過艱苦的鬥爭,突擊任務完成了,但他自己的傷亡也很大,而營長趙崇德也壯烈犧牲了。趙出身於老紅軍。不死的話,55年後至少是開國少將甚至中將。
預備隊是新生力量。其他人都玩累了,壹股新的力量出現了。很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在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派出了自己的退伍老兵預備隊。準備給對手最後壹擊。也即將迎來戰鬥的勝利。但是惠靈頓很幸運。援軍在關鍵時刻趕到了。這時拿破侖已經用完了他所有的儲備。最後大家都知道,戰敗就是滑鐵盧。誰先用完儲備誰就輸了。
戰爭是最復雜的社會活動,雙方進行著最激烈的博弈。還涉及天文地理等不可預測的情況,瞬息萬變。如果我們不保持強大的儲備,壹旦出現緊急情況,它可能會徹底崩潰。長期的戰爭實踐,人們掌握了壹定的戰爭規律,沒有預備隊肯定打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