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作者: 辛寶 ( 中醫學碩士,教授,執業中醫師,碩士生導師、註冊營養師。 《中國臨床營養網》專家顧問,簽約作者。 陜西中醫藥大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專業學科負責人/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 健康 管理中心主任,食療營養室主任 )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壹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古時又稱春分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按照古人的說法二至(夏至,冬至)是陰陽之始終,二分(春分,秋分)是陰陽之交會,是節之大者,所以這個節氣對自然造化,人體 健康 都是非常重要的,春季 養生 這也是個分水嶺。春分前後壹定要重視防病,註意 養生 保健,把握好時機,將受益整年。
01
先說春分物候環境對人的影響
春分這壹天,晝夜持續時間幾乎相等,各為12小時。春分過後,太陽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逐漸晝長夜短, 民間就叫“吃了春分飯,壹天長壹線”。《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黃帝內經》說“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分則氣異”,其中也有氣溫是個分水嶺的意思在裏面。春分階段各地氣溫回升較快,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幹旱包括風沙的氣候問題也會出現。前兩天的沙塵暴成為壹時的熱點話題,其實根據近幾年對沙塵天氣的統計,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後的15天, (關於15天的問題見上文《2020年的冬至註定不平凡,妳準備和陜中醫壹起節氣 養生 了嗎?》) 正處在3月底到4月初,所以天氣也會遇到異常變化。 春分後,天人相應,隨著春陽之氣的快速上升,人體的血液循環和激素分泌增強,情緒波動也大,容易誘發高血壓、心臟病以及眩暈、失眠等癥。如果氣候變化幅度大,體弱者易生病,舊病者也容易復發。加之各種細菌、病毒繁殖較快,各種傳染病也多發。
02
春分節氣對於 養生 有什麽意義
從春分後,平衡溫和,暖意生機,由於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 養生 時也應註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調理方面都要順應此時的節氣特點, 講求“平和” ,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壹是註意順應晝夜、氣候的平衡,安排起居, 日常生活中應當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使生活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過了春分,北半球的白晝逐漸增加,不要錯過大好春光,盡量和太陽壹起醒來。可以試試若7天連續做到早起不熬夜,精力和氣色會明顯改變,我們大家在生活中還需要多註意的就是養成壹個良好的睡眠習慣,春分後,白晝日漸延長,黑夜漸漸變短,應“夜臥早起”以順應春氣。在生活中按照中醫的說法是春天可以“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早起散散步,享受春光明媚的 健康 生活。
二是註意陰陽交替後後偏陰、偏陽的身體的調理, 但人若是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就會經常發生五更瀉(又叫雞鳴瀉),就是大清早的出現腹泄,排泄物其中有很多沒有消化的食物(中醫也叫完谷不化)。所以要註意脾胃調養,避免壹些飲食病因,特別是食品衛生的問題。偏陰體質的人這個時候表現為皮膚幹燥,手腳心發熱,臉潮紅,眼睛幹澀,口易渴,大便易幹結。可多吃點百合、芝麻等滋陰潤燥的食物。 春分是陰陽平衡的時期,所以調理偏頗體質是壹個好時機。
03
春分 養生 的古代習俗對現今保健的啟示
壹是春分後防疾, 要經常開窗通風,要加強運動鍛煉,提高身體的疾病防禦能力;同時要註意口鼻保健;另外註意避免在春季大風天到戶外受風,止受涼。如果春分前後氣候幹燥又多風,呼吸道防禦抵抗病菌能力下降,容易患咽喉炎。“咽需液養,喉賴津濡”,咽喉需要津液的濡養,如果津液虧虛或者運行失常,不能到達咽喉,則咽喉容易幹燥並產生壹系列疾病。所以,春分節氣應多註意保護咽喉,多喝水,增加房間的濕度。
二是解決春困, 應對春困,春分時節,人們“春困”的癥狀會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每天午後,表現更為突出。在最困的時候,只需要小睡片刻,就可大大緩解疲憊。有條件的人可以午睡或者靜養。晚上可以做壹些有助睡眠的活動來緩解春困,如晚飯後稍微活動壹下身體,有利於身體的舒展和放松;在身體舒展、消化良好的基礎上,可以鍛煉太極修身;睡前泡泡腳,采用足道藥浴 養生 來提高睡眠質量;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放松三調,誦讀靜坐,利於入睡。
三是想說說春季飲食宜忌的問題, 春分說說比較合適。《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說:“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四時有關。個人總結下, 季節飲食 養生 有應季而食,時味 養生 (四時五味),以及因時慎選食物(四季飲食節忌) 三部分組成,這點在後續的文章裏會詳細說明,今天先說下春天的飲食問題,個人覺得在應季飲食方面,可以先按照《黃帝內經》裏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 在飲食方面,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風土記》裏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春分後慢慢變少了以外, 蔥、蒜、韭可謂是養陽的佳蔬良藥, 但是這個“養陽”,對於吃筆者認為還有壹層意思, “陽”代表生發之氣,所以春天壹定要吃壹些符合自然及人體生理 健康 的節律和習慣的新鮮、初生生長的食材,如芽菜、春筍的等等。 另外在陽氣升發的春季,不可壹味溫補陽氣,應常吃壹些清淡甘涼的水果、蔬菜,以免積熱在裏,平衡陰陽,這也符合春分所含的陰陽平衡的意思,還有壹些春不食麥、春不食肝的說法,後邊再做介紹。
2021春分辛老師建議: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20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