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李建義”蒸餃、平遙牛肉、太古餅、聞喜煮餅、芮城麻片、太原羊雜湯、灌腸、高平燒豆腐、介休釀糖、忻州瓦餅、平陽泡餅等都獨具特色,是名吃中的極品。山西面食,刀削面、拉面、刀削面、搟面、挑揀尖、貓耳朵、河撈等面食,都具有山西特色。
包萬德陀
保德縣盛產蕎麥,蕎面碗托晶瑩剔透,潔白微藍,質地細膩,軟滑嫩香可口,風味獨特,是忻州地域風味小吃的上品。
碗托的制作方法:將蕎麥面和鹽水混合成面穗,然後加水制成糊狀,放入碗中,用旺火蒸至半熟,攪拌壹次以防止沈澱,煮熟後冷卻。蕎麥碗應該涼了再熱燉,或者澆上素食湯或拌上肉醬。它不僅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而且具有疏通胃,清燥清熱和通便的功能。外地人來這裏,都帶著壹股味道。在保德縣有很多加盟店,在其他地方也有很高的攤位,深受食客的贊賞。
神池麻花
神池豆花,五臺山地區的名吃之壹,在食品界久負盛名,享譽北國。它的成分是三份發酵肥料、兩份半水、壹半油和少許糖和堿。炸的時候用葫蘆油,要清亮清亮,不起泡不冒煙為宜。神池麻花看起來好吃,聞起來香香的,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甜而有嚼勁,回味無窮。
樊氏霸屏
疤餅,因餅上布滿疤痕而得名,也稱為籽餅,制作於明代。它的配料是白面、油、糖、雞蛋和蘇打。制作時,將面團搟成直徑約半尺的薄餅,用鐵鍋烘烤。鐵鍋裏鋪壹層沙子,放壹層餅烤熟。煮熟的圓餅呈金黃色,面團上均勻地布滿圓坑,看起來像疤痕。它們又甜又脆,以其獨特風味的糕點而聞名。
原平鍋盔
原平鍋盔因歷史上奪得地方烹飪第壹名而得名。它的形狀像壹個塊,大約三英寸長,許多英寸寬,它的邊緣是圓形的。沒有餡的叫空心鍋頭,有餡的有另壹個名字。大多數是甜餡鍋盔,最好的是梅郭城鍋盔。郭奎的糕面橙黃、香、甜、酥、脆。此外,餡料與眾不同,各有風味,讓人久吃不厭。平遠鍋盔供不應求。除了在本省暢銷外,它還直達北京和天津,北至內蒙古,南至四川。
河曲酸粥
據傳說,河曲酸粥的起源純屬偶然。李自成起義軍路過北京這裏,當地人很高興。每家每戶都浸泡大米為軍隊士兵準備飯菜。然而,由於情況的變化,軍隊臨時改變了路線並繞道而行,但人民浸泡了太多的大米,他們壹時無法完成工作。時間長了,它變酸了,人們不願意扔掉它,所以他們用酸米飯煮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們發現用酸米飯煮的粥並不影響其食用價值。後來,人們故意用酸米飯煮粥,逐漸發現這種酸粥可以開胃、健脾、護膚和美容,非常美妙。難怪這個地區的女性即使沒有化妝品也有白皙細膩的皮膚。
黑肉燉豬肉
取豬的紅色熟豬肉,加入土豆、粉絲、豆腐和調味料。用高壓鍋燉很長時間,直到肉和土豆燉熟,老少皆宜。
代縣麻片
代縣麻片在清代享有盛譽,有壹家面館專門從事這壹行業,生意興隆。其切片長二寸,寬半寸,色澤淡黃,薄如樹葉,清脆可口,享譽省內外。閑暇時小吃三片五葉,好吃又耐人尋味。麻片的選材嚴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純香油或葫蘆油、上好的蜂蜜和糖。它的做法是將面粉與糖、油、蜂蜜水、搟皮、塗蜜和芝麻混合,然後放在鍋裏烤。制作精細,所以是好產品。
鼎香蒸肉
豬肉和土豆煮熟切碎,然後與面粉和調料混合,放入碗中蒸熟。吃的時候加熱切塊,很好吃。
忻州瓦塑
瓷磚酥的形狀像瓷磚。它大約十厘米長,四厘米寬,五毫米厚。內外金黃,花紋明顯,背面寫有“忻州瓦酥”字樣。每公斤大概有52到58元。
配料:標準粉56公斤、鮮蛋黃15公斤、食用油27公斤、糖粉82公斤、成品100公斤。
制作方法:首先去掉蛋清,留下蛋黃。蛋黃裏不能帶蛋清,否則容易起泡。蛋黃打好後,放入綜合容器中,用水棒攪拌均勻。然後將所有的糖和將近壹半的食用油倒入綜合容器中並繼續攪拌,直到油和糖面條完全均勻混合。將剩下的壹半面粉倒在面團臺上,在面團中間挖壹個坑,壹次取兩三公斤在容器中攪拌的蛋黃,放入面團坑中,合成硬度合適的面團,用面棍搟開,切成平鋪的脆條,在專用模具中敲成形狀。半成品在油鍋中炸制,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鍋取出後,趁熱用森棒壓成瓦形。
山西刀削面、貓耳朵和魚
刀削面在山西有絕技。在中國,除了陜西,只有北京和xi安賣刀削面。刀削面要先做好面團揉勻,要像白石壹樣堅實。刀削面的賣家都有壹個底座,可以邊賣邊切。所謂削皮,就是用鋒利的刀削蘿蔔皮,把面條沿邊緣切成四五分厚、二三寸長的棱形面條,然後根據客人的要求做成炒、燉或涼菜。這種面團是實心的,所以很有嚼勁。它與韭菜、冬筍和肉絲壹起炒,與蘑菇和厚樸片(筍幹)壹起燉,混合著水蘿蔔(壹種水分多、肉嫩的蘿蔔)和雞絲。又滑又脆又韌,兩者各有千秋。技藝高超的面點師經常表演特技。朋友邀請當地著名廚師在宴會上表演。當他們像往常壹樣完成餐桌並端上面條時,面條廚師拿出壹個好的面條底座,用壹個小圓托盤放在他的頭上,然後每只手拿壹把鋒利的刀切面條。他通過感覺和手的力量使頭上的托盤隨著他的刀片完全旋轉。我們在舊金山吃了日本料理“鐵板燒”,當我們看到廚師當眾切菜做飯並做出各種手勢時,我們對它贊不絕口。如果我們將其與山西的這種刀削面技藝相比,那將是九牛壹毛,我們都會承認山西的技藝是壹個奇跡。
貓耳朵和魚是山西家庭的日常主食,因此做法和調味的質量很難有壹定的標準。壹般來說,貓耳朵非常類似於貝殼形狀的意大利通心粉。據說這種意大利產品是凱爾·波羅制作的,他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後復制了貓耳朵,然後用機器生產。貓耳朵的制作方法是將面團揉成拇指條,壓成蠶豆那麽大的小塊,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捏壹圈,就像貓耳朵壹樣卷起來。將其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並加入調料翻炒。耳卷裏有湯汁,口感飽和,味道鮮美。成分是他們想要的。壹般人們喜歡用韭菜絲和蝦皮,非常入味。當他們使用蝦幹、蟹肉、蘑菇和火腿時,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而且沒有盡頭。
用魚做面疙瘩和用中國南方人做面疙瘩基本相同,但工作要更細致。面條拌得很稀,鍋裏煮壹鍋湯(素菜和素菜都可以)。山西人用竹筷將沿碗邊向下的面醬拌成細長條,落入沸騰的湯中(南方人用勺子將其舀成不規則的塊,因此稱為“面疙瘩”),用它來煮。直筷子在圓碗邊隨意滴面糊,總是把兩頭尖中間肥的面條在沸騰的湯中翻動,就像遊動的魚壹樣,因此被稱為“戳魚”。我見過壹次,廚師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控制意大利面的流動。他把面糊像壹張紙壹樣丟進沸騰的湯裏。當加熱時,它自然地卷曲在兩側,成為連續的空心面條,這是壹個特技。據說沒有第二個人。中國有壹些獨特的技能,但他拒絕傳承,這確實是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結果。
柳葉兒和杭州的“面條川”沒有什麽特別之處,在那裏面條被搟成薄片,然後切成像柳葉壹樣的狹長矩形,然後在湯中烹制。
韭菜茄子
榨菜韭茄也是大同地區的風味名菜,深受百姓喜愛,是春夏季節的美味佳肴。
壓制韭菜茄子制作方法也很簡單。首先用清水將茄子清洗幹凈,去掉茄子梗和萼片,用刀在茄子上縱向劃5-6道深1cm的口子;然後放在籠子裏蒸至硬度適中,將其均勻地放在木板上,用另壹塊木板按壓,並在上面放置重物以抑制脫水,直到不滴水為止。食材:蒜泥、香蔥、姜末等調味料。攪拌均勻。將脫水後的茄子與準備好的調料混合,分層裝入罐中,壓實密封,3個月後即可食用。這種腌菜色澤鮮嫩,香味濃郁,鹹鮮可口,清香宜人。
絳縣五香牛肉
絳縣五香牛肉已有50多年的歷史。它是絳縣惠民飯店的傳統名吃。它由許多家庭精心準備,具有獨特的風味。出口到太原、Xi、北京、上海等地。
絳縣五香牛肉的加工程序是先宰殺活牛,然後按部位分割。洗凈後,加入適量的鹽和食用硝酸鹽,放入大鍋中腌制。壹般夏季需要3-7天,冬季需要1-3個月,這主要取決於肉的嫩度才能使生牛肉充分入味。
加工時,將腌制好的牛肉放入湯鍋中,按比例加入調料,大火煮8小時。
這家店的高湯至少有20年的歷史,所以加工出來的牛肉內外呈絳紅色,其特點是:肉色絳紅,油而不膩,瘦而不柴,酥而不散,鹹而適口,鮮嫩醇厚,風味獨特。
靈丘熏雞
靈丘熏雞是靈丘縣著名的傳統風味產品,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1730),壹位官員到靈丘縣做官,由廚師李進才和李佑才兩兄弟服侍,這兩兄弟最擅長制作熏雞。後來,這位官員晚年退休回到家鄉後,李氏兄弟留在了城裏,開了壹家餐館賣專制熏雞。後來,它被傳給了李玉成。清朝末年,他的兒子李雲繼承了他父親的傳統技藝,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同時,他還探索了壹種獨特的制作工藝,使他的熏雞制作技藝日臻完善。在烹飪和加工過程中添加了多種中藥,因此這種熏雞具有健脾和胃、補虛理氣、消食健脾、養心益智的功效,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加工靈丘熏雞,首先要選擇肥壯的活雞。宰殺後,我們應該用70℃的水燙雞毛,在臀部取出壹個小口,然後清洗它們,將壹只翅膀放入口中,然後從刀口伸出,將另壹只翅膀放在背後,並將雞頭翻回胸部。煮的時候老湯燒開,將生雞肉按大小分層放入火鍋中;然後將豆蔻、豆蔻、肉蔻、桂皮、丁香、砂仁、陳皮、良姜、花椒、大料、茴香按壹定比例放入紗布袋中,放入湯鍋中,最後加入適量的醬油、白酒等調味料,用小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燉煮。烹飪時間取決於雞的年齡和嫩度。
將煮熟的雞放在特制的鐵床上,然後將燒紅的炭塊放在熏蒸池中,在紅色炭塊上撒上老柏木屑,同時在柏木屑上也撒上粗糠。把鐵房放在熏蒸池上,蓋上蓋子熏40分鐘。
靈丘熏雞要趁熱吃,不要放油和香料。切食物時,刀口很講究。首先,從雞的中間對半切開,然後將前胸和後腿切成細條,將腿和翅膀剁成小塊,這非常獨特。
太原醬肘子花
太原醬肘子花是太原歷史名品之壹。醬肘花在古代被稱為“裹花夢幻肉”,早在唐代就已存在。宋代顧濤的《清路易》中曾記載:“唐拜大臣之令,行燒烤之禮,家有飲食之單。那些選擇與眾不同的人會被簡要記錄下來...裹著鮮花和夢幻般的肉(滾進小鎮)。。。。。。。當時,它被作為壹種罕見的菜肴和國宴食用,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本產品是壹種肘肉卷,用壓力包裹,切片並在鹵汁成熟後冷吃。因橫切面上有波浪形花紋,被稱為裹花夢幻肉,俗稱“醬肘子花”。
醬肘子花是有5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福記六味齋醬肘子雞鴨店”做的最好吃的。由於其嚴格的選材和精細的加工,它保持了其歷史和傳統的工藝和風味,其醬肘花是獨壹無二的。在1982中被商務部評為優質產品。
醬肘花色美、味香、皮嫩肉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香綿長,是人們與家人團聚、以酒佐餐的佳品之壹。
制作醬肘子花的原料多種多樣,有豬肘、海鹽、碎鹽米、花椒、生姜、桂皮、八角等。
制作時,首先將肘洗凈、去骨、洗凈並在冷水中浸泡2-3小時。控制水分後,用鹹米和胡椒反復揉搓它們。腌制65,438+0天後,將肘部逐壹卷成桿狀手臂,皮膚朝外,然後用細麻繩反復捆紮。然後將鹵汁老湯燒開,撇去浮沫,將肘子和調料包放入鹵鍋中,煮開後小火燜煮2小時,撈出晾涼。將腌好的湯汁撇去油分,將肘墊箅子放入蘆葦後的鍋中,小火煮2小時。這是二級醬鹵汁。時間到了,用小火慢燉1小時,然後取出放涼。把肘子拿出來晾壹會兒,去掉綁好的繩子,然後把醬汁刷在肘子花上,使其掛在肘子花的表面。當它冷卻時,它會變成棕色。食用時,在頂部劃十字刀,切成薄片。
山西腐乳
山西腐乳表面深紅色,內部呈杏黃色,具有腐乳的獨特香氣,富含酒和酯,深受消費者喜歡。它味道鮮美,醇厚,鹹香可口,不酸不苦,不硬不碎,質地細膩,在城鄉市場上都很暢銷。
腐乳是中國特有的發酵豆類食品,最早見於明代的《鵬陀夜話》,被稱為“腐乳”,即醬油豆腐。據《本草綱目》記載:“腐乳又稱發酵乳,若以豆腐液加酒糟或醬料制成,則鹹香宜人。”1000多年來,它代代相傳。山西腐乳是由鹽豆腐幹演變而來的。雖然它並不優雅,但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壹。它既可以作為配菜,也可以作為菜肴的調味品。
頭
補腦是太原的壹種特殊早餐,是湯狀食物。在壹碗湯糊中,放入三塊肥羊肉、壹根蓮藕和壹根長山藥。湯裏的調味品是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能感受到酒、藥、羊肉的混合香味,鮮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養和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每年農歷新年到立春期間,太原的大多數清真酒店都有“大腦”上市,但“清河園”最有名。
文丨朱冰
它是聞喜縣生產的著名糕點食品,有300多年的歷史。煮好的蛋糕裹著芝麻,呈圓形。將芝麻球打碎後,露出外深內淺的栗子皮質,可拉出顏色鮮明的絳白色餅餡,並拉出數厘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無皮,甜而不膩,久放不壞,越嚼越香。
高平燒豆腐
燒豆腐是高平特有的傳統食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被秦國大將田雷打敗,40萬趙國軍隊被田雷殺死。田雷的殘忍激起了後人的仇恨,所以他們把豆腐比作“田雷肉”,用火燒和水煮來發泄他們的憤怒。沒想到的是,人們吃後覺得相當新鮮,有壹種獨特的風味。於是“燒豆腐”在高平流傳了下來。現在,“燒豆腐”不僅在高平流行,還經常用來招待客人。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和彭副總司令率領八路軍經過高平時,當地人民制作了“燒豆腐”來表達對戰士們的哀悼。解放後,許多黨和國家* * *來高平視察工作,他們都嘗試了高平的“燒豆腐”。
酸菜黑濤哥
黑酸菜,當地人也叫黑酸菜,是晉城當地著名的美食。在過去,由於當地白面短缺,人們將白面包高粱面卷成面條以調節生活,而由於晉城酸菜保存完好,酸菜被用作帶有黑條的鹽水。撒上香菜、芝麻,也可以撒上胡椒粉。口感酸辣,高粱面的獨特風味勝過精白米面,讓人越來越愛吃。久而久之,它就成了晉城當地廣受歡迎的美食。
曲沃臘牛肉
曲沃臘牛肉是壹種具有獨特風味和風格的清真食品,是古晉都城(今曲沃)的著名歷史產品。相傳該品種是曲沃回族馬史創制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為它被放在獨輪車的盤子裏。帶有“清真”字樣的小木牌掛在車前,旁邊插著壹把紅色的雨傘,因此當地人稱之為“清真臘牛肉車”。這種傳統風味深受當地人和外國客人的喜愛。
制作臘牛肉時,先將新鮮牛肉用清水浸泡,然後洗凈後放入壇子中,用食用硝酸鹽和鹽腌制壹周左右的債務,然後將其與肉和骨頭壹起放入熱鍋中煮,並加入適量的鹽和八角;肉煮熟後,去除骨頭,然後將肉壓成壹整塊,然後就可以放在推車上上市了。用的刀是月牙刀,肉切得很薄,或吃或端上桌,客人們自己動手。
太原東坡茄子
方法:
(1)茄子去皮,切成厚4厘米、寬6厘米的塊。
(2)在茄子塊的平面上切壹個大十字刀,深度為1/2,然後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透,待金黃色時撈出,鍋中放少量油;加入肥肉碎翻炒變色,然後加入蔥、姜、冬筍翻炒;加入鹽、醬油、糖、味精,調好味,把肉末放入碗中做成十字狀,把炸好的茄子塊用刀面朝下放入,把十字肉末擺成正方形,加入少許雞湯淹沒茄子塊。
(3)上籠蒸30-35分鐘,扣入盤中,加水勾芡收汁,在茄子塊上淋點明油。
特點:鹹甜,鮮嫩。
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尤其是寶德天橋峽和河曲縣唐家輝的鯉魚最為著名。它的特點是嘴大,鱗片少,脊骨上有壹條紅線,肉肥味美。風味獨特,捕撈高峰期在清明時節,被稱為“會說話的魚”。黃河鯉魚,壹般1.5斤,可以兩三斤。據說在古代,天橋每年可以獲得1萬斤的捕魚量。從明朝開始,黃河鯉魚就被列為貢品。清代有“水產可充土貢,鯉魚冬過橋”之說。
臺灣蘑菇
五臺山山頂出產的蘑菇被命名為“臺灣蘑菇”。在山珍海味中,它與張家口加工廠的“口蘑”壹樣聞名中外。臺灣蘑菇有兩個品種:心香和銀盤。雨後,在潮濕涼爽的空氣中,有壹簇簇長著傘狀蓋子的臺灣蘑菇。蘑菇肉很嫩,有白須,散發出濃郁的香味。臺灣蘑菇在陽光下曬幹後由白色變成黃色。因為臺灣蘑菇的身體肥胖,蓋子和肉嫩,油多且營養豐富,無論是幹煮還是鮮煮都有獨特的風味。宴會上的串湯可以緩解油膩的肉類和撫慰胃部。素食可以充饑、治病、延年益壽,是五臺山佛教徒必不可少的美食。臺灣蘑菇的優勢,即使是東北的“三大蘑菇”,福建的紅菇和戈壁灘上的阿魏菇也難以相比。當地人有“壹家喝其湯,十家聞其香”的說法。
銅川梨
銅川梨主要有三個品種:黃花梨、夏梨和牛油果。產地:山西省原平市銅川。黃花梨和夏花梨的優點是皮薄、果核多、香味濃、色澤黃亮,含量為7-13%,含酸量為0.1-1%。鱷梨果實呈扁圓形,平均三兩個,外形美觀,果面黃綠色,有時向陽面有紅暈,貯藏後變黃,甜而微酸,有輕微的香味。這三種梨可以儲存到下壹年,消耗量僅為14-15%。因此被稱為“金瓜”,在古代是貢品。
剁三刀
剁三刀又稱油包,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是五臺山人春節的主要食品之壹。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都在代代相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的飲食,五個人創造了壹種用精細粗糧制作的食物。油炸時,為了使香油滲入其中,需要在上面切三刀,因此被稱為“切三刀”。它也被稱為“油包”,因為它吃起來又油又香。
潁州牛腩
在雁門關外的應縣,不僅有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還有壹種叫牛腰的傳統美食,頗有名氣。應縣在唐五代以後壹度成為北方的經濟和軍事中心。遼金時期屬於西京道,經濟非常繁榮。幾經戰亂,這裏壹年比壹年荒涼。但到了清朝中期,這裏的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份佛教徒前往佛教聖地五臺山朝聖的必經之地,過去遊客和商人眾多。起初,當地有幾種食物,如麻花、黃餅和面餅,餐館生意很清淡。當時應縣城有壹個叫宇易的餐館老板,生意不景氣,他很著急。壹天,他在做面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小心打翻了面團桌上的半碗糖漿。他急中生智,把白面粉和糖漿混合在壹起做成面團,但它不能很好地蒸或烤。他試著把它揉成壹個小餅,放在油鍋裏炸。當他拿出來時,它嘗起來很甜,他越嚼越香,顏色和熟牛腰肉非常相似。於是他試著把它做成牛腰的形狀,壹起油炸,然後端給客人,這立即受到了人們的稱贊。從那以後,宇易專門制作這種食物,他的餐館生意興隆,他的技藝代代相傳。
羊雜割
雜切是山西的壹種地方小吃。相傳山西人在元代就開始吃雜切,其中壹種雜切是忽必烈的母親賜予的。元世祖忽必烈從三晉進入中原,途經曲沃縣時,他的母親莊聖皇太後生病,曲沃名醫許國楨為他診治,成為忽必烈母親最喜愛的醫生。徐的母親,廚師韓珊珊,為王太後莊生和她的兒子提供服務。可惜韓看到蒙古人在吃羊肉,就把羊肉丟在了水裏。他把它撿起來,洗幹凈,煮熟,然後配上蔥和辣椒。味道很好。太後嘗後大加贊賞,即賜名“山羊奶酪”。此後,它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壹種民間小吃。羊雜切在山西不同地區的叫法不同,吃法也不同。以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南路雜切(曲沃)講求水煮,原汁即原湯,色澤乳白,味道醇厚。制作方法大致為洗凈、煮制、切配四步,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切料多,湯裏加蔥、姜、香菜,有的加粉條、豆腐,別有壹番風味;北路(大同)吃雜切的方式比較粗糙。大鍋放在火上,湯和配料壹起燉在鍋裏,和食物放在壹起,不正式。
舒邁
蒸餃是山西南部的傳統食品,形似石榴,潔白晶瑩,餡薄味香。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京裏村的王就在北京前門外的仙峪口開了壹家浮山蒸餃館,制作油炸三角和各種名菜。除夕之夜,甘龍從通州私人訪問歸來,來到浮山蒸餃館吃蒸餃。這裏的蒸餃餡軟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猶如翡翠石榴。吃了壹頓長飯後,他贊不絕口。回宮後,他親筆書寫了“都在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制作牌匾送到福山蒸餃館。從那以後,蒸餃館名聲大噪,身價倍增。
豆沙餅
豆沙餅產生於清朝末年,由豌豆、梔子花和柿餅制成。相傳太平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參軍,率部北上攻占晉城、長治等地,並繼續向晉南推進。部隊進駐曲沃時,壹些濟源籍殘疾軍人看到曲沃富饒美麗,街道繁華,便不惦記家鄉,留在曲沃做起了豆沙餅生意謀生。民國年間,豆沙餅攤比比皆是,成為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壹句口頭禪:“來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壹副擔子,用豆沙掙點錢。”豆沙餅的經營不占場地,不需要開店。原料易得,薄利多銷。
老金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濟縣鄉永寧村有壹個姓陳的人。他制作了自己的麻花並出售,遠近聞名。人們稱他的麻花為“老金子麻花”。原來,老金子的家庭非常富有。因為他重視名聲而不是利潤,他幾十年來壹直在賣麻花,並把自己的財產賣給窮人。他做的麻花根又大又均勻,酥脆可口,而且價格便宜,所以吃小吃的人很多。每天,他提著兩個大籃子沿街叫賣。有壹天,我遇到兩個衙門的生意,想買下他所有的麻花。老金子說:“我要賣給每家每戶,不能讓妳全部擁有。”官員生氣了,踢翻了他的籃子,弄斷了繩子。老金子叫了壹群人來吃所有的麻花。看到每個人吃完都不要錢,這位商業官員非常不解,於是他向縣官報告了這件事。縣官聽了之後說:“這個人重名輕利,不用管他。”當地還流傳著壹句話:“老金子的麻花,燕子紅白戲,誰吃誰喜歡。”老金子麻花的制作工藝代代改進,品質不斷提高,已成為永濟特有的美食之壹。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小吃。據傳說,麻花最初是宮廷食品,但當它流傳到民間時,它變成了兩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在洪洞地區仍然可以看到它。清朝乾隆年間,翟店鎮西圩村的壹個商人把它帶回了家鄉運城,在那裏制作和銷售,吃的人很多。後來,商人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將撚度從兩股改為三股,然後將其擰成油炸的壹股,呈現出金色的螺紋圖案。目前,稷山麻花已在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深受歡迎。
揭州羊肉泡饃
揭州的關帝廟聞名全國,揭州的四大名菜羊肉泡饃、小米油餅、油茶炒面和蔥花肉絲也聞名全國。在這四大名吃中,羊肉泡饃最為出名。解州羊肉泡饃用料上乘,食材齊全,工藝獨特精湛,湯汁鮮嫩,味道鮮美,因此“看起來美,吃起來香”,受到來自世界各地客人的稱贊。有詩雲:“原湯好喝,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胃寒,冬天吃了全身暖。”據說慈禧太後去西長安時,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於是派使者去解州為她取。
津南醪糟
津南醪糟遠近聞名。它最早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市的大排檔裏,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的廟會上,來這裏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於是解渴生津的醪糟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使用活泉水和用這種水灌溉種植的糯米,還因為它使用獨特的烹飪爐和獨特的釀造方法。要煮洪洞醪糟,必須制作壹個特殊的風扇箱爐,它就像壹個鐵匠爐。爐口直徑約26厘米,由前向後焊接壹段長約33厘米、直徑3.3厘米的鐵制煙管。此外,還需要壹個大的黃銅鑄勺。用獨特的原料和爐具烹制的洪洞酒醅色澤純正,味道積極,香味悠長。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鮮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湯品。
“三倒手”硬面饃
相傳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逃到臨晉縣,在那裏忍饑挨餓。正巧,謝的“三手饃”店剛出硬面饃。慈禧品嘗後,壹再稱贊它們味道鮮美。到達長安後,我仍然向往“三倒手”包子,因此我將其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的名聲便遠播四方。“三手”硬面饃制作工藝復雜,為手工操作。經過三次手打,面粉充分發酵,從而達到層次分明、醇厚飽滿、美味香甜的極佳效果。過去,慈禧的飯菜被列為貢品,現在人們吃了之後都很欣賞。這幅對聯貼在鄆城縣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濱祖上的“三倒手”門前。昔日的貢品已走進人們的生活,其鮮美的味道、醇厚的口感和香濃的色澤正在將“三倒手”硬面饃推向更高層次的名吃空間。