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底酥。攝影/張律堂
走進壹間茶社,氤氳的茶香和古韻的布置讓人完全沈浸在這江南風情中,地面鋪的是江南常見的青磚,上面的水漬尚未幹透,各類茶品在櫃臺上壹字排開,有江南“土著”碧螺春、龍井,也有在當地愈來愈受歡迎的鐵觀音、普洱。落座後,壹杯茶、壹筐瓜子、壹碟襪底酥便擺放在了我們面前。襪底酥是同裏最有特色的糕點之壹,因形狀似襪底而得其名,其主要原料為豬油和面粉,做法也簡單,根據口味輔以糖、鹽、芝麻等即可。
聽茶社裏的人說,這裏的幾乎每個特殊的日子都有相應的食物可以吃。例如二月二,撐腰糕是少不了的,麥芽塌餅、酒釀餅等則會在清明前後出現,六月六還要吃面和餛飩,到了年底,許多人家就會去買爆氽小魚……對於特殊日子的儀式感,同裏人用食物很好地表現出來了。
爆汆小魚。攝影/李堅強
在各類小吃中,最讓同裏人驕傲的就是同裏的糕點,其中較受歡迎的壹種就是酒釀餅。這種糕點制作過程也並不復雜,主要講究的就是皮薄餡厚,壹口下去外殼的酥皮會給妳極好的口感,內在的融入豬油的豆沙給妳極大的滿足感。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這些師傅們舍得下料,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味道。
酒釀餅。攝影/畢林忠
青團近幾年可以說是網紅食物了。每到清明前後,北方人就開始哀嚎為啥吃不到青團。青團是用糯米混上艾草汁制作而成,不僅它的顏色極有治愈感,蒸熟之後自帶的自然清香更是讓人覺得它就是“春天的化生”。
蒸好的青團子擺上臺面,為同裏的冬日清晨增添了壹分暖意。攝影/劉曉玲
來到同裏最繁華的街道,這裏小吃店鋪的老師傅們多數是從年輕就開始當學徒,壹幹就是幹壹輩子的。
為了讓大家能夠吃上熱騰騰的早餐,無論炎夏寒冬,這裏早餐店的師傅都要在淩晨三點起來開始準備。揉面團是每天早上要做的第壹件事,之後再把揉好的面團放入面皮機切成半透明的餛飩皮。接下就是壹邊煮水壹邊開始包餛飩。不過壹會兒店裏的幫手也會陸續來到店裏開始擺放八仙桌椅,清掃地面等。之後,還要揉面切餡蒸包子、烙塌餅、煮粥……雖然他們之間配合得非常默契,但在壹般人看來,這個早上簡直是太忙碌了。但他們自己似乎都不這麽覺得,就笑著說了句,多年下來,已經習慣了。
這裏的師傅還有個特殊之處就是,如果客人想吃,他們都會盡量滿足。同裏人來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店鋪也自然地會做出些改變。比如,原本的店裏其實完全沒有辣的東西,為了滿足各地旅客的需求,桌上便隨之出現了辣椒醬。該跟上時代潮流的跟上時代潮流,該變化的變化,可有些老點心的做法依舊保持這傳統的方法。這些師傅們依舊會自家熬的豬油、自家曬的香腸、自家熬的排骨湯。有些味道,他們是不想丟的。
自家灌制的香腸各自味道不同,很好地承載著專屬於每家每戶的味覺記憶。攝影/阮傳菊
其實,同裏的各種小吃都沒有太復雜的工序或太珍貴的食材,它們的美味其實都來自於師傅們對於食物的質樸情感,也正是這簡簡單單的同裏原味,吸引了無數人來此品嘗,甚至因為食物而留在了這個地方。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陳伊功。
877閱讀
搜索
正宗嘉興撐腰糕
年糕菜譜大全家常菜
老蘇州骨灰級美食
同裏古鎮十大名吃
吳江十大名小吃
蘇州同裏小吃壹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