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三七雖好,請科學服用!這些13註意事項不可忽視。

三七雖好,請科學服用!這些13註意事項不可忽視。

如何科學服用三七?

作者杜金星高

編輯保健君

三七的藥用特性

三七是我國名貴的特色中藥材,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胃、心、小腸四經。具有止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等外傷疾病,以及咯血、鼻衄、嘔血、崩漏等出血病癥。

由於中醫認為其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傷新血”(即良好的止血和活血化瘀的雙向調節作用)的特點,中藥三七被視為治療體內外各種出血癥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重要藥物。雲南白藥是著名的治療外傷腫痛和各種出血性疾病的“國家秘方”,其主要成分是三七。

三七的主要用途

1,多種保健和治療作用

三七中所含的這些成分不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等止血作用,還能促進肝臟和血清中蛋白質的合成,降低血脂水平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可以防治心腦組織缺血;雙向平衡調節功能,降低“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2、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常服用的復方丹參滴丸,其主要成分是三七。其有效成分已被證明能有效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擴張外周血管,從而降低冠狀動脈阻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從而達到抗心肌缺血的目的。

此外,血栓通註射液等。是三七的提取物,其主要成分是三七總皂苷。藥理研究表明,它能通過擴張血管增加缺血區的血液供應,減輕細胞變形,保護缺血區的相關組織,減輕細胞水腫程度,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3.三七滿寶。

三七全身都是寶,從根到花都可以入藥。

三七花為三七的幹燥花蕾,味甘,性涼,具有清熱平肝、降血壓的功效,特別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頭暈耳鳴、咽喉炎、心律失常等癥。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三七花是全草中三七總皂苷含量最高的部位,具有良好的安神、抗炎、鎮痛、降血壓、降血脂等藥理作用。相關臨床研究發現,三七在高血壓治療中具有良好的降壓作用,不僅能降低血壓水平,還能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頭暈等癥狀。

三七味甘,可泡茶、炒肉、煲湯等。在日常生活中,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服用三七的註意事項

01,三七不宜過多服用。壹些已經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遵醫囑,擅自加大劑量,以求立竿見影。但實驗表明,人體每天能吸收的三七量為6 9克,多余的會排出體外,發揮不出理想的效果,造成壹定程度的浪費。中國藥典規定,正常體質的人每天服用三七的總量不得超過9克。

02.陰虛內熱、內熱過盛、血瘀體虛、陰陽兩虛的患者不宜長期服用三七。因為三七性溫,活血化瘀力強,又怕助熱降火或損傷正氣,加重病情。

03、孕婦禁用。因為三七有很強的活血作用,可能會導致流產,鑒於孕期謹慎用藥的原則,為了防止對胎兒的傷害。

04、10歲以下兒童不宜長期服用三七。因為長期服用三七可以增強免疫力,兒童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發育,長期服用三七可能會阻礙兒童自身免疫系統的發育。

05.月經期間不宜用三七;或者長期服用三七進行保健的女性,最好在經期停止服用三七。因為三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經期服用容易導致月經過多。

06.服用三七時,不宜立即停用降壓、降糖、調脂藥物。三七雖然具有調節血壓、血糖、血脂的作用,但其藥效弱於藥物,不能替代常規的降壓、降糖、調脂藥物。

07、睡前不宜服用三七,避免夜間頻繁口渴。由於具有很強的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有些人服用後會感到口渴。用三七,建議飯後服用。

08.三七不宜與強酸性的西藥同時服用,如維生素C、煙酸、稀鹽酸混合物、胃酶混合物等。在過強的酸性條件下,三七的有效成分分解成苷元和糖,降低了藥效。

09.三七不宜與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或藏紅花等活血類中藥合用。當這些藥物需要與三七同時服用時,應遵醫囑;而且要註意三七的用量,因為有活血的協同作用,為了避免藥用效果的疊加,三七的用量要適當減少,最好每天不超過3克,服用時間要錯開。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服用。

10,三低人群(低血糖、低脂血癥、低血壓)不宜服用三七。因為三七有降血壓、降血糖、調節血脂的作用,所以低血壓、血糖、血脂低的人不能服用三七進行保健,反而會加重病情。

11,三七不宜用開水沖服。因為三七等三七的有效成分加熱後容易分解破壞,而三七的活血化瘀、調節“三高”、抗血栓等多種功能都與這些有效成分有關,所以要生吃才能達到保健或治療的目的。如果用開水沖服,生粉會被煮熟,相應的功效會發生變化,所以最好用溫水沖服。

12,三七不宜與藜蘆或五靈脂同服。這是中藥配伍中的大忌,容易產生壹定的毒副作用。

13,對三七過敏的人不宜服用。

服用三七前請咨詢正規醫院的中醫醫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專家介紹

杜金航

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科教授,日本富山大學客座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後備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研究會生活質量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中華中醫藥雜誌及其他雜誌編輯委員會。從事臨床30余年,師從國醫大師、國醫大師,多次赴日本學習交流中醫。擅長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心律失常、血脂異常、慢性腎臟病、失眠、胃腸疾病的診治。

/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轉載授權,請聯系我們

zlnbjzz:010-6421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