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介紹的解說詞,希望妳喜歡。
項王故裏是為紀念推翻秦王暴政統治建立不朽功勛的蓋世英雄項羽而修建。國家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宿遷城南。項羽名籍,字羽,生於公元前232年,二十四歲時起兵反秦,率諸侯入關,自稱西楚霸王。在與劉邦楚漢爭戰中失敗,在烏江自刎而死,年僅3l歲。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廟、樹碑、建坊,至清初,廟毀、坊圯,僧人他去,僅存項王手植古槐樹壹棵和因此而得名的梧桐樹數棵。1931年,國民黨西北軍師長張華棠率部駐宿,積極倡導修復項王故裏,在古槐樹旁建草亭壹座,命名為槐安亭,又在院內建草廳三間,建項裏小學。1935年,縣長張乃藩,又在原有基礎上擴建,邀請鄉紳舉辦菊花會,以饋菊賞金名義集資,建起“英風閣”,英風閣內陳列有關項羽的傳記,詩詞題詠,供人觀賞。項王故裏的大規模擴建改造是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地級市建立以後,市 *** 十分重視,撥出巨款,對其改造,增加了新的內容。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這個廣場,以及與城區相通的道路、石階都是本世紀初修建的。
2.項王故裏 講解導遊詞,急用各位遊客,妳們好!歡迎妳們來到西楚霸王的出生地,項王故裏。項羽字籍名羽。生於公元前 232 年,二十四歲時,項羽跟隨他的叔父項梁在蘇州吳縣率子弟八千人揭竿而起,渡江北上,僅用三年時間便將秦王朝推翻,而後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但其“力撥山兮氣蓋世”的氣魄和寧死不屈的精神至今為世人所稱頌。
為了紀念這位歷史英雄,早在康熙年間,知縣胡三俊在此立碑壹方,定名為項王故裏,民國初期建為項裏公園,文革時期被破壞殆盡。壹九八三年起原宿遷縣委縣 *** 對項王故裏的修復工程開始重新規劃,為了保證讓這裏的建築風格與項羽生長的年代相符合,特聘請古建築專家潘谷西教授設計。項王故裏總設計為三進院落,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這是九六年建成的二組子母闕,古代建築是有嚴格的等級界線的。闕的本義是宮闕,引申指宮殿,古代只有皇宮前才能建闕。項羽雖未稱帝,但自秦王朝覆滅後至西漢建立的五年間,中國的政權主要控制在項羽的手上,建都彭城後劉邦也是由他分封的,應該稱得上是壹代帝王。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寫道:三年,遂將五諸候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按《史記》的寫作體例,項羽也被列為“本紀”即帝王的位置。所以這裏建闕不僅與項羽的地位相符,也是符合古建築要求的。在這兩組石闕的施工中,據開山采石的工人說,他們為取不到大塊石料正在發愁時,正巧夜間出現壹次山崩,這雖是自然現象,或者說是壹種巧合,但他們認為是項羽在九泉之下顯了靈。
這是入第二道進院的過道屋,名叫“山門”。山門多用於佛寺大門,因為漢代離我們已有兩千多年了,我們所見到的漢代建築均為仿制。這裏古建築均仿揚州平山堂所建,但仍保持漢代的建築特點,山門上的橫匾項王故居,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題寫的。其書法風格為皇族的館閣體。只有皇家宮殿才能使用館閣體,而項羽在人們心目中壹直是壹代帝王,所以使用館閣體與他的地位是相符的。
這是百米長廊,長廊的碑刻分為兩大部分,東面是《史記 · 項羽本紀》的全文,大約有九千多字,分別鐫刻在 32 塊石碑上,《項羽本紀》是漢代司馬遷所著。本紀是司馬遷創作《史記》的體例之壹,專記帝王當國的事,項羽雖然未成帝業,但在秦亡漢興之間,他曾壹時發號施令,權威同帝王壹樣,所以也把他引入本紀。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對項羽的贊嘆。西面是歷代誦揚項羽的詩文。請隨我來,這壹首就是燴炙人口 的頌揚項羽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作。
這是中院,中院植有四塊草坪和四棵樹,北面兩棵是槐樹,南面兩棵是橡樹,它的喻意是表達了人們懷念項羽。“懷項”嗎,取兩個字的諧音。
這是霸王鼎,高 2.6 米,直徑 1.9 米,約 8 噸重。號稱亞洲第二大鼎,第壹大鼎立於無錫三國城內。口沿及鼎足上的紋飾均為饕餮紋,采用饕餮紋的意義主要是保持漢鼎的風格。我國古代的鼎不僅在多種的典禮中使用外,還作為國家的權力的象征,有著至高無尚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這裏立此大鼎無疑是與項羽的地位和身份是相符的。鼎的正面為霸王鼎三個字,後面銘文 16 行,*** 64 個字,請看銘文:
下相重瞳 舉幟吳中 滅秦社稷 赫赫戰功 滎陽睢水 屢挫沛公 吞秦銜漢 霸業恢洪
八載勛業 蒙紿力窮 烏江罷渡 氣悒江東 拔山蓋世 人傑鬼雄 銘勒斯鼎 永誌雄風
銘文高度概括了項羽壹生。表達了後人對這位歷史人物的頌揚。英風閣是項王故裏的主體建築,題字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主席,尤擅行楷。今人稱書仙,畫仙,詩仙的趙樸初。“英風閣”三個字莊重有力,不同凡響。據說“英風閣”是項羽小時候練功習武的地方。這是項羽的石雕像,項羽身披戰袍,腰佩寶劍,怒視前方,體現了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蓋。這尊石雕像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項羽的內在氣質,請看他的神情,既有勇猛剛烈,勢不可擋,不怕犧牲的壹面,又有仁慈大度,氣概豪邁、耿直坦率,不搞陰謀的壹面。集中概括,形像地將司馬遷對項羽的描寫表現得淋漓盡致。
3.寫項王故裏舊居的作文項王故裏,簡稱“項裏”。它坐落在廢黃河堤下,相傳項羽是出身在梧桐巷,所以,項王故裏又稱“梧桐巷。”
整個祠院是仿漢建築,古樸肅穆,顯得十分的安然。
院落***分四徑,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建築。每壹徑都有名人留下的墨寶。末代皇帝的弟弟溥傑題寫的“威震江東立壹代興亡自有光輝標史冊,歌傳亥下定千秋功罪莫將成敗論英雄”的對聯,讓項羽這位中國歷史上因“失敗”而流傳史冊的英雄頓時聳立在眼前,越發勾起我們對他的追思。
走進英風閣,中間豎有壹尊鐵鼎,重達8噸。鼎上銘文十六行六十四字,記述了項羽不朽的歷史功績,古樸壯觀,氣勢雄偉。祠院的右墻,刻有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全文9000多字,密密麻麻,娟秀而又工整,蒼勁而又豪放。祠院的左墻都是刻寫歷代名家對項羽的評價,每壹首詩都流淌著對這位年輕將軍的敬仰之情。庭院中央的四塊綠地,分別栽有兩棵橡樹和槐樹,顯然是想讓來此後人去瞻仰和懷念這位英雄,啊!
今天的我,多麽想跨上項羽最喜愛的烏騅馬繼續沿著歷史的隧道,重訪梧桐巷,重訪鹹陽城,重訪烏江浦,從此來領略西楚霸王的風采!我多想重騎烏騅馬,肩負著時代的重任,披荊展棘,乘風而上,以此來品味今朝的艷麗的光輝!
4.項王故裏的景色項園、項羽雕像和以項羽為主題的4D電影院/" target="_blank">、項家宗祠:我住在項王故裏對面 項王故裏是最近新修建的景區 投資據說六七十億元 環境很不錯 我暑假每天都會去轉壹圈散步 時不時組織活動 如情人節接吻比賽 項王故裏美食節 等等 美食節時候全是人 人山人海 擠死了 但是很熱鬧 妳要是本地人最好 暑假晚上進入景區 只需要10元 景點看官網吧
地蛋土豆
|
發布於2013-11-27 18:45
評論
5.描寫故鄉的詞語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安土重居 猶安土重遷。
指留戀故鄉,不願輕易遷居異地。 出處:《後漢書·楊終傳》:“傳曰:‘安土重居,謂之眾庶。
’” 蒓羹鱸膾 蒓:蒓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出處:《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 蒓鱸之思 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出處:《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 釣遊之地 童年生活的地方,壹般指故鄉。
出處:唐·韓愈《送楊少尹序》:“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遊也。’” 東流西上 水向東流,人往西走。
比喻人們對故鄉的思戀。 告老還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還:回,返;家:故鄉、故裏。
因年老而辭職回歸故鄉安度晚年。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三回:“壹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還家。”
告老在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鄉、故裏。指因年老而辭職在故鄉安度晚年。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壹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在家。” 恭敬桑梓 恭敬:尊敬,熱愛;桑梓:桑樹和梓樹,古時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比喻故鄉。
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 出處:《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之。”
故土難離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裏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
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歸正邱首 指死後歸葬於故鄉。
同“歸正首丘”。 出處:明·宋濂《故檢校孔君權厝誌》:“吾出千成死至此,吾意能歸正邱首,豈知死於道路。”
歸正守丘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出處:《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歸正首丘 首:向;丘:土丘。傳說狐貍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
指死後歸葬於故鄉。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上》:“禮,不忘其本。
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歸正首邱 指死後歸葬於故鄉。
同“歸正首丘”。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狀》第八五回:“我昨天說叫他回去調理的話,就是叫他早點歸正首邱了。”
狐死首丘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懷土之情 懷:懷念;土:故土,家鄉。懷念故鄉的情感。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還鄉晝錦 同衣錦晝行,指富貴時穿錦衣回歸故鄉。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敬恭桑梓 敬恭:尊敬,熱愛;桑梓:桑樹和梓樹,古時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比喻故鄉。
熱愛故鄉和尊敬故鄉的人。 出處:《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之。”
倦鳥知還 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後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出處:晉·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千歲鶴歸 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出處: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壹:“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
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遂高上沖天。” 人離鄉賤 指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首丘之情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衣錦過鄉 舊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含有向鄉裏誇耀的意思。
出處:《新唐書·於高張傳》:“吾乃送公衣錦過鄉邪!” 衣錦還鄉 舊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含有向鄉裏誇耀的意思。
出處:《舊唐書·姜暮傳》:“衣錦還鄉,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衣錦榮歸 舊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含有向鄉裏誇耀的意思。
出處:《舊唐書·姜暮傳》:“衣錦還鄉,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衣繡晝行 晝:白天。穿了錦繡衣服在白晝行走。
比喻在本鄉作官,或富貴後回到故鄉。 出處:《三國誌·魏書·張既傳》:“還君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
越鳥南棲 從南方飛來的鳥,築巢時壹定在南邊的樹枝上。比喻難忘故鄉情。
出處:南朝·梁·蕭統《古詩十九首》:“葫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以之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出處: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6.項王故裏說明文四面楚歌。
漫山遍野的淒涼的歌聲侵入項王的腦海裏,四年的刀光劍影在眼前閃爍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長劍馳騁沙場的雄姿,想起了劉邦俯首稱臣的委瑣的樣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脈脈的眼神……
他望著虞姬,悲嘆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美人自刎烏江邊。
鮮血從虞姬的蒼白的肌膚中流下,開出絕艷的玫瑰,在那團紅色中,虞姬的眼神絕望而又飽含期望,手指如絲綢般滑落 。項王壹手托著虞姬,單膝跪下,壹手將劍深深地紮向泥土,看著虞姬漸漸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麽。
烏江亭長在旁勸項王快渡烏江。項王輕輕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長劍直指青天。清風吹拂著他的長發,他的身影愈發顯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著:“劉邦小賊,待我卷土重來之時,用妳的頭顱為虞姬祭奠。”
(三)
又到兵荒馬亂時。
煙塵滾滾,殺聲滔天。
項王揮舞著長劍,劍刃飛快地掠過壹個又壹個頸喉,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紅光壹閃,劉邦人頭落地。
夕陽照著項王的臉,剛毅的面龐上刻滿了滄桑與寂寞。他的眼前浮現出虞姬清澈的眼眸和幹凈的笑容。他輕聲說道:“虞,我回來了。”
(四)
我迷迷糊糊地睜開眼,桌上仍攤著那本書,那篇文章叫《烏江自刎》。
我壹直固執地認為項羽應成為真正的霸王。他有著過人的才智和勇氣,他有著震驚天地的英雄氣概。但為何要覺得無顏以對江東父老,他完全可以回去休養聲息,重振旗鼓。而他恰恰就缺少了這份靈動。有了這份靈動,他仍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可以成為壹個成功的英雄,壹個被千古傳誦的英雄。
靈動的水,仍可保持壹片蔚藍;
7.項王故裏的景色介紹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 *** 十分重視歷史文物保護,制定方案,撥發巨款,組織專人對項裏進行修復擴建,蔚為壯觀。
走進項王故裏,迎面高聳著壹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項王故裏"四個大字。因牌坊建在古黃河大堤上,主體建築在堤下,居高臨下,整個建築群盡收眼底。
其建築風格既有漢代民居特點,又有宮殿式建築風格。室、閣、亭均為青磚青瓦,飛檐石基,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廊柱、格扇、雕刻繪畫極為精美。四周圍墻呈淡黃色,上覆青色小瓦,古色古香,雍容典雅。
其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前為高大的漢式石闕,象征項羽故居為帝王規格。
中院以英風閣為主體,閣內為項羽高大塑像。四面墻上嵌著反映項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項羽舉鼎、吳中起兵、破釜沈舟、巨鹿救趙、鴻門設宴、垓下突圍等等。
英風閣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徑1.9米。重8噸,鼎上鑄銘文,記敘了項羽不朽的歷史功績,古樸壯觀,氣勢雄偉。
英風閣東西建有碑廊,東廊為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巨幅石刻,為著名書法家戚慶隆所書。西廊為當代知名書法家書寫的歷史名人歌頌項羽的詩作。
第三進院為花園式庭院,正面為故居紀念室,室內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馬亭,亭內有石雕烏騅馬;亭外有拴馬槽。該槽相傳為項羽飼養烏騅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壹絕。
院內廣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時花卉。那株相傳為項羽當年手植古槐,雖經歷二千多年風風雨雨,樹貌奇古,枝幹蒼老,但仍枝繁葉茂,蓬勃挺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難怪美國壹位植物學家把它喻為"天下第壹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