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太陽餅主要成分:麥芽糖、面粉分類:小吃產地:臺灣省美食特色、命名產地、做法、營養價值、菜品特點用高筋和低筋面粉按比例混合成面團,用豬油揉勻,形成松散的外皮;此外,麥芽糖混合做餡,包成餅,烘烤。皮脆,餡不粘,香甜可口,不膩不粘。太陽餅,又稱酥餅,是壹種甜餡煎餅,起源於臺灣省臺中市。是臺中的名產之壹,通常作為特產禮品盒裝。消費者在名店購買往往需要提前預約,現場會排著長隊領取。但是除了這些知名的店,在臺中站的專賣店也可以買到太陽餅。太陽餅的形狀近似圓形,沒有固定的大小。在早期,它們被做得比較大,人們經常在吃之前把它們分成四塊。近年來,更小的太陽餅似乎更方便拿取和食用。太陽餅的外皮比較脆,吃的時候容易脫落。它的包裝盒也是比較有特色的,最初是由顏水龍先生設計的向日葵圖案組成。魏慶海是名叫太陽餅的發明者。本來是臺灣省人喝茶吃的小吃。經過多次改進,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最初叫麥芽餅,後來因為壹個廠家的名字改名為太陽餅,但也有壹種說法是因為長得像日本國旗所以這麽叫。太陽餅太陽餅這個名稱沒有申請註冊專利或商標,以便以後同行業的店鋪使用。在臺中,著名的老店有:太陽堂:林少松先生創辦的太陽堂,是餅名的由來,也是“太陽餅”名稱的來源。公司成立時,魏慶海先生是蛋糕制作大師。其店有顏水龍先生的名作《向日葵》。阿明大師的老店:魏慶海先生的養子林啟海先生和三子魏建三先生開的店,標榜“發明家、改革者”的傳承。圓明店:魏慶海先生最早服務的那家店重新開張,標榜繼承了最早開始賣這種“酥餅”的店。此外,臺中很多糕點店也宣稱自己是太陽餅的原產地。不過,毫無疑問,真正的老店位於臺中市自由路。做法壹:太陽餅制作材料:油皮材料:高筋面粉50克低筋面粉150克豬油36克奶油16克色拉油26克水80克糖粉26克酥脆材料:低筋面粉125克豬油60克餡料:糖粉75克麥芽糖20克奶油。水20克,低筋面粉5克,太陽餅30克:(1)將油皮和糕點材料揉成團,分成15等份。(2)每塊油皮磨圓後,壓平,裹上面皮,合攏捏緊,將裹好的面皮用棒面棍做成牛舌餅,搟平,再棒,長成條狀,卷起來放直(螺旋兩面,壹面朝前,壹面朝自己),最後再棒壹次,做成圓皮。(3)對於餡料,先將麥芽糖和糖粉混合,然後加水和奶油拌勻,最後和面粉拌勻,分成15等份。(4)餡料揉成小球後,包在已經搟好的面團裏,包好後用手稍壓平,再搟成圓餅狀,放入190℃的烤箱中烤12分鐘。方法二原料:水皮:低筋面粉110g,麥芽糖1/4茶匙,細糖15g,豬油43g,水50g。油皮:低筋面粉75g,豬油45g。餡料:糖粉80g,麥芽糖20g,低筋面粉25g,黃油15g,鹽1/8茶匙,水7.5ML。數量:10。做法:1、水皮材料混合在壹起活成光滑的面團;2、油皮料混合在壹起,活成光滑的面團;3.將所有餡料混合攪拌揉成球;4.將水皮、油皮和餡料分別分成10等份;5.將油袋放入水皮中揉成面團;6、面團朝下;7.“成長壹部電影”;8.像瑞士卷壹樣卷起來;9.卷好的面團垂直滾動;10,繼續“成長為電影;11,像瑞士卷壹樣再卷起來;12,卷成所需片材;13.將餡料包在面皮中間;14,口朝下壓平至15,入烤箱190度烤12-15分鐘。提示:1,烘焙時間不宜過長,過長的餡料容易流出。2、類似老太太餅,但是表面不用開,也不用刷蛋液。營養價值,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