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編選了毛澤東、魯迅、胡繩等文章大家的20篇關於怎樣寫文章的文章,再次翻閱,有以下三點不成熟的體會。
壹是關於“什麽是好文章”的問題。此書編選的《文章的“三性”和寫作方法》壹文中引用了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的壹段話:“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胡喬木和郭沫若也對“三性”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充分解釋。文章“三性”很精辟地概括了壹篇好文章應具備的特征,不管是什麽體裁,只要同時具備“三性”,它無疑是壹篇好文。壹篇好文猶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它的準確的概念、鮮明的觀點、生動的表述,讓人禁不住拿起筆圈圈點點,可以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我們初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會讀和讀懂文章,通過反復思考、分析、揣摩,去細心品出“三性”,悟出寫作之奧妙,才能為下壹步模仿寫作選準模板、樹好標桿。
二是關於“什麽是寫文章”的問題。胡繩的《關於寫文章》壹文的第壹段是這麽寫的:“寫文章,是交流思想、傳播經驗的壹種方法,這壹點大家都知道;但是,還應當指出,寫文章同時又是整理我們的經驗和思想,使之明確化、條理化的壹種辦法。”非常認同這壹觀點。我們提筆之前,大部分情況是對某壹工作只有大致的了解,對最終要拿出怎樣的完成品也只有模糊的輪廓。“寫”就是把“模糊的”變成“清晰的”、“無序的”變成“有序的”、“不成熟的”變成“成熟的”思維過程,它的關鍵在於用腦動腦,而不是用手動手。其過程而言,寫之前的醞釀、立觀點、列提綱是最為難熬的“爬坡”階段,只要熬出來了,真正開始寫的時候相對來說是順暢很多,就像走平路壹樣。但走平路也會遇到岔道和小山包,會因為用什麽字詞、如何組織語言等問題而費時費腦。顯然,這些都是思考、辨別、斟酌、推敲的思維訓練活動。因此,寫文章並不是把已經成熟的觀點搬到紙張上的復寫過程,而是經過邊寫邊思考邊修改,不斷鍛煉思維,提煉思想的必要且有效的腦力勞動。
三是關於“修改文章”的問題。何其芳的《談修改文章》壹文中有這麽壹句:“普通所說的修改,是在文章寫成以後;其實在文章未寫以前,對於立意布局的反復推敲,對於寫作提綱的再三斟酌,都帶有‘修改’的性質。”我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寫之前的“修改”是對布局、對提綱的“大修改”,寫之後的修改是對表達、對字詞的“小修改”;且寫作是“寫提綱—‘大修改’—寫正文—‘小修改’”這麽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想,壹個成熟的作家能夠按照四個步驟逐項推進,但對於初學者來講,往往不得不把“大修改”托到最後。其原因是,初學者還沒能夠熟練掌握寫作這壹思維訓練的技巧,以至於很難列出完整而嚴謹的提綱。這方面我有切身體會。記得年初起草州人大常委會總結時,先列出了四個壹級標題和部分二級標題。寫到壹半,通觀 “半成品”後,增加了壹個壹級標題,同時對二級標題做了大面積調整和補充。壹稿拿出來後,在閆秘書長的指導下,對文章布局又做了些調整。總之,暫且不論我這種寫作方法是否可取,我的感受就是——寫文章就靠“改”,“改”就是“由大到小”不斷完善提綱,充實內容,咀嚼文字,校對標點的壹系列過程。
以上是我的壹點拙見,最後想引用此書前言的壹段話作為結尾——“雖然文無定法,有無指導和借鑒還是大不壹樣,有遲速、文野之分的。”在寫作這壹漫長而痛並快樂的旅途中,當感覺走投無路或停滯不前時,不妨緩壹緩,歇壹歇,好好讀壹讀這本書,聽聽名家的教誨,也許從中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