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尖頂呈圓錐形或近心形,高3 mm ~ 8 mm,直徑3 mm ~ 9 mm(因粒小又叫“珍珠貝”)。表面似白色,稍有光澤,外層有2片鱗片,大小相差很大。大的緊貼小的,未覆蓋的部分呈月牙形,俗稱“抱月”。頂端鈍圓或略尖,內部有1 ~ 2個心芽和小鱗片。底部平坦,略凹,中央有灰褐色鱗莖盤,偶見須根。質硬而脆,斷面呈白色,粉質豐富,味微苦。
1.2貽貝呈扁圓形或圓錐形,高0.4 ~ 1.4厘米,直徑0.4 ~ 1.6厘米,外觀白色或黃褐色。光澤不如松子殼。外層的兩塊鱗片形狀大小相似,相對環抱,頂部有許多開口。內有2 ~ 3個心芽和小鱗莖及細圓柱形殘莖,底部不平,質疏松。
1.3爐殼呈長錐形,高7 mm ~ 25 mm,直徑5 mm ~ 25 mm,表面黃白色,略粗糙無光澤,常有黃褐色斑塊。虎皮斑外面的兩塊鱗片大小差不多,頂部有很多開口,露出的部分很小。鱗片和心芽橫切面粗糙,白色,多塵,微脹氣,味微苦。
2粉末鑒定
2.1松殼(浙貝母)粉末鏡檢可見澱粉粒多,多為單個、卵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殼形,部分中間或壹端稍有分枝,少數為長圓形,直徑40μ m ~ 60μ m,臍點呈點狀、短縫狀,少數呈馬蹄形,多數位於較小端,層理細密,半復合粒較多。①表皮細胞垂壁波狀彎曲,氣孔圓形,有5 ~ 7個附屬細胞。②螺紋導管,直徑2微米~ 26微米。草酸鈣晶體較少,呈方形或簇狀,存在於表皮細胞和薄壁細胞中。
2.2爐殼粉顯微檢查①澱粉為單顆粒,梨形或橢圓形。直徑6μm-60μm,臍點呈人字形、星形或點狀,有開紋。②直徑為64微米的螺紋和網狀導管..③氣孔長圓柱形,具4-6個附屬保衛細胞。
3種常見的川貝母偽品
有浙貝母、廣西慈姑、浙貝母、川貝母、山慈菇。
3.1來源於貝母。圓錐花序。(馬克西姆)馮華南,百合科和圖利帕美味。分別是貝克。山慈菇,漓江知識產權尼日利亞。印度昆思。邊思。貝母的鱗莖。荷蘭植物Cremastravabilis (BL) Nakai的假鱗莖。
3.2識別特征
浙貝母:不規則塊狀、三角形或梭形。無花瓣,深褐色或黃褐色,表面凹凸不平,橫切面堅實,有角質,光亮,微焦,微鹹微苦。
廣西慈姑:卵圓錐形,頂端逐漸變細;底座是平的,中間是凹的。表面粉白色、黃白色或淺棕色,光滑,壹側有縱溝,從基部延伸至頂部。橫切面為白色粉砂質,內部呈圓錐形中心。好吃。
川貝母是不規則的圓錐形。頂部逐漸變尖,底部常呈臍狀凹陷或截頂。表面黃白色或灰黃棕色,光滑,壹側自基部至頂部有縱溝。堅硬,角質或斷面略呈粉狀,白色或黃白色。味道苦澀,微麻。
川貝母:圓錐形或橢圓形。頂端逐漸變尖,大部分小鱗莖或從基部突出的鱗莖略呈盤狀。表面淡黃色或黃褐色,壹側有淺縱溝,斷面堅硬呈角質狀。顯微鏡檢查顯示澱粉顆粒呈糊狀。
山慈菇:它是錐形的。頂部逐漸凸出,有莖痕;底部的臍帶纜;有須根。表面黃褐色或褐色,膨大部分有2-3個微突起環節,節上有鱗,葉片幹爛後留下絲狀血管。斷面呈灰白色,略帶粉狀(加工品斷面黃白色,有角質),味淡,有粘性。
綜上所述,由於我國中藥資源極其豐富多樣,鑒定時除了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還需要核對樣品和文獻。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川貝母的真偽是很容易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