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哪裏生產的罐頭最好吃?

哪裏生產的罐頭最好吃?

特殊期間,除米面糧油、肉菜蛋奶外,罐頭成為不少人囤貨清單上的“寵兒”。囤青菜、囤肉都不如囤罐頭。畢竟罐頭少則存放數月,多則存放兩年甚至更久。

用罐頭裝載美食,藏著人們的智慧——無須為食物擔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裏遊的以及樹上長的,都能通過加工裝入罐頭;還能隨時享用,尤其是在中華大地上,當種類豐富的食材遇上保鮮的罐頭,將美味封鎖,不受時空限制,讓人隨時隨地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特殊時期,罐頭食品是人們的囤貨首選 圖源:視覺中國

這樣跨越時空的食物,在特殊時期更是成為人們的餐桌上的美味。

近日,有廣州網友曬出了自己在封控區收到的物資,豆豉鯪魚罐頭受到關註與討論。“我時不時會特別想吃豆豉鯪魚罐頭。”圍觀的廣州街坊忍不住討論。

東北網友不服氣道,“在我們這裏,黃桃罐頭‘包治百病’。壹感冒就纏著吃,吃完罐頭,感冒就好了。這估計治愈了無數個東北小朋友吧”。

在社交平臺上,陸續有網友對罐頭食品測評,分享哪裏的罐頭最好吃。

中國是世界第壹的罐頭生產大國。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4.8萬家罐頭相關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含“罐頭”,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從地區分布來看,廣東省的罐頭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1.5萬家;其次是湖南省和山東省,均有超3000家相關企業。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美食口味,不同的罐頭代表不同地方的味蕾記憶。

那麽,問題來了:哪裏的罐頭最受歡迎?時代周報記者以華北、華南、華東地區為區域劃分,選擇了19種最受歡迎的罐頭,統計網店月銷量發現接近2萬罐,其中各區域銷量最高的三款罐頭——廣東豆豉鯪魚罐頭、河北軍工罐頭、上海午餐肉罐頭。

華南地區:流水的配菜,鐵打的豆豉鯪魚

廣東是中國本土罐頭的起源地之壹。

19世紀後期,珠三角興起“下南洋”。人們遠離家鄉打工創業,家人考慮到他們出外也會惦記家鄉味,就想著把將家鄉盛產的鯪魚讓他們帶走。

要想把鮮魚的味道保存下來,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鯪魚煎至金黃後,浸泡在盛滿豆豉油汁的瓦罐中,能保持長時間保存不腐壞。他們可以把這口家鄉味放進行李,在遠方品嘗。

遊子的鄉愁成為了商機。據《廣州市誌》記載,廣州廣茂香罐頭廠於1893年建立,第壹罐豆豉鯪魚罐頭就此誕生。

其後,廣茂香數次更名,在1958年變成廣東罐頭廠,生產豆豉鯪魚罐頭。而廠家在香港註冊的“鷹金錢”商標,也成為廣東人念念不忘的童年美味,傳出“百年鷹金錢,始創豆豉鯪魚”的佳話。

豆豉與鯪魚皆為廣東特產,當兩者碰撞交融,誕生出地道的廣東味道。這也能成為遊子在外奔波勞碌之後的犒賞,依靠這壹罐豆豉鯪魚,慰藉壹天的疲勞和思鄉的煩憂。

如今,豆豉鯪魚成為很多廣東人的居家必備。“每逢夏季,對油膩飯菜無感時,熬點白粥,搭配壹盒豆豉鯪魚罐頭,立馬胃口大開。”廣東人周穎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掀開薄薄的盒蓋,鋪滿豆豉的油汁裏,是壹條條散發豆豉香的鯪魚。炸過的魚骨不用剔除,反而越嚼越香。

魚肉更是沒有壹點腥味,肉香的層次卻更豐富。吃起來酥嫩有韌勁,每壹口都是滿滿的豆豉香,甚至比剛出鍋炒的豆豉鯪魚更入味。

夾壹顆豆豉送進嘴裏,感受豆豉在齒間咀嚼、融化的過程,魚肉的鮮香與豆豉的醬香味交織在壹起,足以讓人稱絕。

豆豉和鯪魚都是廣東特色食品 圖源:視覺中國

美食家蔡瀾先生在談及豆豉鯪魚罐頭時曾說過:“天寒地凍,當肚子餓時,來壹大碗熱騰騰的白飯,夾壹塊豆豉鯪魚吃,絕對沒有比這更美妙、更令人滿足的飯菜。”

在廣東人的菜單上,豆豉鯪魚罐頭可不止是配白粥、白米飯,只需稍微加工,就能成為餐桌上的壹盤上品菜。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用豆豉鯪魚罐頭油麥菜,蔬菜稀釋罐頭中的油,豆豉的醬香又可以遮蓋油麥菜細微的苦澀。入口,清爽而不單調,味道濃郁而不油膩。

在廣東,幾乎每家粵菜餐廳都有豆豉鯪魚炒油麥菜這壹道菜。就如同湘菜中的農家小炒肉,這壹道菜是否鑊氣十足,壹定程度能體現這家餐廳廚師的水平,畢竟這是本地人的獨特回憶。

“半罐豆豉鯪魚炒油麥菜,小時候爺爺奶奶常做給我吃的,他們還會把鯪魚都夾給我吃。”這口味道,也是周穎的童年味道。

華東地區:

家有喜事,必開午餐肉

在長三角人們記憶裏,少不了午餐肉罐頭。

午餐肉罐頭最初是舶來品。它誕生於1937年的美國,壹開始定位是軍糧。二戰結束後,上海稍微富裕點的家庭會經常托人買軍隊剩余的午餐肉罐頭。

於是,這種名為“肉”,吃起來Q彈、香味獨特的罐裝食物,開始在上海走紅。

1957年,上海梅林罐頭廠請來斯洛伐克專家,生產出中國第壹批午餐肉罐頭。因為價格不菲,最初能消費得起的家庭並不多。

演員陳沖曾在自己的微博發文回憶,1979年自己還是18歲,在拍攝電影《小花》時,眼巴巴的羨慕同劇組的演員有午餐肉罐頭吃。“也許十八歲生日那天,吃到了午餐肉,那壹定是幸福的。”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家有喜事請客吃飯,壹盤切得規規矩矩的午餐肉成為必不可少的菜品。

那會,用壹盤午餐肉待客,和現在端出雞鴨牛羊等硬菜待客,是差不多的禮遇。

當改革開放逐漸深入,經濟飛速發展,午餐肉罐頭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在壹個家庭裏,打開午餐肉罐頭,仿佛是父親的特權。因為舊式包裝是需要用底部小鑰匙把蓋子轉開,扣出整個午餐肉,整個過程需要力氣。當父親打開包裝,壹股獨特的肉香撲鼻而來,讓人不自覺地咽下口水。

午餐肉常常都與雞蛋搭配 圖源:微博截圖

如何料理午餐肉,成為母親接下來的任務。打壹個雞蛋,將午餐肉切成薄片浸泡在蛋液中,再夾起放進平底鍋裏,將其煎至兩面微金黃。

最後壹步是淋上辣醬油或者番茄醬。浸過蛋液的午餐肉,表皮酥脆,內裏嫩滑,口感層次更加豐富。雞蛋與午餐肉的味道相融合,香而不膩。

在物資豐富的年代,長三角把更多本土美食放進罐頭,不論是紅燒排骨、梅菜扣肉、油燜筍,還是四喜烤麩、排骨蓮藕湯等,人們隨手拿出幾罐,稍微加熱擺盤,就能輕易做成壹桌家常大餐。

華北地區:

硬核的肉食罐頭,能量之王

罐頭地圖往北,就不得不提讓華北地區人們癡迷的紅燒肉罐頭。

電視劇《春風十裏不如妳》裏面,穿著軍裝的演員周冬雨對著鏡頭大快朵頤地吃壹罐紅燒肉,邊吃還邊誘惑觀眾:“妳們不吃,可不是我不給妳們啊。”電視劇播出後,這款罐頭被網友們瘋狂搜索。

紅燒肉罐頭的前身,是特供部隊的軍工罐頭。

從罐頭的包裝就能看出軍用的特點——以軍綠色、黑色為主要色調;最初的包裝延用無拉環的密封方式,十足的軍工味兒;最能說明特點的還是滿滿當當的壹罐肉食,對於軍需而言,肉是保證能量的重要來源,也是保證體力的根本。

於是,各類能量十足的肉類食品就被放進軍用罐頭裏,牛肉、午餐肉、扣肉、蹄膀等,配以紅燒的做法,組成了能量食品,滿足了北方吃肉的豪橫。

肥瘦相間的紅燒扣肉和蹄髈、大塊結實的牛肉、醬味醇香的獅子頭……每打開壹罐,都會感嘆,這肉實在太多了。肉食者見到這壹罐頭,大抵是走不動路了,開蓋後迫不及待往嘴裏送。白肉浸泡在油中,壹口下去,軟軟的肉、滿口的滿足。

網友用紅燒牛肉罐頭加上土豆倒進小鍋煮食,“又香又下飯!” 圖源:微博截圖

稍微有點耐心的吃貨,會選擇配上壹碗熱乎乎的米飯,將罐頭連汁帶肉放在米飯上,將肉碾碎後與米飯均勻攪拌。油汁包裹住每壹粒米飯,堪稱下飯神器。

更有甚者,將罐頭肉作為主料,搭配蔥花、土豆、茄子、面條等等入鍋煸炒,五分鐘待肉汁的味道滲透到菜裏,壹道豐盛的菜品就完成了。

受“生鮮至上、不時不食”文化洗禮的人們,在特殊時期想起塵封已久的罐頭。但也是這些罐頭,成為特殊時期最能慰藉人心的食物。

當然,在特殊時期,商家想的比妳周全得更多:有罐頭商家上架了單兵自熱食品、單兵即食食品、常溫集體食品、壓縮幹糧等各類軍用食品。其中應急求生食品套裝,號稱能滿足壹家三口15天所需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