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楓亭的風土人情

楓亭的風土人情

楓亭元宵遊燈習俗自宋代偉承到今,從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鎮區的霞橋、霞街、蘭友、學士、等4個社區 和霞街北門自然而然村依次進行了。每晚參加遊燈活動的居民達300至1000多人,節目20-30多項;來自全省及海外的觀燈人員達3到4萬多人。2008年,《楓亭元宵遊燈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代表作。

楓亭元宵遊燈歷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北宋慶歷年間(1046年),當時楓亭人在朝為官者多,他們把京都燈廟中富有特色的燈飾款式傳回故鄉,與家鄉的燈節組合創新,形成獨具區域風味的元宵燈節。“明月滿街流水遠,春燈入望眾星高”,在古代楓亭燈節之盛已甲閩南。2008年6月楓亭遊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紅梅迎春,春意融融,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楓亭披上節日盛裝,從塔鬥山麓到霞橋社區,從蔡襄陵園到蘭友大街,從學士龍須棚到宋代古荔赤嶺,到處華燈高懸,彩旗飄動,焰火如虹,煙花繽紛,出現“傾城觀燈,萬戶空巷”的動人景觀。壹股股人流似海潮般從四面八方湧向北門廣場。晚上,八時時分,由數百部彩車和摩托車組成的隊伍,沿著燈光輝煌的市場新路緩緩向前行進,彩車上高音喇叭播放著優美悅耳的樂曲,大型標語閃熠五光十色的大幅橫條和圖畫,上千青壯年撐竿高舉玲瓏溢彩的《花盆燈頭燈》、《九鯉飛躍燈》、《蜈蚣驅邪燈》、《松樹傘燈》、《百戲彩架燈》、《跑馬故事燈》……宛如浩蕩的長龍翻騰遊動。壹部部拖拉機上精巧裝飾民間傳統戲曲人物,如《海峽女神》、《八仙過海》、《春草闖堂》、《蔡襄》、《優生優育》和現代氣息濃厚的“名、特、優產品”及楓亭工業園區、鄉鎮企業造型,形象地展示古鎮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雙獅趣耍、雙龍戲珠、玉兔賜福,技藝精湛,氣勢軒昂。陣容壯觀的女子軍樂隊、伡鼓隊、腰鼓隊更引人註目,“半邊天”馳騁商旅的青春魅力獨領風騷,誰不折腰羨慕?還有男扮女裝的詼諧表演,載歌載舞,踩街舞跳,令人捧腹大笑。盛況空前的元宵遊燈,每壹個節目都傾註楓亭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展示古今燈藝的魅力。難怪宋代皇帝禦駕觀燈,題詩“邀來元夜無雙景,獨領楓江第壹春”贊譽。

氣勢恢宏的燈節牽動著中外嘉賓,慕名而來的海外僑胞,港、澳、臺胞亦盡情領略楓亭燈節的藝術風采,依依眷戀“月是故鄉明,燈是故鄉紅”的鄉音、鄉情。莆田、惠安和鯉城、賴店、榜頭、龍華等鄉鎮群眾特地驅車趕到楓亭融入觀賞遊燈的潮流。 清朝末年,時局動蕩。加之黑白旗紛爭,更使民不聊生。值此之際由荷珠村、東林村等首先發起,霞江村積極參加,秘密串聯活動,逐步聯合秀郊村、東鼎村、滄溪村組成以“六鄉”為主體的民間自衛組織。組建“保和堂”,奉祀宋代愛國名將楊五郎(楊公太師),宣傳維忠維孝,忠國愛民,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以“保境安民”,“和睦鄉裏”為宗旨,揚善抑惡,抗強扶弱,正確處理當時極為錯綜復雜的“黑白旗”紛爭,化幹戈為玉帛,創造壹個與周邊鄉親和睦***處的環境。信譽日隆,聲望日大,影響日廣,發展成36鄉。1985年,又有墘厝,下馬兩村加入,成為38鄉,人口近五萬人。

每逢元宵佳節,楓亭鎮麟山宮境內的38個自然村都要例行出遊、遊燈儀式,參加人數達2000多人,活動持續3天,出遊路程50多公裏,中途住村2處。出遊時,以”皂隸舞”前引開道,隨後依次排列大鑼、大燈、彩旗、橫批、宮旗、金爪斧錢、龍虎旗、執事、槍班、管樂隊、馬隊、舞龍、舞獅、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各種彩駕隊伍,壹路浩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朱寨是海安村、海濱村、和平村的統稱。”朱寨巡遊又稱朱寨宮出遊,以楓亭東部幾十個姓朱的村聯合,舉行集體的“出遊”踩街活動。出遊時間,壹般在上元節至正月底前,農民借農事休閑,開展壹種較大規模的群眾性文化娛樂遊行。出遊隊伍男女自願參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歲稚童,千人列隊,壹路旌旗飄揚,鼓樂喧天,觀者夾道,十分熱鬧。出遊隊伍有:大鑼大燈、彩旗、橫批、旗牌、宣傳牌、古銅器、龍虎旗、執事、放事、花擔、十音、八樂、車鼓隊、軍樂隊、看馬隊、弄龍、弄獅、八班、皂隸、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種種化裝歷史人物故事,出遊隊伍秩序井然,參遊人員大多喬裝打扮,有古代龍袍鳳冠,刀劍弓箭,有當代西裝革屐,長衫短裙,男女同樂,老幼同春。壹路上,鳴鑼擊鼓,載歌載舞,***慶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雙人舞,友誼舞,紛紛結隊而來,或就地起舞,或登臺獻舞,或邊走邊舞,與古老的皂隸舞,走轎舞、涼傘舞,以及弄龍舞蹈,歌聲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風彩,體現了鄉人迎祥納福喜慶節日的歡樂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濃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傳統文化的歷史豐厚積澱。

童英踩火場是朱寨巡遊的壹大特色,童英踩火場由來已久,每逢朱寨巡遊菩薩回宮,童英踩火場在朱寨大宮前上演。依據傳統朱寨大宮前會先搭起大木堆,木堆壓有貢銀靈符等,在巡遊隊伍回宮前點燃木堆,待火將木堆燒成木炭時,五六個童英輪番出場,赤腳踩過火堆之上,而沒有絲毫燙傷,若神明金剛保佑壹般,裏人為之奇也。最先出來的童英手執令旗,橫縱踩過火場,而後五六童英個相繼有朱寨大宮跑出踩過火場,周而復始,踏場數十次,眾人近觀深感火場之熱度,更佩服踩火場童英之勇氣。 “東宅廟會”,是楓亭鎮東宅村、下社村、山頭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鎮染厝村、塘邊村、古獅村等53個自然村舉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閻王的民俗活動。

自唐至宋代,東宅登進士榜者66人。唐末,永春人留從效遷居赤湖留宅(今楓亭東宅村留宅自然村),後於五代封晉江王;赤嶺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為相;宋代端明殿學士蔡襄祖居此地;唐鈐衣衛副尉上將陳政死後葬於赤湖陳墓頭(今東宅村果場)。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影響了民間信仰活動,也是“東宅廟會”形成的重要基礎。

留從效遷至留宅定居時,曾為該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壹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於東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掃墓成為蔡氏壹族必不可少的禮儀,這些祭祀活動促使了“東宅廟會”民間習俗的形成,並代代傳承和發展。

東宅廟在唐、宋年間原為壹座小廟,是當地民眾信仰俗神祭祀活動場所。傳說清乾隆年間,這裏發生水災,從上遊飄來壹幅畫軸,掛在樹上。此後,接連幾天夜裏,周邊鄉民皆聞從小廟傳來出司呵殿、傳卯升堂之聲,鄉民俱為驚奇。於是,他們找到了這幅畫軸,認定必是此畫顯靈。當即由庠生陳清雲發動民眾重建東宅廟。從此之後,東宅廟香火日盛,信眾由原來的5宮(5個村莊)擴展到53宮(53個村莊),更有海外的大批信眾也紛紛前來祀拜,廟會規模更為壯觀,每年農歷正月十八日、五月初壹日,53個村莊的信眾聚會在東宅廟,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東宅廟組織元宵遊燈、神像巡遊和祭祀活動。

“東宅廟會”的祭祀活動,在廟內張燈結彩搭筵,擺設三齋六果、三牲五粿,禮拜所奉供的十殿閻王和金大人等諸神。廟外設臺演戲和演奏十音八樂,歷時3天。來自53個村莊的信眾和各方尋根信徒在這裏焚香祀拜、樂捐緣金、燃燒貢銀、點放鞭炮、酬謝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富庶。

 “東宅廟會”於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元宵遊燈活動,主廟境內由東宅的6個村莊舉辦,每戶壹串10盞,每個村莊連成壹組燈隊,參加遊燈人員達1000多人,燈隊由頭燈、牌匾導引,樂隊穿插其中,遊燈隊伍遍遊東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裏。過境各村信眾夾道焚香,以樂隊迓迎,並點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過境。各分靈廟宇遊燈活動在本地同時舉行。  農歷正月十八日、五月初壹日,“東宅廟會”舉行神像巡遊活動,由主廟董事會組織信眾擡著神轎、神像,鳴鑼開道,牌匾、彩旗、旗牌、執事、皂隸、八班、神卒、馬隊、槍班、樂隊和扮演歷史人物故事的文藝隊組成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參與人員達1000多人,自主廟起遊,巡遍東宅、下社、山頭、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裏。所經宮廟擺設香案,以樂隊迎送,過境村莊信眾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燒貢銀,並為神像掛豆樂捐。壹路觀者如雲,熱鬧非凡。

“東宅廟會”歷經千年,它保留興化地區民間傳統信仰獨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習俗的重要依據,對於保護民間文化、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民眾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013年5月,經莆田市人民政府批準,“東宅廟會”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